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还偷东西吗

你还偷东西吗

时间:2023-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你还偷东西吗?”可见,这个问题是有陷阱的,这种带有陷阱、带有诱骗性的提问,在逻辑上叫虚假预设,即将不利于你的一层意思隐含在问题里,如果你常规地回答,就会掉进圈套,从而陷入不利处境。“隐含”是一种委婉的暗示,它与前两种虚假预设相比,可能存在某些真实的事件。对于他人隐含性的提问,我们如果坚信那是真的,就要格外重视。

“你还偷东西吗?”面对这个提问,无论你回答“偷”或者“不偷”,都会让你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因为在这个问题中,它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你曾经偷过东西。因此,如果你回答“偷”,那是不可能的,没人会这样回答;如果你回答“不偷”,那意味着你承认曾经偷过东西。可见,这个问题是有陷阱的,这种带有陷阱、带有诱骗性的提问,在逻辑上叫虚假预设,即将不利于你的一层意思隐含在问题里,如果你常规地回答,就会掉进圈套,从而陷入不利处境。

虚假预设是一种逻辑谬误,它的提问方式有直接性提问、重复性提问、强制性提问。所谓直接性提问,就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用一个肯定性的问题,诱你掉进圈套,再比如:“拿到了吗?”“哪里发生的?”等等。那么,什么是重复性提问和强制性提问呢?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再考虑一下

重复性提问常用的提问方式是:“要不要考虑一下?”举个简单的例子:

甲问乙:“你觉得咱们新来的女老师多大年纪?”

乙说:“大概30岁吧!”

甲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乙,并问:“你确定吗?”

乙被这么一问,对自己的答案有些怀疑了,犹豫道:“让我再想想,可能有40岁了!”

甲没有给出肯定,而是再次质疑:“再给你猜一次的机会,你考虑一下自己的答案吧!”

乙考虑了很久,最后说:“我觉得咱们新来的女老师年龄大概为40岁。”

甲笑着说:“恭喜你,答错了。我那天听到咱们的新老师和另外一位老师聊天,那位老师问她多大,对方说自己28岁!”

乙:“你这个骗子,第一次我本来答对了,你为什么还让我回答,搞得我好像答错了一样。”

甲笑着说:“谁叫你不肯定自己的答案,那么容易被忽悠呢?”

在这个例子中,甲就犯了重复性提问的虚假预设谬误。他明明知道乙第一次回答接近正确答案(实际上能猜出30岁,已经基本算猜对了),但他却故意重复提问,误导乙改变自己的答案,结果猜得越来越离谱。

为什么人那么容易受暗示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有目的的,在一个人提问之前,他总会思考自己想得到怎样的回答。如果别人的回答与自己想得到的回答不相符时,他往往会想办法暗示对方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提问者是这样想的,回答问题者也是这样想的,因此,一旦提问者问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你就很自然地想:难道我答错了?殊不知,这可能是对方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一旦你确定自己的答案后,就要坚信自己,千万别受对方的暗示,这样对方重复性提问的虚假预设就无法在你身上发挥作用了。

◎选项中没答案

强制性提问指的是提供几个选项,让人从中选择,但真实的答案并不在选项中。比如,“你喜欢动作片电影,还是喜欢恐怖片电影?”但实际上,对方可能知道你喜欢“喜剧片”,他偏要让你选一个自己不想选的答案,有刁难你的嫌疑。与重复性提问的虚假预设谬误一样,强制性提问的虚假预设谬误也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某电视台举办了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中,考官出了一道综合素质考题:

请问,下列四大名旦中哪一位是女性:

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荀慧生。

很多选手都在这四个选项中猜答案,无一例外地都错了,只有一位选手斩钉截铁地说:“这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没有一位是女性,他们都是男性。”而在那些答错的选手中,有一位情急之下说了一句:“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根本不能这样问!”

考官表示,这个问题没有错,应回答“没有女性”。应该说,这位选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这个题目本身就是谬误,是不合理的提问,不过,考官为了考核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故意用逻辑谬误来提问,对此选手们又能说什么呢?

这道题给人的印象是:四个答案中,肯定包含了一个正确答案,可惜这种预设是假的,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果参赛选手不清楚这四人的性别,没有人会回答“没有女性”,他们能做的就是从中猜答案,可无论猜哪个选项都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虚假预设的提问中,并没有正确答案,因为一旦有正确答案,就不叫虚假预设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虚假预设的逻辑谬误还有一种提问方式,那就是不痛不痒地提醒你一下某件事,让你自己去想。实际上,到底有没有那回事呢?我们不得而知。先来看一个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提问方式。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有个穷朋友来找他,说:“不知我主记否,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听了这些话,朱元璋若有似无地想起穷朋友话里隐含的一些往事,但具体是什么事情,他也记不清。但从朋友的提问中,他觉得朋友和自己很熟悉,对往事更熟悉,于是就封赏了这位穷朋友。

这件事传到朱元璋的另一个穷朋友耳中,对方也来讨官做,他见到朱元璋之后,直通通地说:“你还记得吧,有一次,我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你就抢着吃,结果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汤也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哽在喉咙口,急得你直跺脚。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到肚子里去……”

还没等这位穷朋友说完,朱元璋就大声喊道:“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比较一下两位朋友的提问,很明显,前者话语隐含着某些意味,这种意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对方去回想,越是回想不起来,效果越好,这样更能制人于无形之中。

“隐含”是一种委婉的暗示,它与前两种虚假预设相比,可能存在某些真实的事件。比如,当孩子沉迷于游戏中时,父亲对他说:“今天是星期天!”其隐含的意思是:出去玩一下,别老在家待着。当妻子说“今天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其隐含的意思是:我想买一件。当然,妻子是否真的看到了漂亮的衣服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妻子故意这么说的,只是表达了想买件衣服的愿望。

对于他人隐含性的提问,我们如果坚信那是真的,就要格外重视。如果发现那是假的,或有假的嫌疑,就要格外小心,最好查证之后,再做回答,免得受人牵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