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别山的记忆

大别山的记忆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别山的记忆大别山,横跨鄂豫皖的中原屏障,扼江汉、江淮之要冲,历来兵家必争。挺进大别山,是邓小平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却也是最艰苦的一段时日。这些报告大部分是邓小平在行军途中,倚着马鞍,点着油灯撰写的。为此,邓小平亲自起草了一个通知,下发给大别山前方指挥所所属部队,要求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

大别山的记忆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的中原屏障,扼江汉、江淮之要冲,历来兵家必争。邓小平说:“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

1947年,一支浴血千里的勇猛之师——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在中国革命解放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终于熬出来了!”称此举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挺进大别山,是邓小平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却也是最艰苦的一段时日。艰苦到要男儿拿枪的手拿起了针线, 自给自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用兵神速,但军队的供给问题也日渐突出。高山铺战斗“割掉尾巴”之后,大别山秋凉渐浓,12万大军过冬的难题摆在刘邓面前,而最棘手的莫过于缺少冬衣。为了不打扰当地百姓,刘邓遂决定全军一面打仗,一面学女红, 自己缝补棉衣,打好“棉衣仗”。考虑到大别山的实际情况,邓小平特别要求部队,不要给人民群众增加负担,把筹款筹布的重点放在商人和大中地主身上,而且“写欠条、留字据”,有借有还,不失信于民。刘邓身先士卒,各自亲手做了套粗布棉衣。邓小平做棉衣的布,稀得和纱布差不多,外面连棉花都可以看见,颜色是用稻草灰染的。邓小平幽默地说自己的棉衣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中国工艺品”。这件粗陋的自制棉衣,伴随邓小平度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

药品缺乏是大别山时期的另一个难题。当时部队有“三多”:由于部队北方人多,水土不服,拉肚子的多;整天行军打仗,官兵们几个月洗不上澡,生疮的多;还有打摆子(疟疾)的多。可是,部队又没有足够的药品为官兵们治疗。邓小平就鼓励医务工作者要克服困难,积极想办法来改善战士们的医疗条件。在邓小平的启发下,医务工作者自己动手改善医疗条件。部队没有蒸馏水,就用开水经过过滤、消毒来代替;部队缺乏盐酸奎宁口服药品,医生们就自己配制。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依据北方老解放区经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各解放区普遍实行土改。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创建巩固的根据地,土改成了头等大事,不少地方干部急于求成,提出“打到哪里,分到哪里”。但由于当时大别山还处于战争环境中,敌我拉锯激烈,群众担心大军过后地主们要秋后算账,于是,一些群众白天积极分田分浮财,晚上又偷偷退回去,还向地主赔礼道歉。邓小平觉察到了新区土改中的“急于求成”,而此时的毛泽东也非常关注解放区的土改情况,1948年1月14日向邓小平电报询问新区土改的六个问题,邓小平立即深入到大别山各县调查,逐一作答。这些报告大部分是邓小平在行军途中,倚着马鞍,点着油灯撰写的。大别山期间,毛邓就土改问题往来电报达10次之多,在这些电报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应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实行不同的土改政策。毛泽东在复电中批语:“邓小平所述大别山的经验极可宝贵。”此后,邓小平还认真检讨了土改中的“左”倾急性病,明确提出在大别山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毛泽东当即批示“报告非常之好……立转各地仿办”。正是在邓小平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对新解放区土改政策的修正和认识。这正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

邓小平认为: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是一群土匪。部队纪律松弛,是政治危机的表现。1947年10月,邓小平随部队来到黄冈总路嘴,特意听取政治部关于全军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汇报,并坚持要到街头看一看。总路嘴是个较大的集镇,街上的青石板路扫得干干净净。国民党军队刚撤走,解放军又驻进来了。老百姓不明真相,两头跑反,空荡荡的街头,店铺紧闭,行人稀少,显得空寂萧条,冷冷清清。两个担柴的汉子倚在墙角,指指点点,邓小平准备上前和他们聊聊,谁知刚一上前,两个汉子挑起柴担,匆匆离去。邓小平感到有点奇怪,朝两位汉子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军人肩扛步枪,挑着一捆花布,扬长而去。邓小平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气愤地要求身边保卫干部立即调查清楚是哪个单位的。调查后得知那个人是警卫团四连的副连长,邓小平表情严肃地说:这个副连长我认识,打仗很勇敢,平时表现也不错,可怎么就忘记了纪律呢?事件虽小,军纪难容。部队的现状和大别山的形势逼得我们不能犹豫。我们不应考虑一个人的命运,而应考虑十万大军的前途。最后,在总路嘴前的平场上举行了公审大会,四周黑压压地围满了从山上下来的老百姓,他们议论纷纷:早知部队纪律这样严明,说什么也不会往山上跑,也就不会发生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沉闷的枪声响了。枪声在大山久久回荡,震撼着每个指战员的心,也震撼着老百姓的心。公审大会解除了群众特别是商民的疑虑,密切了军民、军商关系。总路嘴街的商店老板们,敲锣打鼓为部队捐赠了几万尺布匹和许多其他生活物资,指战员们都坚决按市价送去了边币或打了借条。

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邓小平从不马虎,都把它当做大事、要事来抓。1948年2月10日,是农历大年初一,这是邓政委率野战军进大别山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过好节日,战士们自己动手办年货,有的去池塘捉鱼,有的到河沟里摸虾,有的采黑木耳。有几个同志去捉鱼,因工具简陋,收获不大,放掉池塘水,在水的流口处拦阻捉鱼,这一下收获确实不小,一个池塘就弄到几百斤鱼。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欢呼时,邓政委从山坡小路走了过来,见此景,先是对大家在很艰苦条件下仍保持饱满乐观的情绪予以鼓励,然后转而严肃地批评说:鱼是群众养的,不给钱,哪行?大别山水贵如油,群众靠它养鱼种稻子,白白流失了,太可惜,我们绝不能“竭泽而渔”呀!吃鱼要给钱,还要帮助群众引水灌塘,这些都不是小事!部队很快付给了鱼款;还派一连人,扛起了锄头、铁镐,沿山挖涧,引水灌塘。为此,邓小平亲自起草了一个通知,下发给大别山前方指挥所所属部队,要求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

大别山经历可以说是中原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最苦的一段经历。能够在大别山站住脚,后来又能够跳出这个包围圈,把部队带出来,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我军唯一一次在大别山立住根基,这对后来整体战局影响也非常大。邓小平自己对大别山这一段经历也是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用简单的话来回顾他的历史:“我在大别山就是干了一件事——吃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