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智力因素,最早是起源于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和研究,这一点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具有是共通的。其研究的成果,也是较早被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践。非智力因素在人们学习和事业成功中的地位诸多学者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理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两大因素,这一结论似乎给人一种两者平分天下、作用各半的感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学研究的深入和实验科学的进展,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才过程中与智力因素平分秋色的定论已日渐动摇。随着科学实验和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中,以富有依据和事实的数据揭示出,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不容轻视,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多年来,笔者出于对创造性人才生成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关注和兴趣,以及深切感受到创造性人才对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要性,所以时至今日,一直把精力集中在这一领域,希望能与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开展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讨,用于指导构建个人的人生轨迹,同时为社会和个人创造价值。鉴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作以梳理和厘清。
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区别
首先,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组成上不同,它们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基本因素;而智力因素则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基本因素构成。内涵的因素和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个人发挥作用的领域的不同。
其次,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结构的完整性上不同。构成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并非是完全独立地各自发挥作用,而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由诸基本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智力活动中,智力因素中诸基本因素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这就是说,一名智力优异者,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应该是优异和出色的,这是高智力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只有某一因素优异(如记忆能力)而其他因素均较差,那么这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极其有限的,这个人在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中是不会有什么出众的智力行为的。
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不同,它不是由诸多基本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结合体。在智力活动中,非认知因素的诸基本因素都是各自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生活中常听人说“天才就是毅力”,这是说“毅力”(属意志)这种非认知因素在智力活动中起了决定作用;“天才就是勤奋”,这是说“勤奋”(属性格)在智力活动中起了决定作用;“天才就是入迷”,这是说“入迷”(属兴趣)在智力活动中起了决定作用。由此看来,一方面,在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中不存在一个核心因素;另一方面,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是可以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的。某一基本因素水平的高低不一定会影响其他基本因素的水平发挥。同样,某一基本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一般亦不一定受其他基本因素的制约。它们可以齐头并进,也可以相辅相成。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优异者,并非是组成非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因素都优异,而是只要其中某一种或几种基本因素有突出发展,就可以在智力活动中取得非凡的成功。而在构成非智力因素的几种基本要素中,相对一个人创造潜能的实现来说,笔者则更看重人的个性的张扬和意志力的品质,任何一个人对这两者持久的坚守和发展,此生必有作为。非智力因素各因素层次的差异、水平的不同和优劣的区别,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生事业成就的大小。张扬的个性和顽强的意志力必然能够成就伟业,因而培养非智力因素不必求全,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着重培养一种或几种非智力因素并得到突出的锤炼,即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在智力活动中承担着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任务,起着认识作用,属于认识活动范畴。它们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或操作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个体可以通过智力活动感知客观世界,积累经验,掌握科学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起着意向作用,属于意向活动范畴。它们是智力活动的推动者或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在智力活动中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和参与,人的智力水平很难得到尽善尽美的实现和超常规的发挥。
第四,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优化智力多为开发智慧潜能的问题;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则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
第五,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厌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应至少中等以上或者更优。在智力活动中,若其他条件相等,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水平越高,其活动效率及质量也越高,即其效果是单向的。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在智力活动中,并不是某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越高,活动效率及质量也越高,而是在非智力因素水平良好的情况下,智力活动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人们对于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这里说的“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交叉、渗透的结果。
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联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一对较为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是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是认识客观事物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它们主要用于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并形成一定的认识结构,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一个人的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共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智力本身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动、激励、促进和支撑作用。前者属于认识系统,后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认识系统,人的活动就无法实现;没有动力系统,人的活动就无法维持。
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说:“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说明非智力因素,两者和智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在人们的事业中发挥作用。和智力因素一样,非智力因素也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它对智力因素有重要的促进或阻滞作用,是“潜在”的智力。在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循环起着发动、维持和调节的作用;而智力因素则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中发挥着对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处理作用,它们的共同活动保证了一个人工作和事业的有效进行并取得最终的成功。非智力因素伴随着智力的获得而产生,并伴随着智力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延伸,但智力的发展又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在一个人的活动中,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有利于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活跃一个人学习的兴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锤炼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发挥,充分展示智力的水平,如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增强注意力,促进观察、记忆,等等。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突出地起着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动力作用,它是引起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二是定性作用,即把某种认识或行为的组织程序越来越固定化、习惯化和常规化;三是补偿作用,即非智力因素不仅能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还能够弥补智力与能力的某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并不是说它能提高一个人的智力,而是指它可使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诸如“勤能补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非智力因素发育不良的个体其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甚至夭折,离开非智力因素而片面地强调智力因素,不仅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障碍,而且会埋下隐患,对个体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是绝对平衡的,同样智力水平的人,其非智力因素优劣程度不同时,其学习的效果和成就的多少是不一样的。一个智力水平高的个体,若他的非智力因素不良,就很有可能使其的高智力被扼杀在摇篮中,很难使其的高智力得以彰显;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中等的个体,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那么他的智力水平将会得到常规甚至是超常规的发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比喻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那就是智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而非智力因素则决定了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我们既注重个体智力水平的提升,更注重个体非智力因素的良性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的关系
时代的发展,已经使“智力至上”的“海市蜃楼”化为乌有。从个体幼年开始就致力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应该推崇的明智之举。
很多科学研究证明,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关系不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对一组被试在智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智商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较小。实验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也并不是毫无关系。从各种智商水平的人来看,创新能力与智力有一定的关系:即智商很低的人创新能力也很低;智商中等以上(110以上)的人中,有的人创新能力较强,也有的人创新能力很低;有些智商很高的人,也可能创新能力并不高。这就是说,创新能力低的人当中,既有智商低的人,也有智商中等或较高的人;但创新能力高的人当中,绝不会有智力水平低的人。由此看来,高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中等以上的智力因素水平。当然,这样的智力因素水平还只是高创新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对1528名智力超常(这些人的平均智商高达151)的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其中一部分人成就很大,另一部分人成绩平平。专家们在分析这两部分人的心理特征时发现,这两部分人智商都非常高,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完成任务的最终结果上所表现的坚毅精神、进取心、谨慎、好胜心等四个方面,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明显地超出成就平平者。显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了这两部分人之间的成就差异,即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创造性的活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写了一本书——《情感智力》,其基本结论为:“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由智能竞争转化为非智力因素的竞争,由智商衡量的智能因素实际上或许不如一度被人们所忽视的非智力因素重要,”爱因斯坦说:“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智力一般的人求知欲却很强烈,学习刻苦、勤奋,而终于大有作为;而有些人本来聪慧颖悟,但缺乏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智力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很难在其一生成就任何事业。这种不同的发展趋向和结果反映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以及事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作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创造性事业成功的作用,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智力因素好比是“资源”,非智力因素好比是“能源”,“资源”再丰富,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也不能开发、利用。一个人不仅要有聪慧的天资,还要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力,能把知识和智力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风云人物比尔·盖茨,就是以自身的“能源”开发“资源”的最成功的样板。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迫使自己运用智力的一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50种语言,能将一部大英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并顺利学完数十所大学的博士课程。这些对人类潜能的估量一般人难以置信,为此,心理学家认为妨碍人们充分发挥自己大脑智慧潜能的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恰恰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对于一个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事业的成功都更具有无穷的潜质。
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教授指出:“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容置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创造性人才的形成和脱颖而出,虽然是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基础,但智力因素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尽管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但它们在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平分秋色的。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创造性是在非智力因素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或者多种心理过程。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创造性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非智力因素”。[6]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创造力的生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相反,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塑造就没有创造潜能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较多取决于一个人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等综合性的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因此说,一个人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能否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和依赖于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