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智慧有来自书籍的,有来自日常生活的,也有来自别人的。但是,书籍绝对是智慧的最主要来源。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书籍几乎伴随一生,而且从出生到走出校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都在不停地、集中地从书籍中汲取大量营养,这些营养会滋润心灵沃土,填补思想空白,弥补见识不足,提供认识方法,加强思想修养,提升做人素质等。更重要的是,书籍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旦形成就会对一生起到直接的影响和发挥指导作用。所以,以书润心,才能智慧永驻。
如果说空气是生命的必需品,那么书籍就是精神的必需品。人要想活着离不开空气,精神要想活着离不开书籍。一个人物质可以不富有,甚至可以寒酸,但是精神一定得富有,如果精神匮乏,那人生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一个人活着要有精神,精神从哪儿来?读书。鲁迅读出了“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此“三味”,铸就了他一身硬骨头精神。宋朝宰相赵谱,读半部《论语》而治天下。关云长秉烛夜读《春秋》,其忠义精神使华夏儿女崇拜。林语堂“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上,取而读之”(《生活的艺术》),方能“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联)。当年国学大师梁漱溟备受批判,造反派问及感想,答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正如海明威所言:“人可以被打倒,但绝不可以被打败!”《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凭此精神大战凶猛的鲨鱼。海明威将“硬汉”精神推到了极致。
时下人们追求时尚,讲求风度,同样离不开读书。那些衣衫曼妙、西装革履、奇装异服、穿金戴银的风度不过是一阵风,短暂而缺少内涵。一个人真正的风度是发自内心的,融汇了学识、修养、能力、智慧,从内而外散发的一种精气神和魅力。风度是外观的,精神是内守的。读书人有了内在的精神气质,总会在不经意间透出一股儒雅风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由内在精神外化而为潇洒之风度。
北大学子对此深有体会。就读北大中文系的邓梓(化名)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导师的,他说:“在2003年中文系的元旦联欢会上,先生穿着一袭灰色布衫、一双黑色布鞋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同学都起立鼓掌,甚至欢呼,我们这帮大一的则眼前一亮,心说中文系竟然还有如此古怪的人物。先生给我们表演的节目是唱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文系的学生都知道当年的宋词就是用来唱的,但是没想到今天还有人能唱。第一次听感觉怪怪的,但是后来听得次数多了,慢慢听出一些味道来。又一年的元旦联欢会上,先生唱的是姜夔的一首词,甫一开口,布置得颇现代化的会场竟弥漫起一种庄严肃穆的古典气氛。先生的白发、灰衫、布鞋在浅蓝色灯光的笼罩下更显出一种古代书生的雅气来。音律和谐如高山流水,听者无不击节称叹……”
北大最吸引读书人的,这些名师是之一,还有首屈一指的馆藏图书也是之一。读书“作为知识人的生活方式”(陈平原教授语),乃是大学四年最重要的功课。课堂学习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入门之学;入门之后,关键是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其中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及其丰富的馆藏图书、报刊和网络资源。
或许有人说,如今是网络时代了,不需要过去那样读书了,其实不然。网络再发达,也无非是工具,替代不了思考,更替代不了思想。与网络的快捷相比,读书也许是慢的,但这个过程是让人享受和愉悦的。
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张竹坡说:“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处。”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日休说:“惟文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今人贾平凹说:“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强自立不畏不俗不谄。”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读书的好处。
读书是有很多好处的,这个好处不仅体现在结果上——获取大量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也体现在读书的过程中。人们把读书常常形容为一种享受,可谓真切。读书确实是一种高级享受,从书的封面、装订,到书的排版插图,更重要的是文字,能够让人进入别人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思想,体会另一种感动,捕捉不同时代的脉搏,领略不同地域的风情文化……打开书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合上书则是百花齐放的思想,这一切,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动、激励、感染、升华。
好的书体现和传递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会一直绵延下去,影响无以计数的人,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改变;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递下去,感染所有接触她的人,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提升。
好书是有生命力的,不仅体现在她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上,而且体现在和不同时代的结合上。很多古典名著、经典著作都具备这一点。《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更可贵的是,在和不同的时代结合后,又能够生发出新的思想和意义来。《老子》也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不仅过去的朝代人们争相阅读,而且今天的人们依然手难释卷;不仅炎黄子孙爱读,而且很多外国学者也奉为经典,仔细研读。还有《孙子兵法》更是成了世界公认的军事著作,影响着全世界的人。
由个人上升到时代和民族,同样离不开读书。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大众积极地读书,即是一个贫乏的时代,是一个茫然的时代,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时代。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人能够在思想的深处行走,没有人能够到达文化的峰巅,并且有众多的人追随着向思想的深度探寻,向文化的高峰去攀登,那么这个时代也是一个灰暗的时代。同样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和富强的国家,首先都是精神上发达、文化上发达、情感上发达的,而后才是物质财富的丰富。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会失去思想,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人读书,这个时代就会变成物欲横流的灰暗天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读书,那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只能是一句空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