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
李嘉诚是位传奇式人物,他的名字享誉海内外。他是香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他的地产、金融、酒店、电力、石油等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最富的华人”。他并非继承祖业,也非出身显赫的家业。清贫的家境、苦难的童年、一贫如洗的“打工仔”、“拥有亿元资产的巨富”构成了李嘉诚成长、发展的轨迹。他是如何实现这奇迹般的飞跃的呢?
李嘉诚曾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李嘉诚是一个立下决心要打造自己的事业王国的人,他不希望自己人生计划落空。面对人生坎坷,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靠自己的打拼,定会成为一个强者。在他看来,成大业者必须自强不息,要有战胜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艰难挑战,才可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府城(现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宅的书香世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曾任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汕头沦陷后,年仅10岁的李嘉诚随父母背井离乡过了两年的流浪生活。1941年,李嘉诚一家辗转来到香港,投奔李嘉诚在香港的舅舅庄静庵。
到达香港后,为了入乡随俗,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同时也为日后作准备,李云经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要尽快攻克广州话和英语这两个语言关。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即使后来因父亲早逝,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之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为了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一家到香港不久,香港也被日本占领了,生活艰苦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李嘉诚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怀着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读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此时,这个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弟妹,他必须挣钱。从此,李嘉诚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走上了一条需要不断挣扎、奋斗的人生道路。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开始到一家茶楼去当跑堂,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茶楼去烧水。白天不停地招呼客人,晚上11点多才能回家,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承受。就这样,李嘉诚一天的收入也才勉强可以糊口。当时,正值战乱,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这使李嘉诚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
两年多的茶楼生活,磨炼了李嘉诚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要改变自己的贫困命运,就必须去努力奋斗,去闯天下,他立志要出人头地。于是,他辞去了茶楼的工作,来到一家塑胶厂当上了推销员。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观察市场,捕捉信息。李嘉诚凭着自己机敏的头脑、得体的语言,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客户的信赖,使产品的销量大增。为了弥补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每天深夜李嘉诚都刻苦读书。由于李嘉诚工作勤奋、好学上进,深得塑胶厂老板的赏识,年仅20岁,他即被提升为经理。但是,李嘉诚有更远大的理想,他要成为一个实业家,他要出人头地。于是,李嘉诚不顾老板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经理职务,又开始了他的奋斗生涯。
1948年年底,李嘉诚租了几间破房子,雇了几个工人,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主要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建厂初期,由于资金少,人才缺,因此,采购、设计、施工、推销都要靠自己。虽然李嘉诚苦心经营,但几年下来,塑胶厂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李嘉诚没有灰心,他仍然勤奋地工作,执著地追求着。
20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观察市场,李嘉诚发现,塑料花在香港市场上特别走俏,而且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塑料花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在产品外销中,李嘉诚又发现美洲和欧洲也出现了塑料花热,几乎每个家庭、办公室都要用塑料花来点缀。可见塑料花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于是,李嘉诚决定转而主要生产塑料花。
1957年,“长江”的塑料花出厂,投入市场后一炮打响,李嘉诚在香港名声大振。随后,“长江”塑料花又销往欧美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长江塑胶厂财源滚滚,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厂。这样,一幢新型楼房代替了昔日的几间破厂房,长江塑胶厂变成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
当塑料花给李嘉诚带来巨额利润时,他并没有因自己由一个“打工仔”变成“塑料花大王”而陶醉。他冷静地分析市场趋势,一方面不断扩大塑料花的销路,一方面又把目光瞄向了新的目标——房地产。
李嘉诚认为,香港是个弹丸之地,5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膨胀,居民的住宅日趋紧张,因此,地产业的前景不可限量。于是,李嘉诚经过长时间的冷静思考,以其超人的胆识,果断地做出了他一生关键性的选择。1957年,李嘉诚在自己工厂附近买下一块工业用地,靠贷款建造了几幢住房和一幢12层的办公大楼,然后出售,收回的钱再用来购地、建房……就这样,李嘉诚的地产业“滚雪球”式地发展着。李嘉诚知道,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远珍贵,因此他经营房地产不是急于求利,而是按部就班地发展着。这样,到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已拥有100多万平方米的楼宇面积。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起了世界经济的衰退,香港地价下跌幅度很大。李嘉诚高瞻远瞩,认为用不了多久香港的地价就会回升,而且很可能出现暴涨。于是,他看准这一机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低价购进大量的土地,并十分冒险地用自己6800万港元的私款买下了长江实业公司的股票,以此来提高长江实业公司的购买力。
不出李嘉诚所料,1979年,香港地价果然开始回升,这给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带来了成倍的利润。到1981年,李嘉诚已拥有2900万平方英尺的地盘面积(建筑面积),成为除香港政府之外的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李嘉诚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果断行动,孤注一掷,又一次获得了成功。然而,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李嘉诚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了。
从1977年开始,长江实业公司的业务范围就已超出地产生产,开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但是,李嘉诚已经不满足于在华资圈子中打转,他的目标瞄向了具有传统势力暂无华人敢碰的英资集团。
周密分析,敢于冒险,雷厉风行,这是李嘉诚的做事风格。
1977年,香港地铁要在中区闹市的遮打站和金钟站上搞兴建招标,许多财团奋起争标。李嘉诚机智地提出兴建优质商业大厦以高价出售,并将商业大厦和地铁工程同步,以便使地铁迅速收回巨额资金的计划,从而使“长实”奇迹般地战胜了英资财团控制的“置地”产业公司,一举夺标。这开华资战胜英资先河之举,使李嘉诚名利双收,由此,李嘉诚得到了汇丰银行等英资集团的信任。
1978年,李嘉诚又购买了老牌英资公司“青洲水泥”40%的股票,使他成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紧接着,他又把自己持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的股权转让给包玉刚,为自己收购和黄埔打下基础。
1979年9月25日,是李嘉诚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天,这一天,李嘉诚郑重宣布:长江集团从汇丰银行手中购得英资“和记黄埔公司”22.4%的股权。这样,长实集团就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控制英资财团的华资集团。
李嘉诚控制“和黄”开创了华资企业控制英资企业的先例,写下了香港经济史上的重要一页,李嘉诚也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出任英资洋行总裁的华人,这使世人感到震惊。
在李嘉诚领导下的“和黄”连续作战,屡战屡胜。经过12年的苦心经营,到1990年3月,“和黄”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跨国综合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地产、电讯、集装箱码头、能源和零售五大核心业务。其市值高达301.37亿港元,居所有上市公司之首,论其实力,仅次于印刷钞票的汇丰银行。
到如今,李嘉诚已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华人首富,连续多年雄居港商首席,以逾600亿港元的身价名列亚洲首富。
成功者之路虽不尽相同,但成功的奥秘无非来自两方面,即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如果个人不努力,机会来了也会跑掉。许多名人在成功路上都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他们没有消沉,反而更勇敢地面对一切,把苦难化作动力,把坎坷当做是上苍赐予自己机遇前的考验,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后,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所以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时,我们应该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气来面对,相信是上苍正在考验自己对生命的忠诚,相信成功是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李氏箴言:
没有命中注定的大富大贵,成功要靠自己去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