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铁娘子”“摔了一跤”

“铁娘子”“摔了一跤”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铁娘子”“摔了一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绝不承认英国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被称为“铁女人”与“冷战专家”的撒切尔夫人,也酝酿了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方案。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决定依照对台政策的路子,加快制定具体的对港政策。邓小平会见了这位老朋友。

“铁娘子”“摔了一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绝不承认英国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972年3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地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非殖民地化特别委员会接受中国的提议,把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剔除。

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对香港的主权,但解决香港问题有待条件成熟,要有有利于我们解决香港问题的国际环境。1974年5月,毛泽东会见英国首相希思,谈到香港问题,毛主席和周总理说,反正要到1997年,还早呢,还是让年轻人去管吧。当时邓小平在座,历史的重任真的就落到了当时在座的“年轻人”邓小平身上了。

1979年5月,雄心勃勃的撒切尔夫人登上英国首相宝座后,为使英国重新振兴,推行强硬的内外政策。被称为“铁女人”与“冷战专家”的撒切尔夫人,也酝酿了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方案。

1981年9月底,叶剑英委员长宣布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对港政策虽然与对台政策有所不同,但在许多基本政策上是相通的。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决定依照对台政策的路子,加快制定具体的对港政策。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英国副外交大臣艾金斯访问中国时,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保持香港的繁荣,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商业、金融中心的地位。

1982年4月上旬,英国前首相希思作为民间使者,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专程访问中国。邓小平会见了这位老朋友。希思问道: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了,你如何考虑在这期间处理这个问题?邓小平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包括“新界”,即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现在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他十分诚恳地告诉希思:“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中国到时不收回香港,我们这些领导人谁也交不了账。邓小平还向老朋友透露: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对台湾的“九条”方针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问希思,英国是否同意按中国的这种思路来协商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还请希思把中国的这种考虑转告撒切尔夫人。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会谈原定时间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两人见面的“寒暄”亦颇微妙,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两位领导人先聊了一下轻松的话题。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摆出强硬姿态,打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她恐吓邓小平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理它。”

邓小平寸步不让,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说,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他强调,如果1997年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无法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说,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他说:之所以中国还要等一两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以便制定我们在15年中和15年后的方针政策。

针对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针对收回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说: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

激烈交锋后,两位领导人商量会谈公报问题。邓小平建议会谈能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但撒切尔夫人坚决不同意,特别是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作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步出大会堂,在沿着长长的台阶缓缓拾级而下时,突然,她的右脚不慎滑了一下,形成了一副单腿跪倒的姿势。恰好被参加国际刑警联席会议的美国警察总监斯米洛拍摄下来。邓小平得知后指示要把影响缩小到最低程度。公安部的相关人员费了好一番周折才在照片上做了技术处理,一周后的一天,《华盛顿邮报》将“香港将成为‘铁娘子’政治生涯的滑铁卢”作为标题,刊登在头版头条。

谈判当天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邓小平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哎哟,邓小平真残酷啊!”从此,香港问题谈判陷入僵局。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1983年6月,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将要召开。如果到那时中英谈判仍然处于僵持状态,中方就可能通过全国人大,单独宣布自己的对港政策。

谈判出现僵局,不仅中国政府和广大港人着急,英国领导人也焦急不安。1983年1月28日,首相撒切尔夫人召集政府高层官员和港督尤德开会,讨论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提出,在谈判无进展的情况下,应在香港发展民主体制,使它能在短期内获得独立或自治。她还提议在香港搞全民公决。但与会者都不赞成首相的设想。

3月7日,撒切尔夫人在同柯利达和尤德商讨对策时,柯利达赞成由撒切尔夫人写一封信给中国总理,表示只在香港的管理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她愿意就主权问题“考虑”向英国议会“提出建议”。信中并没有痛快地承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附加了一大堆条件。

从英方来信中,邓小平看出了对手立场的微妙变化,并以自己的灵活姿态积极回应,准备与英国代表举行正式谈判,解开主权问题上的死结。

在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邓小平会见两会的港澳人士。他在谈到中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灵活策略时说:我们考虑到若要英方在承认中国对香港主权的先决条件下进行谈判,英国方面认为“有失面子”,因此,“要给英国人下台阶”。他还指出,如果先谈“1997年后”怎么办的问题,就可以避开主权问题的障碍。而“1997年后”的问题谈好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也就没什么可谈了。

从7月中旬开始的第一轮会谈到9月下旬的第4轮会谈前后,英方软硬兼施,会场内外互相配合,大打所谓的“民意”、“经济”两张牌。于是,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却又触发了更为凶猛的金融动荡。为此,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以及香港民众、舆论界和各爱国团体纷纷进行反击,发表大量文章,组织各种活动,批评英国的做法。中国领导人更加明确地表示了对香港前途的态度。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时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日期。

会谈再次面临危机,英国前首相希思深感忧虑,他飞到北京,会见中国领导人,打算为打破谈判僵局贡献一点力量。9月10日,邓小平又一次会见了希思。两位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了一番。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对英国政府在当时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他斩钉截铁地宣布: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22日要会谈(指第4次会谈),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治权问题上。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联合声明的方式对两家都好,不是说哪一家更好,特别是涉及中英长期的关系。”

邓小平告诫说:“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希思表示将把这番话转告撒切尔夫人,并劝首相改变以主权换治权的做法。

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4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1984年4月中旬访华。豪在会见邓小平时提出,9月只能作为协议草签的期限,而不是最后批准生效的时间。邓小平问,草签以后为什么不马上正式签字?豪回答,议会九、十月份要休假,11月才能复会,所以只能到年底以前签字。双方于是确定9月底草签并公布协议,年底前正式签字。

经过22轮的谈判,1984年9月26日上午10点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两国代表团举行了庄严的联合声明草签仪式。声明草签几天后,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10月3日,邓小平在大会堂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全体成员时欣喜地说:“你们这么多人回来观礼,我非常高兴,我看香港一定有希望。这次回来观礼的,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有,各种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也都来了。这说明大家都赞成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赞成中英两国政府所达成的协议的内容。”在谈话中,他再次表示,他愿意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人民大会堂内春意盎然,觥筹交错,笑声朗朗,这是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等中英双方有关人士参加《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的一个场面。

1997年7月1日,香港如期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年轻的特别行政区显示出巨大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金融、贸易、航运三大产业联手发力,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资金和企业进驻香港。祖国内地的快速发展,是香港保持“三大中心”地位的坚强后盾。回归以来,当香港面临一次次严峻考验时,中央政府总是及时推出各项措施,帮助香港纾困解难。中央先后推出CEPA [1]、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赴港上市等一系列重要措施,不仅创造了内地与香港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更巩固了香港的三大中心地位。

香港经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全球经济放缓、非典疫情等一次次的冲击。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领导和全体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百折不挠,愈挫愈强,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