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四歲公元六四三年

四四歲公元六四三年

时间:2023-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四歲 公元六四三年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癸卯)譜主事略玄奘四十四歲,從安呾羅縛西北下山行四百餘里經闊悉多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專區的塔什庫爾幹一帶,其全境稱色勒庫爾。玄奘從此“東北行五日,逢羣,商侣驚怖登山,象被逐溺水死。”攝論學派名僧法護卒,年六十八。惟尼婆羅道創通三、四十年即遭封閉,自有其政治與社會原因,但入印的道路險阻也是

四四歲 公元六四三年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癸卯)

譜主事略

玄奘四十四歲,從安呾羅縛西北下山行四百餘里經闊悉多國。玉耳考定“在塔里干及安呾羅縛之間,今阿富汗庫拉姆河流域之南,仍有闊悉多地區。”則其地約當今阿富汗東境闊斯特地方。西北山行三百餘里至活國,“因見葉護可汗案即統葉護。孫王覩貨羅,自稱葉護。至衙停一月,葉護遣衛送”,《慈恩傳》五。東行二日經瞢健國,今阿富汗東北巴達克山麓達雷姆附近。再向東行,便進入帕米爾高原的外圍。

玄奘山行三百餘里經呬摩怛羅國。(義爲雪山下)其境當在今阿富汗開胥姆與菲察拔德的中間地帶。玉耳考定謂即今達雷姆,似舛。案《西域記》十二從瞢健國至訖栗瑟摩國(今Kishm地方)再到呬摩呾羅國。據《慈恩傳》五則瞢健國“其傍又有阿利尼(其地在阿富汗北部Oxus流域,據玉耳考定謂即昆度斯北二十英里的HazrätImam附近)、遏邏胡國(玉耳考定謂即巴達克山北麓骨克察河及阿姆河間的拉曷地方)、訖栗瑟摩國、鉢利曷國(今Farokhar)”,均非玄奘親踐之國,以《慈恩傳》所云“自瞢健復東行入山三百餘里至呬摩怛羅國”爲當。東行二百餘里至鉢鐸創那國。《慈恩傳》五作鉢創那國。沙畹以爲即今之巴達克山,當係指其地所據山崖。玉耳考定在今菲察拔德地區。因天寒大雪,被阻月餘,風雪稍停,玄奘繼續進發,東南山谷中行二百餘里經淫薄健國。沙畹以爲今阿富汗Kokcha河流域,其地據河上游在Faizubad東南。玉耳謂骨克察河流域,自哲爾姆Jerm以上古代名曰雅姆干,即淫薄健之原名。則其地當在帕米爾高原西南部,Yamgan相當Hamakan Jerm Kokcha諸地。東南履躡嶮行三百餘里至屈浪拏國。今阿富汗Kokcha河上游苦蘭、拉其瓦特附近地區。從此又東北山行五百餘里至達摩悉鐵帝國案此國所在地,學者論説甚繁,不詳列。沙畹據馬迦特《Eransahr》的考訂,則爲今阿富汗東北境的瓦罕南山間一帶(見《宋雲行紀箋注》頁二六、《西突厥史料》頁一二二),藤田豐八《往五天竺國傳箋釋》以及馮承鈞《西域地名》等均同。都城昏馱多城。今Kandout,在Pandj河左岸。參觀石佛像後,一路北行逾尸棄尼國,爲Karrtogiu南方山岳地區。今錫克南。越商彌國。今麻斯多。在帕米爾高原向東溯峽谷而上行七百餘里,至波謎羅川,今帕米爾。高原有大龍池,今卡拉庫爾湖,一名大帕米爾湖。東北登危履雪,行五百餘里至朅盤陀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專區的塔什庫爾幹一帶,其全境稱色勒庫爾。參觀訪問佛教遺跡,逗留二十餘日,《慈恩傳》五:“至朅盤陀國……北背徙多河。其河東入鹽澤,(今羅布泊)潛流地下,出積石山爲此國河源也。”案徙多河爲今葉爾羌河和塔里木河的梵名,古代葉爾羌河支流塔什庫爾罕河統名爲徙多河。原含弱水之意,指塔里木河上源,與歐洲古地理家Ktesias所記Sidi合。此處當爲塔里木河的上源,這是玄奘囿于黄河導源崑崙出積石(《水經注》一“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舊説,今已證明根據地勢高低來推測是錯誤的。玄奘從此“東北行五日,逢羣賊,商侣驚怖登山,象被逐溺水死。”《慈恩傳》五。乃冒寒履嶮東行八百餘里,出葱嶺經烏鎩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專區慕士塔格山東麓之南的英吉沙縣一帶地方。北行五百餘里經佉沙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專區喀什市、疏附縣、疎勒縣一帶。東南行五百餘里渡徙多河,踰大嶺至斫句迦國。今喀什專區葉城縣治的哈爾噶里克,現名喀拉里克。斫句迦爲一大乘佛教國,“大乘經典部數猶多,佛法至處,莫斯爲盛也。十萬頌爲部者,凡有十數,自兹已降,其流實廣。”又見《房録》。向東踰嶺越谷,行八百餘里,《新書》“朱俱波……直于闐西千里,葱嶺北三百里,西距喝槃陀北九百里。”抵瞿薩旦那國古代史籍多作于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和田。《塔里木盆地考古記》(頁五一):“和闐爲古于闐國地,包括今之于闐、和闐、濟浦、策勒、墨玉、皮山、民豐七縣,現爲一專區,以和闐爲中心。……在古代又當中國通西域南道之要衝,西接大月氏,西南近印度,南鄰西域,東接甘肅,故在東西文化交流上,于闐實起轉輸作用。”其建國的傳説詳《西域記》十二。境,已將歲終。

