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遭遇贬谪龙场教书

遭遇贬谪龙场教书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告别送行的朋友,带着一匹老马、三个仆从,就这样向着从未听过的龙场前进了。当历尽九死一生到达龙场的时候,举目四望,王阳明的心一片黯然。龙场因为王阳明而广为人知,王阳明因为龙场而悄然悟道。因此,王阳明将新修建的居处命名为龙冈书院,以此作为交流的大本营。在王阳明贬谪龙场的那一年,席书从河南调入贵阳,任贵州提学副使一职。

王阳明告别送行的朋友,带着一匹老马、三个仆从,就这样向着从未听过的龙场前进了。当历尽九死一生到达龙场的时候,举目四望,王阳明的心一片黯然。

龙场这个名字听上去很霸气,可是放在明朝就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远山区,瘴气弥漫,山叠云绕,密密麻麻的丛林中,不知道在哪一块区域中就居住着各色少数民族和流亡到此的逃犯、奴隶等。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因为瘴气而死于非命。刘瑾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也可谓是煞费苦心。

不过,王阳明暂时没时间搭理刘瑾,望着迎接自己的年老小吏,望着整个驿站仅有的二十三匹马和二十三副铺盖,王阳明心里感慨万千。被现实和人性击垮,自己的信仰和前途也都渺无可寻,来到这样偏远而安静的地方也好,起码可以远离朝堂是非,静心思考一下未来的路。

不得不说,王阳明的内心是强大的,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强大,才让王阳明不仅撑过了这段艰苦岁月,还与龙场来了个双赢。龙场因为王阳明而广为人知,王阳明因为龙场而悄然悟道。做好心理建设,打起精神来的王阳明,开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

龙场没有所谓的官衙,甚至连间可以栖身的茅草房都没有。于是王阳明便带着仆人砍些树木,找些茅草,自己搭了间茅草屋,总算有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为此,王阳明还专门赋诗一首,从这首《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中完全可以领略到王阳明的好心态。

草庵不及肩,旅途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獠还聚讯,语庞意颇质。

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

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或许对于王阳明来说,历经磨难之后有一个可以放心休憩的地方已经是最大的安慰和满足。况且这里的风光十分美丽奇异,在带着仆人攀岩涉水品味山水风光的时候,王阳明偶然间发现了个与早前静坐行引导术的阳明洞十分相似的山洞。这个山洞给了漂泊在外的王阳明很大的安慰,因为住进洞里,就仿佛还在老家一样,亲切而安然。王阳明果断赐名:阳明小洞天。

然而,这种安贫乐道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王阳明带来的仆人适应不了此地恶劣的生存条件,接二连三生病了。即使被贬到龙场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王阳明还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但是他并没有摆架子,在仆人生病之后,就亲自地照顾他们。这让仆从深感温暖的时候也感到惶恐不安,但是王阳明却说:“忘掉世俗的高低贵贱吧,我们一路走来,虽是主仆,但更像兄弟不是吗?”待仆人康复之后,王阳明便开始带领他们开荒种地,毕竟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王阳明也开始跟当地的少数民族交流、沟通。虽然有时候语言听不懂,但是比手画脚久了,也还是可以大体猜到对方在讲什么的。王阳明在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知识实在是太匮乏,而且根本不会使用各种农具,不会修建房子等等。王阳明利用自己的所学,将这些知识一一地教给他们。很快,这位初来乍到的时候被当地人提防的驿丞,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恩人和神人。

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流亡的汉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凶恶,反而纯朴自然,懂得知恩图报。在王阳明教会他们种田、建屋等一系列技能之后,他们看到王阳明还住在小茅草房里,齐心协力地选了个向阳的地方,破土奠基,砍竹伐木,为王阳明建造了一座古时候的恢弘别墅,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王阳明看着老百姓为他自动自发的修建房屋,想必内心是感动非常的吧。随着王阳明在当地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学子纷纷前来拜师。因此,王阳明将新修建的居处命名为龙冈书院,以此作为交流的大本营。

就这样,开在偏僻龙场的这家小小的龙冈书院,开始变得热闹非常,南来北往的游客商贾和各地学子,都在聆听着王阳明的教诲。然而,高低起伏的不仅仅是山峦和故事,还有现实。王阳明作为一个遭贬谪的官员来到此处,应该本本分分反思己过,结果他却过得风生水起,还不经过当地长官的批准私自聚众讲学,简直是无法无天。于是,当地长官愤怒了,派了一群人来砸场子。没想到,王阳明的群众基础实在是太好了,砸场子不成反倒自己被揍得鼻青脸肿。

