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学上,有一种常见的谬误叫“通过命名解释”,它指的是通过贴标签或命名来描述所发生的事实,以掩盖说话者的无知。这样就很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说话者知道名称,所以也知道原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命名欺骗了别人,使别人相信说话者已经确认了的事情,即一个人有什么或是什么,就会导致其做出相应的行动。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很糊涂,那我就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例如,有位父亲经常酗酒,女儿问其母亲:“为什么爸爸经常喝醉酒,究竟出什么事了?”母亲轻描淡写地说:“他正处于中年危机期。”
什么叫中年危机期呢?母亲没有解释,显然用这个命名来回答是不够充分的,还具有误导性。而女儿并没有进一步追问,她以为可以根据“中年危机期”猜测大概的意思,以为可以由此知道爸爸为什么每次都喝醉,其实她并不知道。这就是典型的通过命名解释的逻辑谬误。
◎脾气不好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玩,进门后,看见朋友的儿子愤怒地摔东西、哭闹,于是就问朋友:“孩子怎么了?”朋友告诉我:“他脾气不好,别管他。”在这里,我这位朋友就犯了通过命名解释的谬误。
我的朋友没有解释孩子摔东西、哭闹的原因,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未被允许等,而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了个标签——“他脾气不好”,用这种命名的方式一笔带过地回答了孩子为什么摔东西、哭闹。这种通过命名解释的谬误过分地简化并阻碍了我们寻找更深刻的原因。
当然,作为孩子的母亲,如此简单的回答可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孩子发脾气、哭闹让她心烦意乱,没心情回答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作为客人光临,她不想在孩子哭闹这样的烦心事上浪费口舌。这就提醒我们,当我们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时,不妨用简单的命名来回答,这样既不会驳人面子,又不会让自己难堪,是委婉回绝他人、高明回答问题的有效策略。
◎神经质症
通过命名来解释一些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专家们,更喜欢用命名来解释。他们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也可能是借故敷衍他人,并不想具体地解释事件的原因。
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每次问病人的童年经历时,病人都会哭泣着拒绝回答。咨询结束后,病人离开了,心理咨询师的助手问他:“为什么每次你问病人的童年经历,病人都哭着不肯回答?”
心理咨询师冷冷地说:“他有神经质症。”
这显然不是一个满意的回答,因为它没有解释病人哭泣、不肯讲述童年经历的原因。可是,作为助手,由于自身知识有限,不好意思再问咨询师,这种心理我们很多人都有,那就是害怕对方说我们才疏学浅。于是,不懂装懂地点点头,此事就算过去了。
为什么咨询师简单地用命名来解释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从内心里不想回答助手的提问,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拒绝。二是他以为用简单命名解释,助手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事实上,助手的知识水平有限,根本无法理解他的回答。这就容易造成一个误差现象,误差会直接导致助手无法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作为助手,不懂的时候还是应该多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实在不想多问,回去赶紧查阅专业书籍,这样也能充实自己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