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中的道姑韵味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称科仪音乐、法事音乐和道场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道教音乐吸收了中国传统巫教祭祀音乐、宫廷祭祀音乐、佛教音乐以及各种民间音乐的养分,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教音乐。
作为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崂山道乐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全真道兴起后,道士们开始重视内功修炼。许多内功修炼的经文配上特定的韵律,练功者反复诵唱,使自己气出丹田,云萦紫府,百脉流畅,中气充盈,以提高丹功修炼的效果。崂山是“北七真”的丛林基地,各派都有秘不轻传的功韵。当地道士中高寿者极多,恐与其功韵丰富有很大关系。咒韵是特定的咒语配上特定的咒音,通过声波的震荡消除周围环境的不良干扰,以期达到驱魔镇邪之功的曲调。崂山的东夷先民及各方仙道创造了“太乙咒”、“太岁咒”等大量咒韵,充满东夷文化的浓厚气息。延至近代,从道乐中的咒韵仍可体味到部分古代东夷文化的韵味。庆韵是道教中专门用以重大庆典活动的演奏曲牌,韵律体现庄严、隆重、吉祥、欢快和宏伟的气势。崂山道乐中流传的赞、颂类,“接大驾”、“三清号”都是庆韵的代表作。而祭韵,则按照拜祭对象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韵味,如祭天、祭地、祭神体现虔诚、希望、庄重之风;祭人物则呈现悲壮委婉的韵律。南宋末年的宫廷妃子谢丽、谢安,明朝末年的宫廷妃子蔺婉玉、养艳姬等先后在崂山出家入道,将宫廷韵律揉入道家乐曲中,更使祭韵充满悲壮、凄楚。崂山道乐中《祭岳》、《祭孔》、《六问青天》、《宾鸿泪》、《满江红》等都是祭韵中流传较广的曲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