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一定是最好的,这句话在菜市场里可能是真理,但在做人时却未必行得通。不要对新单位、新环境发表过多的评论,无论这个评论是褒意还是贬意的。
新人常常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和角度来看新环境、新单位。由于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往往会发现一些公司里的“老人”熟视无睹或者是无法发现的弊端,但这也仅仅只是个“可能”。更多的可能是这些观点、看法是一种不成熟,或者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观点或看法。
有一点常常为“新人”所忽略: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建设者,很少有单位需要改革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单位需要革命者。踏踏实实做事的新人比一个充满批判情绪的评论家将更容易融入一个新的团体。
破解“新人”神话——新鲜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做一个受欢迎的新人,最好还是从点滴做起。
尽管你看到大家都很随便地称呼对方,或用昵称或干脆直呼其名,还有“老人”告诉你说,别叫得那么正式,干脆叫我“老刘”或者“刘某”就行了,这可能是真的,但也仅仅是可能。虽然叫一声“某老师”或者“某前辈”,甚至是“某先生”会让你感觉很难张嘴,但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要比你自认为亲切地叫他一声“老刘”舒服得多。
能不能比大家早到10分钟,能不能为大家打一壶热水,能不能主动地打扫一次办公室的卫生,别忘了对每一个为你提供帮助的人说一声“谢谢”……这样一些可能在现代职场中早已不被注重的小动作,却往往能大大地改善你的形象。
作为一个“新来的”,过度拘谨比过度放松要好。新人最怕别人说“你是新来的”,但是新人最应当明白的一点就是告诫自己,我是新来的。
首先,要与离你最近的人建立最融洽的关系。
有人这样定义公关和广告的区别:一个男孩子对所有女孩子说:“我是最好的。”这是广告。而如果他只让某几个女孩子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然后让这些女孩子对别人说:“他是最好的。”这就是公关。尽量与离你最近的人建立融洽的关系,不求让每个人都对你点头微笑。这里的近,是纯粹的空间距离,比如同一部门,邻近的几张办公桌,等等。因为距离最近的人接触机会最多,而单位里更多的人是通过与你最近的几个人来了解你的。你周围的两个人的评价几乎决定与你较远的其他8个人对你的评价。不要希望在迎接新人的酒会或者是联欢会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你留下非常好、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那样的晚会只不过是一个常规的活动而已。
尽管你会说,我不会在这里干一辈子。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人一生取之不尽的资源。
你可能终究有一天会另谋高就。但是,希望在你走的时候,大家感觉到的应该是惋惜而不是庆幸。正如一个人搬家,仅仅是因为他对老房子感觉不满意,他根本没必要因此而得罪了所有的邻居。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是“老人”们常常想对“新来的”讲、但却很难讲出口的一句话,但这话绝对有道理。
其次,要平稳渡过焦躁期。
曾经有人对经历过截肢手术的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过研究。在截肢初期,患者往往不相信自己已失去了肢体,幻想着自己仅仅是在噩梦当中。而后,他会对自己被截肢的现实开始认同,但却感觉世界对自己是如此的不公平,因而异常地焦躁、不满。而从学校到社会,从一个旧单位到一个新单位对于一个人来讲,不亚于一次心理肢体再植。因而,由于对环境的陌生感而导致的心理焦躁就在所难免了。看看,你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1)这个单位也不过如此,真没劲。(2)人与人怎么到处都是勾心斗角,派系斗争,没有一点真诚。(3)所学的专业到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完全用不上,大学白念了。(4)领导怎么就不知道大胆任用年轻的新人呢?我的成绩明摆着呢。(5)领导的工作能力真的很差,简直就是外行。(6)论资排辈的情况恐怕永远也得不到改善了,我干得最多,拿到的却最少。如果你的感觉和上面几点感觉非常接近的话,那么,不用担心,这差不多是“新来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应平静一段时间后再看看。
初到一个单位,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我可能永远也不能融入到这群人中去,他们看起来都很熟,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可一见到我,就好像不知该说什么好。你有过转学、升学、搬家一类的经历吗?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一群新同学,第一次见到陌生的新邻居的感觉吗?而一个学期,一年后,那种陌生感还在吗?对新环境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要素——时间。
最后,新人应回避的只言片语:
(1)我的几个同学找的工作都比我好。(2)如果这里都是大学生,面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3)这是我的个性。(4)我们的“头儿”应该这么做,才能……(5)我如果到了你们那个年龄,或者是你们在我这么大的时候……(6)这么多年,你们怎么能忍过来?(7)我不会在这里干太久的。(8)真后悔,当初怎么会选了这里?(9)我的工作没有完成,其实有很多原因……(10)这些东西我在学校里全学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