当地长官不敢再去招惹王阳明,但是不代表他不会找别人招惹,于是当地长官找到了他的顶头上司贵宁道按察司副使毛应奎,添油加醋地说了王阳明的各种不是,好似王阳明有多罪不可赦一样。不过,毛应奎也不是个好相与的,怎么会让一个下级傻傻哄骗。他决定亲自调查走访,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毛应奎走访当地百姓,个个都对王阳明竖大拇指称赞,毛应奎对王阳明多了一丝好感。后来毛应奎亲自拜访王阳明,在一番促膝长谈之后,毛应奎被王阳明的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彻底征服,不仅没有为难王阳明,反而变成他最忠实的拥护者。

谪居异乡的日子寂寞而漫长,但是王阳明却用教书育人的精神食粮将这样的日子变得充实而珍贵。转眼,来到龙场已经一年了,在即将进入正德四年,即公元1509年的时候,王阳明遇到了改变他后半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席书。

席书是弘治三年,即公元1490年的进士,是大明朝真正有所作为的官员之一。他在弘治十六年,即公元1503年云南发生的地震等灾害中指挥抗震救灾,表现良好;在灾后调查中,他深刻认识到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根源在于中央机构的腐化无能,认为只要朝廷的问题不解决,灾情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当然,席书的见解是正确的,可是皇帝根本不会这么想,谁会把过错怪到自己身上呢?唯一庆幸的是,席书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迫害。在王阳明贬谪龙场的那一年,席书从河南调入贵阳,任贵州提学副使一职。或许,这就是他们两人的缘分所在。

同在贵州,当席书初来贵州正因为西南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而头痛的时候,王阳明在贵州的名气却越来越大。听闻这一消息席书非常开心,在京城的时候王阳明就是大才子,如今在龙场讲学更有名气,正好可解自己的燃眉之急。所以席书决定将王阳明招入自己麾下,发展贵州教育。

席书亲自拜访王阳明,请教关于教育方向和内容的问题,对王阳明充满内容的侃侃而谈赞赏不已,瞬间成为王阳明的粉丝。回去之后,席书会同毛应奎一起创办了贵阳文明书院,两个粉丝力邀自己的偶像王阳明出任贵阳文明书院院长一职,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王阳明欣然受邀,走上了贵阳文明书院的讲台,开始了教学生涯。刚一开学,就学员爆满,不仅是当地的学生,就连外地许多学员也慕王阳明的名气而来。面对着数千学子,王阳明恍如隔世。当年的三十廷杖没有打垮他的身体,刚来龙场的萧索凄凉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如今,他王阳明不仅重新站起来了,还更加的坚强而丰富。他的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成圣之路,也更加的明晰,近在眼前。

穿越古今

王阳明在龙场的日子,虽然有着深深的孤独,可是却没有放任自流,而是积极与当地人交流,教他们读书,教他们盖房子等等,慢慢融入这个地方。在龙场这样偏僻而贫苦的地方做到这些,王阳明的内心不可谓不坚强。

王阳明曾经说过,面对磨难,能够选择的只有淡定,不然就会被磨难击垮。这就好像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忽然不小心摔了一跤,需要做的就是爬起来继续走,而不要自欺欺人,装出一副不曾跌倒的样子,更不要呆在原地一动都不敢动。

磨难、低谷和失败都是人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永远失败。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颗能够承受得起磨难、低估和失败的心。

就好像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六次被入侵之敌打败,失去了信心。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目的。罗伯特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他组织部队,反击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

就好像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长年跋涉于奇山异水之间。在考察途中,遇强盗剪径,衣物被劫,身体受伤,在“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来去难”的绝境中,他没有气馁,没有后退,坚持不懈,继续前行。

就好像李时珍,立志编写医药巨著,为此他翻山越岭,遍访名医,到各地采集草药。期间他遇到各种阻碍,可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二十七年始终如一,终于写就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就好像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立志上北大,一次考不上考两次,两次考不上考三次,结果在第三次的时候终于考上了北大,就读英语系。

像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成功人士都很清楚,一时的磨难坎坷不代表什么,失败是一时的,低谷也是一时的,正是磨难所带来的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让人淡定的面对失败,坚强的努力前行,最终成功走出低谷,步入辉煌。

不仅仅是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失败、低谷;面对挫折、磨难,无论生活让你感到如意还是不如意,决定人生的不是这段际遇,而是心在一念之间的选择。害怕失败是因为心里想的太多,这会导致情绪太盛,变得不淡定。而调节心态之后,变得淡定了,那么磨难就不算什么了。或许,也就是因为如此,王阳明才创建了心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鼓励大家在摔倒后也要爬起来继续若无其事地向前走,就是在告诉人们,淡定的面对磨难,磨难便没有那么恐怖了。

正能量小贴士

《孙子·九地》中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人的潜力无穷大,只有将自己陷入死地,才能激发出内在的巨大潜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