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和一个肢体残疾的人在打架,旁人看见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大多数人肯定会斥责前者,同情后者,因为后者是残疾人,残疾人理应受到爱护,而不应该“被打”。这个时候,两者打架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健全者与残疾人打架。大家会觉得:即便残疾人失理在先,健全者也不应该对残疾人大打出手。以这个逻辑来看,残疾人就是有理,这犯了逻辑谬误中的诉诸怜悯的错误。
诉诸怜悯又叫诉诸同情,指的是以别人的同情心服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警察问嫌疑人:“你为什么要偷东西?”嫌疑人说:“我从外地来这里不久,钱包被人偷了,身无分文,不得已才偷东西。”在这里,嫌疑人就是想通过自己一番可怜的叙述,来博得警察的怜悯。言外之意就是:偷东西实属无奈,你可怜可怜我吧,给我定个无罪或小罪吧。这是典型的诉诸怜悯的逻辑谬误。
◎小贩刺死城管
2009年5月16日,沈阳商贩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违法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最后起了冲突,冲动之下,夏俊峰刺死城管队员两名,随后又重伤一人。后来夏俊峰被逮捕,并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2013年10月1日,夏俊峰的骨灰在沈阳郊区纪念林墓园安葬。在送葬队伍中,除了家中的亲友,还有全国各地上百名网友。
“夏俊峰刺死城管案”并未因夏俊峰被执行死刑而结束,一个摆地摊的小贩,一个弱势群体成员,在被执行死刑之后,自然会博得公众一片悲情和同情,甚至有些人将夏俊峰称为“冤死的英雄”。为什么一个违法犯罪者被许多人同情,两个被刺死、一个被重伤的城管却无人同情呢?
其实,这是因为很多人被同情心蒙蔽了双眼——小贩与城管,是弱势群体与执法中的强势群体的关系,大多数人只将目光聚集在这里,却忽视了事实本身,忽视了双方交锋的起因,忽视了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底线:任何时候暴力都不值得提倡。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不是事出有因(在这起冲突中,被害的两名城管也有责任,这一点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定书中有客观的认定),夏俊峰不会轻易痛下杀手,但纵然城管执法人员有错,也不应该采取暴力的方式回击。
公众同情弱者,这是人性特有的怜悯之心,但情是情,法是法,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可以同情弱者,但是不能同情违法者。作为理智的人,绝不能用逻辑谬误代替理性的思考,更不应该被情绪左右而失去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因为在法律面前,任何诉诸同情都不是为自己开脱罪责的理由。这一点在美国一个诉讼案件中,也有非常类似的体现:
一位名叫达洛的美国律师,在为一位犯罪者辩护时,避开他所犯的罪行,长篇大论地诉诸怜悯:“我在这里并不想仅仅为他辩护,我是为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死去了和活着的,曾在地球上创造了大量财富,却遭遇富人的蹂躏和掠夺的穷人们辩护,我为这些人请求你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力量和劳动,使他人富有、生活愉快,我要为现代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妇女们请求你们,要为活着的和尚未出世的孩子们请求你们。”
在这里,达洛只字未提犯罪者的罪行,但他那长篇大论的诉诸怜悯和同情的陈词,足以使法官和陪审员们把证据暂时性地抛诸脑后。然而,纵然如此,犯罪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法律的制裁。
◎爱撒娇的女朋友
当一个人在危急时刻,处于束手无策的时候,通常也会诉诸怜悯。例如,电视上看到的,当歹徒被英雄用刀架在脖子上时,歹徒往往会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的可怜之处,以博得英雄的同情。再比如,在工作中,当员工犯了错被领导批评甚至处罚时,员工往往也会装出一副可怜相,以换取领导的同情,从而获得从轻发落的机会。
郑丽是一个非常喜欢撒娇的女孩,在男朋友面前,她一旦犯错了,就撒娇以博得同情,求得谅解。有一次,她和几个姐妹去逛街,出门前男朋友把银行卡给她,叫她买两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晚上回到家,男朋友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郑丽将他银行卡里的5 000元存款全部消费了。当时郑丽的男朋友大学毕业不久,月薪才2 000元,这5 000元是他四个月攒下的。
见男朋友不高兴,郑丽也猜到了原因,但她故意装糊涂,关切地问男朋友怎么了。当男朋友说出自己的不快,指出她花钱无节制时,她一开始还强辩:“不就是5 000元吗?我过几个月还给你就是了,有什么好心疼的?”
男朋友气愤地说:“我没说让你还,我给你银行卡,就是给你花的,可你花得也太狠了。你这样乱花钱,以后我们的日子怎么过呢?”
见男朋友很生气了,郑丽马上改口,用娇滴滴的声音说:“好啦啦,老公,我知道错了,以后我改,绝不这样,你原谅我好吗?你看我多可怜啊,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外地,就你这么个亲人照顾我……”
见女朋友快要哭的样子,男朋友马上心生爱怜和同情,说:“好了好了,这次我就不计较了,下不为例。”可是下一次,郑丽又一口气花掉了3 000元,这时男朋友暴怒,当即提出了分手。
郑丽花钱如流水,伤透了男朋友的心,在被男朋友批评时,她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用诉诸怜悯来博得同情和谅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虽然能够获得暂时的原谅,但最终会因为她不知悔改而受到惩罚。这也告诉我们,诉诸怜悯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同情,能得到一时的谅解,但并不能真正逃过惩罚,这种惩罚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