有關人物與大事

華嚴宗的實際開創者法藏生。生平詳見崔致遠《唐大薦福寺大德康法藏法師之碑》、《法界宗五祖略記》、《宋僧傳》五等。

湼槃、地論學者志寬卒,年七十八。《續傳》十五。

毘曇、成實學者神素卒,年七十二。《續傳》十三。

攝論學派名僧法護卒,年六十八。《續傳》十三。

正月,薛延陀、康國遣使至唐。《册府》九七〇。又《通鑑》作六月,《會要》九四、《册府》九七八、《舊書》八〇、《褚遂良傳》均同。

三月,衛尉李義表、融州黄水縣令王玄策奉命送印度來使從吐蕃尼婆羅道返國,十二月至摩揭陀國。《珠林》二九引《王玄策傳》云:“粤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内,爰發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黄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國。”案貞觀十五年唐朝與吐蕃聯姻以後三四十年間,河源故道唐朝與吐蕃交通頻繁,開創了從唐朝通往尼泊爾、印巴次大陸捷徑的國際新道———吐蕃尼波羅道。《釋迦方誌》上《遺跡篇》稱爲東道,詳載其路程云:“其東道者,從河州西北度大河,上曼天嶺,減四百里至鄯州。又西減百里至鄯城鎮,古州地也。又西南減百里至故承風戍,是隋互市地也。又西減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餘里,海西南至吐谷渾衙帳。又西南至國界,名曰蘭羗,北界至積魚城,西北至多彌國。又西南至蘇毘國,又西南至敢國,又南少東至吐蕃國,又西南至小羊同國。又西南度呾倉法關,吐蕃南界也。又東少南度末上加三鼻關,東南入谷,經十三飛梯、十九棧道。又東南或西南,緣葛攀藤,野行四十餘日,至北印度尼波羅國(此國去吐蕃約爲九千里)。”新道的開闢不僅“比者國命並此國而往還矣”,而西行的佛教徒亦多捨西域故道而改由吐谷渾、吐蕃一途,逕趨尼婆羅捷徑,而至印度,今可考者計有玄照、通希、玄太、玄恪、玄會、道方、道生、師子慧、慧輪等人。惟尼婆羅道創通三、四十年即遭封閉,自有其政治與社會原因,但入印的道路險阻也是一個原因。《新唐書吐蕃傳箋證》(頁三三)引十一世紀時之瑪巴譯師云:“最因難是莫八塘,到了一個大荒原,連牛馬也困頓難行。行經喀那,氣候奇寒,雖在盛夏也要凍裂指膚。絨和泥婆羅又氣候炎熱。恒河洪流,驚濤駭浪,令人畏怖!加以途徑邊荒,旱災時聞,盗匪遍地也。”

十一月,薛延陀、婆羅門、同娥、西蕃處般綴等國各遣使至唐。《册府》九七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