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跟娄谅学得“圣人可以学而至”之后,每天都在思考,到底怎么学才能至,结果就在这时,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去世了。
按照明朝习俗,王华需要回家为父亲守丧三年。守丧期间,看着因疼爱自己的祖父去世而哀伤不已的王阳明,王华想或许该找个事情排解一下王阳明的忧伤。恰好王阳明那年已经18岁,王华心中顿时有了主意——考科举。
王阳明听了父亲的建议,也觉得此举可行。毕竟在那个年代,如果想要真的有所成就,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向,那么科举这条道路是不得不走的。有连格七天竹子的劲头,对于“应试教育”一样的科考,王阳明自然不在话下,于21岁那一年,即弘治五年顺利通过浙江乡试,考中了举人。
这次乡试,还有一个传奇之处,就是考场半夜来了两个巨人,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说了一句“三人好做事”便消失不见了。古人对于这种神神鬼鬼比较奇异的事情,总要琢磨琢磨,可是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出什么名堂,也就作罢了。然而多年以后,宁王朱宸濠叛乱给了这件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此次乡试,孙燧、胡世宁和王阳明同榜中举。后来宁王反叛时,胡世宁总是揭发宁王的计谋,让宁王顾忌太多;孙燧总是跟宁王过不去,被宁王砍了脑袋;王阳明则率军平定了宁王之乱。结合这件事情,有好事者说“三人”就是指这三人,“好做事”就是指三人合力平定宁王之事。当然,这是后话了。
王阳明乡试中举不代表一切,只是科举路上的第一步而已。因为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考场设在地方的首府。考过了乡试之后才能参加第二级的会试,必须要到北京来考试。会试过了之后再参加第三级的殿试,由皇帝本人进行考核,然后由主考官们分出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
考中举人之后的王阳明随父亲到京城居住,一面侍奉父亲,一面准备来年的会试。会试考中之后,举人成为进士,这时朝廷就会赋予职位,随后就能步入仕途。准备考试期间,王阳明的用功程度到了父亲王华都心疼的地步,吩咐仆人不要在其房间中放置蜡烛等灯具,以防熬坏了身体。然而王阳明却往往等父亲睡着之后再次挑灯夜读。
按说付出这等的努力之后,不考中进士都对不起王阳明。可是,历史又一次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22岁这年,王阳明落第了。首辅李东阳有心安慰他,开玩笑说:“今年不中没关系,来年一定中状元,作篇《来科状元赋》听听。”本来这只是一句宽慰的话,结果没想到王阳明却持笔立就,让当场的其他官员读后都连呼天才。
然而过分有才,也容易遭世人嫉妒,当时就有人偷偷说:“此子有才,若他日状元及第,想必无我等立足之地。”人性中黑暗丑陋的这一面,仿佛为王阳明下一次科考不第埋下了前因。
弘治九年,即公元1496年,王阳明参加会试,再次落第。中举五年,却一直不曾再往上走一步,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科考的人而言,想必都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可是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意思就是说“世人都认为没有考中进士、没有获得功名是一件可耻的事,我却认为,因为没有考中进士而丧失自信,从此便一蹶不振,那才是件可耻的事!”。
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有了《赠陈宗鲁》中“学文乃余事”的了悟,也更加明确了“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的成圣贤理想。阳明心学的端倪似乎已经有所显露了。
一直到弘治十二年,即公元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终于考中进士,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名”。在明清时期,殿试录取的考生分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录取三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录取若干;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王阳明取得二甲第七也就是全国第十的成绩,虽然不能同他父亲王华一样考中状元,但是才华也可见一斑。中第之后,王阳明被分派到工部,正式步入官场。
穿越古今
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两次落榜都没有放弃,而且在第二次落榜的时候还直接说:“世人都认为没有考中进士、没有获得功名是一件可耻的事,我却认为,因为没有考中进士而丧失自信,从此便一蹶不振,那才是件可耻的事!”。可见其面对挫折、磨难的乐观心态。
关于磨难这种事情,王阳明曾经在《传习录》中有言:“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情上受到磨练,下了工夫,才能有收益。如果只是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不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练,遇到事情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任何长进。”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枉自己来这个世间走一遭。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是空想家,只是心里想着我要拥有过人的能力,要拥有高品质的生活等等,却从来没有想过去磨练自己,反而认为现在的不如意是一种磨难,是上天对自己的刁难。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一句话,意思很明白,就是真正的素质和能力,不是通过书本或者通过名人讲些什么成功就能得来的。它是需要自己在遇到的诸多琐事中一点一滴磨炼出来的。
因为只有通过磨难,只有亲自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够拥有与之相对等的强大内心。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才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只是看别人说,就如同隔靴搔痒,看过也就随之忘记了。
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就要经历磨难,多吃一些苦,认清现实环境,不再做白日梦,即使做了也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所以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明明白白地道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饱经忧患。
所以司马迁才会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等等,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彪炳于史的。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谐的年代,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着几近完善的法制,即使是为了有一番成就而经历磨难,也完全不会出现孟子所说的“饿其体肤”,更不会有司马迁所说的这种酷刑、侮辱等等。所以,我们面对的磨难,较之古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对我们最大的磨炼,面对上司的刁难、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生活的琐事,慢慢培养自己不动心,不动气的本事,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等你打败了想象中夸大的磨难之后,再毫无畏惧的去迎接生活给予的其他挑战就会轻松很多。这个时候,磨难不仅不会给你造成伤害,还会让你越变越强。困难就像弹簧,你越弱,它越强,而当你越强的时候,它就会越弱了。
所以,面对挫折和磨难不要害怕,勇敢迎击才是硬道理。
正能量小贴士
王阳明两次落榜都没有放弃,最终以全国第十的成绩出仕。面对挫折、磨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王阳明,永不放弃,这样才能达成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