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渴望飞翔的鹰

渴望飞翔的鹰

时间:2023-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他们看来,“登山”、“户外”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毋宁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西藏,对登山者而言,始终是一块神圣的土地。基于经费和装备的有限以及队伍的实际,他们最终将目标定为同在西藏的启孜峰。山巅白雪的诱惑,已令他们按捺不住。他们在C1平台下的陡坡遭遇流雪,一名教练受伤。年轻的“北师大鹰”回巢了,蛰伏蓄力,以待日后。成长的足迹雪山归来,“北师大鹰”们发现自己成长了。

在他们看来,“登山”、“户外”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毋宁说是一种人生态度。

启孜峰坐落在羊八井西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之上,位于中央峰的西南方,穷母冈日峰的东北方,旁边紧邻鲁孜峰。这座海拔6206米的山峰,终年积雪,从南面看上去整个山体浑圆,但北面却陡峭如刀劈一般。

2008年7月,对北京师范大学登山队来说,注定是永远值得铭记的一段时光。270天的艰辛筹备,120天的刻苦训练,18天的西藏之旅,他们终于第一次将校旗矗立在雪域高峰上。“心凌绝顶,以垂师范,志存高远,方为人师”。一群简单而执著的追梦人,坚定地抓着向上的绳索,在高山雪原留下了自己的足印。

为了梦想,我们坚持

登山非易事。过硬的身体素质、专业的攀登技巧、周全的登山计划、细致的各项准备,都必须严格到位。2007年11月,北师大绿营户外运动学社的一群年轻人组成了这支队伍,随后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在厉兵秣马的过程中,登山队接受了严格的体能技术训练,进行了医疗和领队培训,完善了团队建设,并成功登顶了海拔2424米的四姑娘山二峰……一步一步的努力,让他们离雪峰越来越近。

要适应高原登山的特殊环境,过硬的身体素质是必需的,队员们为此经历了一段艰苦的训练旅程。2008年4月至6月,为期77天的训练,每天1到2个小时的绕操场万米长跑,负重爬科技楼楼梯,蹲起、俯卧撑、引体向上训练;周末到郊区长距离拉练……其间,有汗水、有抱怨,但没有退缩。“大家都为了梦想,在坚持”,队员阿宋说。

“每一米垂直上升,背后都是数千米水平位移的积淀”,队员们深谙这个道理。严格,坚持,换来的是渐强的体能和团队的凝聚力。

因为,山在那里!

“因为山在那里!”。陈春石用这句经典的老话,给出了关于为什么要登山的解释,也道出了队员们对顶峰的追求与向往。

“北师大鹰”渴望飞翔。登山是挑战,是超越,是享受追梦的快乐,是书生意气的引使,也是对“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诠释。

西藏,对登山者而言,始终是一块神圣的土地。那里有湛蓝碧绿的纳木措湖水,有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向往西藏的队员们开始计划攀登姜桑拉姆峰。正在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突如其来的“2·12”地震打破了一切既定有序的节奏,赞助工作陷人困境,登山准备被迫中断。

在多方努力之后,他们得到了登山界的王柯先生与西藏登山队的装备支持,最终在没有任何赞助的情况下获得了攀登雪山的机会。基于经费和装备的有限以及队伍的实际,他们最终将目标定为同在西藏的启孜峰。

在遗憾与磨砺中升华

到达西藏,澄澈透明的美让队员们倾心。但更大的吸引是远方的雪山。山巅白雪的诱惑,已令他们按捺不住。

7月23日,队员们从拉萨出发进山,投住嘎洛寺。陡峭岩石,稀薄空气,严寒冰雹,流雪冰川,强紫外线,负重而行,一切都让队员们步履维艰。高原上头疼缺氧,食欲的缺乏也增加了登山的挑战性。

24日,大本营适应性训练。一队员因高山反应严重留守4600米BC平台,其他队员前往ABC前进营地(2300米)后返回BC平台。中途遭遇雹雨。

22日,全队冲击ABC平台,在当地尼姑的帮助下运上所有物资。

26日,两名队员和教练修路,冲击C1平台。他们在C1平台下的陡坡遭遇流雪,一名教练受伤。

27日那天,启孜峰山上积雪甚厚,极易发生流雪,威胁到每一位成员的生命安全。权衡之下,教练最终做出放弃冲顶,返回平原的决定。收尾并不完满,队员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但理性登山绝对是明智之举——“山还在那里,生命只有一次”。年轻的“北师大鹰”回巢了,蛰伏蓄力,以待日后。

8天与世隔绝的雪山生存对队员是巨大的考验。高山严寒,帐篷是庇护一隅,蜷缩在帐篷里取暖的队员们,真切地感觉到平原环境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于是乎,攀登期间煮烂面条、吃猪肉火腿肠到恶心地步的经历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如此多艰辛,无人退缩,“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登山的真谛,在遗憾与磨砺中升华。

雪山上,留下一串串脚印。队员们最终将前行的脚步驻留在启孜峰海拔2660米的高度上。

成长的足迹

雪山归来,“北师大鹰”们发现自己成长了。

“登山,包含了太多:山、人、体能、意志、责任、团队精神”,“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积极向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勇于攀登”……在真切的登山感言中,我们看到“北师大鹰”们的羽翼虽还稚嫩,但经过风霜雪雨的淬砺,正逐渐坚实丰满。

“队伍的灵魂是队员,每一名成员都至关重要。”登山队培训部部长文阳洁在登山报告会上将这句话郑重地传达到每个队员耳中。阿宋在代表全队做登山汇报时说,此次攀登最大的收获就是坚不可摧的兄弟般的战斗情谊,队员们一起分享欢笑、艰辛,一同经历苦难、坎坷,一齐为梦想而坚持,雪山的磨砺造就了一个温暖、融洽的家。

“为什么登山,因为不仅山在那里,人也在那里;人终将远离雪山,但人的友情常在”,老队长彭聪如是说。

书写自己的传奇

队伍需要新鲜血液。

登山队希望更多登山爱好者的加人。团队将坚持“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秉承“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精神,并恪守“安全第一,理性登山”的原则。

登山队接下来的计划是姜桑拉姆峰——这座曾经无缘错过的山峰。姜桑拉姆,意为智慧女神。愿她能祝福这群初飞的“北师大鹰”,让他们展翅翱翔,信翼游天,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北京师范大学 陈少远 殷云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