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思维法指的是根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和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线索步步深入地追究下去,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实到可能地加以思考,最后就容易产生出创造性成果的思维过程。它是对直接存在的间接认识,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这种思维法在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得很广泛。伦琴发现了X射线后,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由此进行追踪,提出X射线可能伴随磷光现象而存在的问题,最后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居里夫人沿着“除了铀有放射性外,是否还存在与其类似的放射性元素”这一思路进行进一步深入追踪,终于发现了钋和镭。
追踪式的思维常常能挖掘出许多创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叩开科技创新之门。某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个养蜂场,蜂箱上的蜜蜂嗡嗡叫个不停,却没有扇动翅膀。老师对学生们讲,蜜蜂之所以能够发出嗡嗡的声音是因为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但是学生聂利却认为这是一个矛盾的解释,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可老师却认为教科书上的解释是不会错的。聂利不甘心,自己动手做实验,既然翅膀是声音的来源,她就先剪去了蜜蜂的翅膀,但是却发现蜜蜂仍然会嗡嗡地叫,由此可见老师的讲解是错误的。为了探索蜜蜂发声的真正奥秘,她用放大镜进行无数次的观察和对照,终于发现在翅膀的根部有个很小的黑点,蜜蜂发声的时候,黑点会上下鼓动,于是她就用针捅破了小黑点,这下蜜蜂就发不出声音了。由此,她得出了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结论,并撰写了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获得了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聂利探索蜜蜂发声奥秘的过程,正是一个追踪思维法的轨迹。她通过一步步的总结、概括和思考,提升了已有的认知深度和范围,最终揭示了事物的真理。追踪思维法要求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发现,要善于抓住那些经常被人忽略的地方,通过仔细观察与思索,在现有发现发明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向前探索,紧追不舍,直至创造成功。
追踪思维法对于人们开阔思路、寻求新对策、谋求新突破是大有帮助的,没有广泛而深入的追踪探索,就不可能有科技创新的发展。许多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人们的追踪式思维能力跨度是很大的。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只要在它们之间加上几个环节,就能一环紧扣一环地追踪思考。这种大跨度的追踪式思维能力,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