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轨迹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轨迹

时间:2023-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一般理论的研究轨迹国外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源于对人的创造性才能的探究和关注。因而,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是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其次,它强调了创造性行为的意义,而创造性行为具有相对性。关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吉尔福特在20世纪60年代曾对创造性人格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一、一般理论的研究轨迹

国外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源于对人的创造性才能的探究和关注。如果从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70年出版《遗传的天才》算起,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之所以把高尔顿对人的创造性才能的理论研究看成是创造性才能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是基于以下原因:高尔顿第一次成功地应用了统计学和经验推理的方法,把创造性才能作为一种可观察、可测定的人类特征来进行研究。并且他由此开创的心理测量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但由于高尔顿的学说虽然第一次把创造性才能看做是可测定的人类特征,却又把它归之于世代传递的遗传因素,而使其学说呈现出狭隘性和局限性。研究者只是在观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历程时,将其作为历史的过程给予一定的肯定。

究竟什么是人的创造性才能?它的心理机制和人格特征究竟有哪些?什么应该是创造性人格共同具有的特征?它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是否有基本的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上述诸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因而,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是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是科学创造心理学的奠基人。1950年,Guilford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拉开了对创造性人格系统研究的序幕。吉尔福特在《论创造力》这篇演说词里指出:“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35]随后,他又对这个定义作了补充说明:“创造性才能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行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实际上是否能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36]

吉尔福特的这个定义对于创造性才能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创造性才能不是孤立神秘的东西,而是由个体的种种基本能力构成的。其次,它强调了创造性行为的意义,而创造性行为具有相对性。这使人们认识到,创造性才能并不是某个创造人物的特殊天赋,所有正常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才能。这种接近性和普世性原则,使我们有可能对那些并不一定是杰出人物的创造性才能进行较广泛的调查研究。第三,强调了事实上存在的个体的人格、气质品质与创造性才能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此定义也有不完善之处。它给人的一个印象是创造性才能只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相加或者叠加,似乎各种基本能力的提高必然导致创造性才能的提高。经过数年的研究,吉尔福特在1986年出版的《创造性才能》一书中则克服了这一缺点,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性才能的本质所在是基本能力的组织方式的观点。

关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吉尔福特在20世纪60年代曾对创造性人格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斯腾伯格在1986年提出了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为人格特质,由7个因素组成。另外,卡特尔、产伯斯等许多心理学家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在吉尔福特看来,人格是人的特性的组织方式,而特性是指一个人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人的一些基本因素。关于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高相关性,Guilford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高创造性个体在创造性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发明、创造、设计、策划等活动的人可以称为是高创造力个体。”[37]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点: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38]从个人特质角度看,创造性人格是高创造性个体所具有的与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的独特模式。从共同特质角度看,创造性人格也可以被理解为高创造性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特质的组合。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了比较,他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心、不屈不挠、谨慎和坚持性等方面,明显地强于成就最小的一组。正如心理学家推孟在1920年通过追踪调查发现,高成就者与低成就者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力,而是进取心、自信心、责任心、求知欲、谨慎和坚持性等人格因素。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因素,创造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创造出具有个体特点的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对创造性展开系统研究近60年来,国外对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特征、领域特征和结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重要的成果。[39]巴伦从1950年起,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连续进行了20年的研究。他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爱好次序和精确,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1955年,Barron认为创造性人格有以下特征:爱好广泛,独立判断,有主见,不屈于压力,有较强的表达的欲望。[40]Vervalin在1962年也提出创造性人格具有综合的高智商,开放,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审美敏感性,灵活性,独立性,质疑,勇于挑战,敢于尝试新的解决办法等特质。[41]Sternberg列出了高创造力个体可能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1.能容忍模棱状态;2.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3.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4.受内在动机驱动;5.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6.希望得到认可;7.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工作的愿望。[42]Feist认为创造性的人格和非创造性的人格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区别:想象力、欲望、缺乏自觉性、焦虑、情绪敏感性、野心、规范的怀疑、敌视、冷漠、缺乏友情、缺乏温暖、支配、傲慢和自治。[43]到了21世纪,不少研究者继续探讨创造性人格特质。Treffinger等人所描述的人格的4个模式由能力、性情、风格、个人特点组成。创造性的个体使用聚合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深入挖掘思想,有勇气去探索,更大程度愿意倾听他或她本人内心的声音。[44]Selby等人的研究验证了前人的研究,创造性人格与个性、态度、偏好、方式和其他的个人品质有相当大的关系。[45]

由于创造性人格本身是一个多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交互作用的统一体,各组成要素之间一般没有很明晰的界线,某一创造性人格特征也往往是多种人格要素的结合和综合体现。因此,有所侧重地考察其中某些子系统组成因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亦即对各子系统和各因素非同等对待,而认为它们是有主次之分的,这样能够突出构成创造性人格的主要成分。

