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判断一个人观点正确与否时,不看观点本身,而看发表这种观点的人。如果发表观点的人是坏人,那么他发表的一切观点都是错的;如果发表观点的人是好人,他发表的一切观点都是对的。比如,华人神探李昌钰说:“辛普森不是杀妻凶手。”为此,他列举出一些证据,听上去很有道理,美国民众都相信了。可是,如果一个杀人嫌疑犯这么说,美国民众会同意吗?毫无疑问,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一个嫌疑犯的话。这就是典型的“以人为据”谬误。
以人为据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以貌取人,根据印象来看人。对于印象不好的人所说的话、做的事,诡辩者就会采取反对态度。
(2)以立场看人,因为对方的立场与自己不同,就把对方视为对手和敌人,于是对于对方说的话、做的事,诡辩者都会采取反对态度。
◎庞统见孙权
孙权在江东盘踞多年,通过举贤任能招揽了大批人才,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被人称为“人杰孙权”。那么,为什么孙权对庞统弃而不用呢?要知道,庞统的才智并不亚于诸葛亮,放掉这么一个优秀人才,岂是贤主所为?
原来,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之后,孙权见庞统面相丑陋,行为古怪,便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面试一开始,他问庞统:“你平生主要学习什么?”庞统答道:“没有固定,什么都学。”孙权又问:“你的才学和周瑜相比如何?”庞统笑道:“某只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意思是,我的学问大了去了,不在周瑜之下。
听到这里,孙权对庞统更没好感了。因为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而庞统的意思,显然没把周瑜放在眼里,于是就让庞统回去等消息。其实,这就是面试不合格时的委婉拒绝。庞统明白孙权的意思,走的时候长叹一声。
鲁肃不解,忙问孙权:“主公为什么不用庞士元(庞统,字士元)?”
孙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意思是,庞统太狂妄了,发誓不用庞统。
在这里,孙权就犯了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他的过错在于:
首先,以貌取人,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便心中不喜。由于心中不喜,对庞统所说的话(如,我的学问无定规,什么都学;我的学问不在周瑜之下)持疑。
其次,以态度取人,孙权见庞统态度狂妄,无法容忍,就觉得“狂士也,用之何益”。殊不知,但凡是有学问和智慧的人,往往有独特的个性,其狂妄的背后,也是对自身才学自信的一种体现。想想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说,想想郑板桥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说,可见有才华的人都有一些狂妄之举,但狂妄不代表不可用,更不代表没有真才实学。
再次,孙权的用人标准狭隘。孙权平生非常欣赏周瑜,于是周瑜就成了他选人用人的标准。在孙权眼里,只有尊重周瑜的才华,并且与周瑜差不多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不如周瑜的人或超过周瑜的人都不算人才。孙权说庞统是狂士,就是因为庞统没把周瑜放在眼里。
综上所述,孙权由于对庞统印象不好,继而不相信庞统说的话,不相信庞统的才华,即便鲁肃极力推荐庞统,摆出能够证明庞统有才华的事例,孙权依然不用庞统。这就犯了典型的以人为据的逻辑谬误。
类似的逻辑谬误还有很多,例如,有人说:“因为你相信邪教,所以你的任何观点都是邪恶的,你说什么我都不相信你。”还比如,甲与乙曾发生过矛盾,导致他对乙没有好感,因此,乙说什么他都反对。这些都是以人为据,犯了主观性的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
◎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经常看到美国两党打口水仗,民主党提出什么改革建议,共和党就公然反对;共和党提出什么发展规划,民主党也会持反对态度。难道它们各自提出的改革建议和发展规划一点合理性都没有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彼此的立场不同、政治动机不同,导致各自的意见不同。所以,才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凡是对手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凡是对手拥护的,我们就反对。这是典型的以人为据谬误。
事实上,类似于美国两党之间互相“掐架”、互相“抬杠”的做法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甲在村长竞选中败给了乙,心中充满不服,于是在甲当上村长之后,无论出台什么政策,无论推行什么活动,乙都忍不住要唱几句反调,给甲制造一些阻碍。在唱反调的时候,甲反对乙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他认为乙推出的政策不好,而是因为他对乙有偏见,才会以人为据地唱反调。这种不分事实、不尊重客观情况的盲目反对往往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跳梁小丑被大家鄙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