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创业的起点,在祖国西南的荒山上。3个大学生的青春岁月,在60亩山林里。
刘杨,北京林业大学2008届园林专业毕业生,“北漂”了一年多后,毅然决定回重庆的山里创业——放养山林原始鸡。他和两个同学在地广人稀的60亩的山林里,一砖一瓦盖起鸡棚、库房和宿舍。他们3人团队在网上开设博客,叫“绿色丛林”,那片开创梦想的所在地就是重庆市万盛区丛林镇白龙湖村观音寺合作社。
创业的起点在荒山
在网上搜索到“刘杨”的名字时,写着所在地重庆,签名状态是:我在荒山迎接黎明。这就是在重庆的山里包了片林子养鸡的“刘杨”。这片林子距刘杨沙坪坝的家131公里,开着小货车两个小时才能到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里的,“我已经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了。”回到城市里空气也不好,吃的东西也不新鲜,过分依赖汽车和电脑,让刘杨感觉很不健康。
山上的空气好,饮水是天然泉水,吃的都是自己种的,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丛林镇白龙湖村观音寺合作社,远离城市,人烟稀少,没有外界干扰的地方。他们选择利用自然条件,放养纯正的山林土鸡。他们的鸡苗来源于重庆市南川区畜牧局的南川种鸡场,与畜牧局种鸡场固定合作,从进货渠道上保证了鸡苗的品质。
虽然是荒山,但日日看到黎明,刘杨感动白手起家的充实和自豪。与他一起创业的两位是高中同学。“北漂”的时候,他们就一起讨论过创业的想法,两人到很多基地实地考察过。回到重庆3人一拍即合,上山创业。3人既是股东和管理员,又是工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现在经营上了轨道。
从浪漫歌手到放养山鸡
“我曾经的理想就是想做一个会玩音乐、会做木工的一个先进富有的农民。”他说,喜欢定义自己是一个农民,要做一个快乐的农民。
在北林大读书的时候,刘杨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出。也组过一个乐队,叫心形盒子。玩乐器都是要自备装备的,音箱、调音台、效果器、话筒大概花了2000多元。他在高中有给音响设备调音的经验,假期就去兼职,维修机器。毕业时候开始考虑创业的事情。刘杨说,觉得这个想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说不出来有什么契机或者转折点。
刘杨2008年毕业到一家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一般人有份好的工作,可能就不会想去折腾,但是我不觉得自己找的那份工作好。”刘杨说,自己想做的,想学的,在公司里没有找到。他一直很喜欢风景园林设计或者施工,但是真正工作了,行业里的很多做法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接受不了就离开了。
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启动资金,申请贷款并不容易,需要担保或者抵押,并且要在户籍所在地辖区内创业,刘杨选的创业地点在农村,家里也没有人能给他担保,只好自筹资金。因此在北京一边上班一边筹划创业的事情,后来公司的效益不好,月薪降到1000多块。刘杨就辞职回了重庆,在朋友的公司里做园林工程项目经理,算是有了一部分启动资金。
他们最初的想法是想做苗圃和草皮,但是苗圃的投人大,回报周期长,显然初人社会的3兄弟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刘杨到妈妈朋友的养鸡场实地考察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生意。养鸡初期投人小,回报周期短,还可为今后搞苗圃提供场地、肥料和资金积累。
开始时父母也并不支持刘杨创业,他们觉得刘杨回重庆后做的园林工程项目经理的工作很好,收人又高。但是刘杨自己坚持,父母也就没有反对,但也没有能力帮他太多,他说:“上山的时候就带了一些家里的锅碗瓢盆。”
艰苦并浪漫着
重庆日报农村版用了整版来报道刘杨他们养鸡的故事,引用编者的话说,创业并不浪漫。的确,资金、社会关系、放养技术,很小的打击都可能让他们这个梦想家园破灭。但是刘杨却给了人一丝惬意的感觉。他把琴和效果器、音箱都搬到山上去了,空闲的时候就弹弹琴,每天很多工作要做,他从未觉得山上的生活枯燥。
现在,他们已经有山地放养的纯正土鸡1200-2000只,正在不断的销售和规模扩大中。现在的鸡不够卖。他们开始时预计的情况是每个月出栏200只,但是现在的出货速度跟不上别人要货的速度。今年夏天天气又炎热,没有建新的鸡棚,因此导致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他们也出售自己种的竹子和兰花,野生杜鹃。又新签订100亩场地开发绿化用草皮种植,预计2010年9月开始动工。刘杨提到他们的“废物利用”过程:草皮种植的部分所需要的肥料来自养鸡场地所收集的鸡粪,草皮养护修剪的草又可以用来喂鸡,补充鸡的青饲料,这样一个生产链就形成了。
虽然现在运营基本上轨道了,但还只限于个体户的水平。在刘杨看来,眼界很重要,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企业。个体户只会强调股东自己的利益,一旦老板不在了,公司就瓦解了,企业却可以长远发展。刘杨认为从个体户到企业是个艰难的过程,但相信只要从现在开始完善公司制度,按照一个企业的标准去操作,这个目标是一定可以达成的。
(北京林业大学 杨品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