二、创造力与人格因素的模型

在人格理论中,人格结构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测量的基础。随着人格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人格结构的假设和理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多种人格量表。因此,研究者们在试图探索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时,由于侧重点和研究基点的不同,所依据的人格结构理论及所用的量表往往不同。

1.创造力与加利福尼亚心理量表

早期对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多使用的是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CPI)。如Parloff等人使用CPI对高、低创造力青少年及成人的人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创造力者比低创造力者更坚定自信,更坚强,更有进取心、更狂放不羁等。[46]近年,Runco和Albert使用修订后的CPI研究天赋少年及其父母的人格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发散思维(DT)测验得分与其本人的CPI得分相关关系显著,而与其父母的CPI得分相关关系不显著。[47]

2.创造力与人格三因素模型

上世纪中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E)、神经质(N)、精神质(P)。依据这一模型编制的人格量表有MPI与EPQ,其主要用来测量P、N、E。Eysenck认为P值高的个体易产生新奇的想法,也易患精神疾病,P可能是产生创造性思维根源与研究精神病学的基础。[48]Eysenck还认为创造性强的人与精神病人之间也具有相似之处。[49]在涉及创造力与精神病理学关系的研究中,多数研究为这一假设提供了依据,也有研究表明,创造力与精神病理学间的这种联系并不是直接的,人格可能是这种关系的桥梁。[50]同时,也有研究发现[51],P值与创造力间的确有联系。当然还有研究表明:除P外,其他维度也与创造力有关。如K·O· Gotz和K.Gotz以有美术天赋的学生为被试,使用MPI与类似于DT的测验分别测量人格与创造力。[52]。结果显示:美术天赋高的学生比美术天赋低的学生在N量表上得分更高,在E量表上得分更低。另有研究者对被试进行EPQ与类似DT的测验后发现,创造力除了与P相关外,还与E相关。[53]甚至有研究发现创造力与E的相关度高于其与P的相关度。[54]

3.创造力与人格五因素模型

1980年至1990年间,人格五因素模型——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神经质(E)、外倾性(O)、开放性(A)、宜人性(C)、认真性形成后,研究者们又开始依据五因素模型研究创造力与人格间的关系。

Kelly分别使用SCAB与Mini-Markers测量创造力与人格,结果显示O与创造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5]McCrae使用DT测验测量创造力,结果也发现创造力与O联系很密切,与E、N、A、C没有关系。[56]Martindale和Dailey却没有发现O与DT测验结果间存在相关,发现了E与其存在相关[57]。也有研究者综合使用多种测量创造力方法来展开研究。Wolfradt和Pretz采用根据图片写故事、列业余爱好、创造性人格量表这三种手段衡量来自各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58]对大学生所写故事及所列爱好的创造性程度评定采用同感评估技术。结果发现,被试的三种创造力测量结果都与NEO-FFI量表测得O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E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创造性量表得分就高;而C维度得分低的个体,故事评定得分高。Furnham和Bachtiar通过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行为量表、被试创造力自评等级、贝韦二氏美术量表等四种手段衡量被试的创造力,使用NEO-FFI测量人格。[59]结果显示:E维度得分与四种创造力测量结果都存在显著相关,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大五人格特质能解释发散性思维47%的变异。国外对创造性人格结构研究一般将创造性人格与“大五”维度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大五”维度中的开放性(智力好奇心、审美第三性、自由价值观、情感差异性)。[60]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证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创造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造者有不同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各类创造性人才身上同时存在某些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社会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具体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至今未能形成一个比较广泛被认可的结构模型,对其在特定领域中的研究亦是少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在特定领域较之一般意义而言有着更多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更为同质。因此,首先就某一特定领域来研究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是可取的。彭运石、段碧花根据社会科学领域高创造性者对100个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评定,研究得出,社会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由6个因素构成:即进取坚毅、博才好思、友善诚信、活泼风趣、高傲叛逆、沉着稳重。

因素一:“进取坚毅”,描述的是个体的动机程度、做事风格和意志方面的特点。高创造性个体有强烈的进取心、理想和抱负,做事专心刻苦、一丝不苟,并有坚韧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因素二:“博才好思”,描述的是个体的认知风格及是否具有才干和开放的观念。高创造性个体思维深刻、逻辑性强,博学多才,具有开拓性。

因素三:“友善诚信”,描述的是个体的内在品质、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特点。高创造性者为人正直、真诚,对待名利淡泊、坦然,和人相处谦和友善,乐于与人合作。

因素四:“活泼风趣”,描述的是个体的内外倾向性。高创造性者活跃开朗、富有活力、健谈幽默、乐观自信。

因素五:“高傲叛逆”,描述的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特点。高创造性个体通常给人的印象是高傲自负,不大遵循现有价值观念而反叛。

因素六:“沉着稳重”,描述的是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创造性个体沉着镇定、不冲动冒失。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活动相关的一种人格特质,即创造性人格指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完成创造性任务的个性特征组合。这种个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只是群体中的部分人才具有的特质。之所以说组合是因为不同的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不同,具有相同创造力的个体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质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同。

从目前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来看,人们正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上对创造动机和创造性人格进行着愈来愈全方位的探讨,并且使所探讨的内容愈来愈具有科学性,愈来愈经得起科学和实践的双重检验,为研究者和教育者指出了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生成的现实路径。

【注释】

[1]吴忠良.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概念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84.

