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裁军一百万

裁军一百万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裁军一百万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的基本趋势,是走质量建军的道路,一方面压缩军队规模,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开始从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过渡。作出这一决策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同志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中国军队走精兵之路的总设计师。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

裁军一百万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的基本趋势,是走质量建军的道路,一方面压缩军队规模,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开始从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过渡。我军的现代化步伐缓慢,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也日益增长。邓小平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必须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一切要服从这个大局。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在当时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仍严重对峙的形势下,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伸出了右手的食指,在空中点了几下。一个手指,震动了一个地球!将军队总员额压缩到300万,这是我军在质量建军的道路上迈出的意义重大的一步。作出这一决策充分体现出邓小平同志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中国军队走精兵之路的总设计师。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时,我军总员额550万。为了尽快使我军建设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同时也为了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发布了人民解放军复员150万的命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然而,这次整编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而中断。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我军总员额已达到611万。1953年底,我军再一次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到1958年底,总员额压缩到240万左右。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调整军事战略,准备应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侵略战争,同时军队建设指导方针也做了大幅度调整,开始逐步扩大军队规模,到70年代初,我军总员额再次增加到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据不完全统计,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对于“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在此期间,虽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边减边增,互相攀比,人浮于事,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

百万大裁军大规模裁减了军队员额,减少了国防开支,使军费的分配结构和投向投量趋于科学合理,军费是控制军事力量规模、结构和发展,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有力杠杆,对军队发展方向、数量规模、军力结构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提高军费使用效益,就是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力求以最低的耗费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力求获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大裁军前我国的军费使用效益十分低下,国防建设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5年,解放军军费只有191亿元人民币,仅占同年美军军费的2%,不及前苏联军费的零头,而解放军的员额却是美军的两倍,与苏军基本持平。我国军费相当大的一部分被众多兵员的“人头费”占去了。1985年至1997年,中国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26%下降到1.03%;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从9.56%下降到8.80%。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科技的投入,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又为增强国防实力,为军队发展武器装备和改革体制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裁军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调整改革体制编制,要紧紧围绕战斗力标准,着力在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人和武器及其组合方式,是构成战斗力的三大要素。提高战斗力,除了发展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外,还必须实行科学编组,即通过一定的体制编制和战斗编成,使人和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战斗力倍增。可以说,百万大裁军的整个进程,就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做“乘法”让战斗力实现倍增的过程。

裁军百万,决心难下,实施起来更加困难。面对400万大军,从哪里下手对全军更有指导作用呢?这就要弄清军队主要“肿”在哪里。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有400万,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还有什么“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等等。当时,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官兵比例是:苏联1 ∶ 4.6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为1∶17,而中国却是1 ∶2.45。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

对全军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利益都会受到触动。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25%要撤销,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在面临被撤销的福州军区,有些干部要军区司令员江拥辉找中央军委首长,建议不要撤销福州军区。江拥辉语重心长地劝大家:“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英明决策,我们必须无条件服从。至于撤销哪个军区,要等军委决定,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扰军委决策。我自己不能去找门子,也不准你们去拉关系。”在江拥辉和福州军区其他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福州军区撤销后的移交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济南军区某团,前身是毛泽东于1929年在井冈山组建的“中央军委警卫营”,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内称“朱德警卫团”。在著名的保卫黄崖洞战斗以后,毛泽东在给朱德的贺电中号召:“全军学习‘朱德警卫团’黄崖洞守备战。”这个团转战南北,声誉日隆。该团要合并组建的风声传开后,干部、战士一时想不通。于是,团队请来老政委讲传统,组织重新认识团史,“针尖对麦芒”地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工作。经过努力,大家终于明白:珍惜荣誉,应该成为服从大局的动力,不应该成为阻力;光荣传统应该在精简整编中发扬光大。

1987年4月4日,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

百万大裁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军队的面貌:从人员素质的历史性飞跃到编制构成的精干高效,从常规武器的长足发展到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人民军队朝着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行动高效、战斗力强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百万大裁军举世瞩目,它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全世界的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