先储蓄后消费
引语:先储蓄后消费,会在很大程度上留存部分额度的可支配收入,为今后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养成理性消费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第一,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第二,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
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来的人,毕业后很多都很富有。其实,他们每月的消费行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严格遵守哈佛教条:储蓄30%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有超额完成,剩下的钱才能消费。
巴菲特在他的书里说他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元。到13岁时,他有了3000元,他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多年。现在的他,是美国首富,比“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有钱。
1945年暑假过后,巴菲特年满15周岁,进入威尔逊中学。别看他人小,但已经是老板了。
小巴菲特送了3年报,已经攒了200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6万多美元,40多万元人民币。巴菲特每天早晚送两次报纸,一天只工作2小时左右,一个月就能赚175美元,收入比他的中学老师月工资还要高。1946年,一个美国成年人,一年能赚3000美元,就属于高收入阶层了。
巴菲特把钱放在家里衣橱的一个抽屉里,任何人都不准碰。有一天他的小伙伴巴提斯东找他玩。巴菲特小声说:“哥们儿,来,我给你看看。”拉开衣橱,打开抽屉上的小锁,只见厚厚一大沓钞票,大部分都是小面额的。
“哇!这得有三四百美元吧。”“呵呵,我每天睡觉前数上一遍。告诉你,708美元。”“啊,你太有钱了!”小巴菲特一笑说:“这只是小钱,我的大钱都投资了。”“投资?投什么资啊?
“我老爸开了个南奥马哈饲料公司。前不久他在饲料公司隔壁又和福克先生合伙开了个建筑材料公司,老爸让我也入股了,我是第三大股东。”“吹牛。你不过是最小的小股东。”
“嘿嘿。我老爸帮我买了一块地,在我们老家内布拉斯加州的乡下,离奥马哈70公里,有40英亩大,我一个人买下来了,哥们儿,我成地主了。”“啊?你会种地吗?”“我不会种,有人会种。我租给别人种,收了粮食卖钱,我和他对半分成。”
高中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给全班同学开了个会,让大家轮流自我介绍一下。轮到巴菲特时,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我是来自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巴菲特,在奥马哈附近拥有一家农场。”全班一片哗然。
尽管巴菲特每个月挣的钱比老师还多,存的钱比大学毕业生工作了几年还多,但只有15岁的巴菲特,花起钱来却比谁都少。他穿鞋只穿那双破得到处都是洞的网球鞋,送报穿,上学穿,和同学打球也穿。有时学校开会非得穿皮鞋,他也穿一双鞋底快磨穿的旧皮鞋,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他还穿颜色刺眼的黄袜子或者白袜子。
启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忽视了合理储蓄在理财中的重要性。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理好财,储蓄与否并不重要。持这种想法的人,实现财富积累难度很大。要想实现财务目标,必须改变收支管理方式,要“先储蓄,后消费”。
那么,如何进行“先储蓄,后消费”呢?在你每个月领取薪水以后,将薪水的一部分先存起来,用于储蓄或投资。剩下的钱用于消费,并且严格规定自己只能用剩下的这部分钱进行消费开支,不能超支。因为你只有这么多钱,你必须作好自己的消费支出计划,对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
“先消费,后储蓄”与“先储蓄,后消费”这样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观念变化。“先储蓄,后消费”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富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