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引申到人际网络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世上本没有圈子,聚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圈子。“客户圈”“朋友圈”“关系圈”,我们身边的圈子林林总总,数也数不清。
那么,究竟什么是圈子?在《说文解字》中,“圈”的解释是一伙人为了混口饭吃而蜷缩在一起。这个解释形象地告诉我们,圈子就是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标志符号。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话题,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而圈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际网络。由此可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各种圈子里生息浮沉着。
随着进入社会时日的增加,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圈子好比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和整合的魔方。一个善于借用圈子的力量整合人脉的人,将幸运地左右逢源,甚至平步青云。
就拿销售来说,人际网络更是非常重要,因为销售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圈子对了,你的运气就来了。
在销售界,柴田和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被誉为“世界寿险销售冠军”“东方销售女神”。31岁时,成为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的一名保险销售员,仅用7年时间,她就荣登日本保险销售冠军宝座,并且连续多年蝉联“日本行销冠军”的称号。
柴田和子一年的销售业绩相当于804名普通业务员的业绩之和,她所创造的销售业绩一度超过日本“销售之神”原一平,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那么,柴田和子究竟凭什么变得如此幸运?又是怎样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呢?她的成功与她广植人脉并充分利用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据说,柴田和子十分善于与人打交道,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在她的人际网络中,亲戚、朋友、同事、学友、老乡、客户等不同的人脉无一不位于其中,而这种强大的人际网络正是成就事业和人生辉煌的根本所在。
如今许多年轻人选择从事销售行业,但绝大多数都业绩平平,因为他们朋友不多,人脉不广,资源有限,所以不知道客户在哪里,也不知道把产品卖给谁。据不完全统计,销售业绩中的60%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成交的。由此可见,在做销售之前必须先做人脉,当把自己的人脉圈建立到位之后,我们的号召力和说服力将不断得到提高,到时候销售业绩自然也会不断提高。正所谓,圈子对了,事儿就成了。
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在从一个圈子走向另一个圈子。要想在社会上生存,我们总要与人交往,因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人情的世界,而不是陶渊明笔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桃花源。而在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时候,其人脉圈的大小也成为重要指标之一。
很多媒体都曾评论说,一个人的收入就是看其身边经常联系的10个朋友的平均收入,这个论断不无道理。一个人所在圈子的质量和潜力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他未来的走向。综观那些拥有好运的人,他们几乎拥有同一个优势,那就是善于经营人脉圈,并且能够跳出现有圈子并将圈子的半径持续扩大且使其更加优质。
作为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人脉圈子无非是以同学为中心,不过,如果你希望好运气找上你,就要努力学会一边打破圈子一边营建圈子。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都不一样,你要学会交叉整合,将朋友的圈子变成你的圈子,这就好比数学的乘方,以这样的方式构建人脉,速度必定是惊人的。
张燕初入职场,与很多毕业生一样,人脉圈子里只有几个要好的同学,朋友少之又少。不过,细心的张燕很快发现,自己圈子里的朋友几乎都跟自己的情况差不多,对社会的理解较为浅薄,遇到困境便无所适从。于是她想到,如果持续这样的状态,自己的人脉只能局限于这个小圈子,提高自己根本无从谈起。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张燕开始有意识地结交带圈子的朋友。
当时,张燕正和同事王蕾共同完成一件企划案,王蕾比张燕大几岁,工作经验很丰富,人脉也很广,张燕觉得她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于是,一有机会,张燕就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她请教关于人脉积累方面的问题。虚心求教的人总是更容易招人喜欢,没多久,王蕾就把张燕当成了好搭档和好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燕不仅通过王蕾认识了不少其他部门的同事,而且还通过她在生活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慢慢地,张燕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各种人脉圈,在她日后的人生发展中这些圈子便开始发挥作用。半年之后,张燕被举荐为总经理最得力的助手,而这一职务让她经常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客户,这时候,她的人脉圈已经让她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圈子的重要性,名目繁多的活动和聚会也多了起来,形形色色的社交活动让人眼花缭乱。毫不夸张地说,圈子是信息的集散地,也是机遇的埋伏圈。我们加入一个圈子,其实就等于加入了一个小型社会,选择了一个圈子,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很多时候,进对一个圈子,甚至能让你的好运连番到来,甚至平步青云。
当然,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能量,有正面的圈子,就有负面的圈子。在结交朋友和加入圈子时,一着不慎就可能陷入厄运的旋涡。这就需要我们年轻人提高甄别能力,在营建自己人脉圈的同时睁大双眼,选择有益的圈子,远离负面的圈子。
圈子对了,好运才能跟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