[3]甘自恒:呼唤对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教育,发明与革新,2000(5).

[4]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5][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00.

[6]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7.

[7][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00.

[8]〔美〕吉尔福特著,施良方、沈剑平、唐晓杰译.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香港商报》2011年12月2日

[10]徐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40.

[11]〔美〕蒂莫西·巴特勒.走出心理困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2—83.

[12]阴国恩.浅谈非智力因素.天津:新蕾出版社,1990:62

[13]仇保燕.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青海教育,1982(5).

[14]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NewYork:Spingerr-Verlag.

[15]Collins,M.N.&Amabile,T.M.(1999).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In Stemberg,Robert J.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p,297-312).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NewYork:Spingerr-Verlag.

[17]Collins,M.N.&Amabile,T.M.(1999).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In Stemberg,Robert J.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p,297-312).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Amabile,T.M,Hill,K.G.,Hennessey,B.A.&Tighe,E.M.(1994).The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rient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6,950-967.

[19]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60.

[20]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32.

[21]施建农.人类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心理科学进展,2005(6).

[22]施建农.人类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心理科学进展,2005(6).

[23]Barmn.F,Artistsinthe Making.NewYork:Seminar,1972.

[24]Amabile TM.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Co:Westview,1996.

[25]Sternberg R J.,Kubart T I.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Human Development,1991,34:1-32.

[26]张剑、郭德俊.个体创造性行为的动力来源探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l).

[27]Rogers CR.On Beeominga Person.Boston:Houghton-Mifflin,1961.

[28]Amabile TM.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Co:Westview,1996.

[29]Jamison K R.Touched with Fire:Manic-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New York:Free Press Paperbacks,1993.

[30]Sass L A.Schizophrenia,modernism and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On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 Creative Research Journal.2001.13:55-74.

[31]Runco M A,Richards R,eds.Eminent Creativity,Everyday Creativity,and Health.Greenwich,Ct: Ablex.1997.

[32]Runco M A,Richards R,eds.Eminent Creativity,Everyday Creativity,and Health.Greenwich,Ct: Ablex.1997.

[33]Eisenberger R,Cameron J.Detrimental effects of reward:reality of myth?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153-1166.

[34]Eisenberger R,Cameron J.Detrimental effects of reward:reality of myth?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153-1166.

[35]Guilford,J.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

[36]Guilford J.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

[37]Guilford J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444-454.

[38]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9]Selby E C,Shaw E J,Houtz JC.The Creative Person-ality[J].Gifted Child Quarterly,2005,(4):300-314.

[40]Barron F.The disposition towards originality[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5,(51):478-485.

[41]Vervalin C.Justwhat is creativity?[J].Hydrocarbon Pro-cessing,1962,41(10):109-111.

[42]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43]Feist G J.Ameta-analysisofpersonality in science and artistic creativ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8,4(2):290.

[44]Treffinger D,Young G,Selby,E,Shepardson C.Assessing creativity:A guide for educator.

[45]Selby E C,Shaw E J,Houtz JC.The Creative Person-ality[J].Gifted Child Quarterly,2005,(4):300-314.

[46]Parloff MD,Datta LE,Kleman M,eta.l.Personality charac teristicswhich differentiate creativemale adolescents and a dults.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8,36:528-552.

[47]Runco MA,AlbertRS.Parents personality and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exceptionally gifted boy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2005,17:355-367.

[48]Eysenck H J.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Suggestions for a theory.Psychological Inquiry.1993,4: 147-178.

[49]Chávez-Eakle R A,LaraM C,Cruz-Fuentes C.Personality:A possible bridge between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2006,18:27-38.

[50]Abraham A,Windmann S,Daum I,et a.l.Conceptual expansion and creative imagery as a function of psychoticism.Consciousness&Cognition,2005,14:520-534.

[51]GotzK O,GotzK.Introversion-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in gifted and ungifted art student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73,36:675-678.

[52]Aguilar-Alonso A.Personality and creativ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6,21:959-969.

[53]Martindale C.Creativity,primordial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3:1777-1785.

[54]KellyK 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Factor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the scale of creative attributes and behavior:A validational study.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2006,4:299-305.

[55]McCrae R R.Creativity,divergent thinking,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1258-1265.

[56]Martindale C,Dailey A.Creativity,primary process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6,20:409-414.

[57]WolfradtU,Pretz 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reativity:Personality,story writing,and hobbies.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15:297-310.

[58]Furnham A,BachtiarV.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creativity.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613-617.

[59]Feist G J,Barron F X.Predicting creativity from early to late adulthood:Intellect,potentia,l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3,37:62-88.

[60]Feist G J.Ameta-analysisofpersonality in scienceand artistic creativ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8,4(2):3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