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九歲公元六四八年

四九歲公元六四八年

时间:2023-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九歲 公元六四八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戊申)譜主事略玄奘四十九歲,在弘福寺譯經。唐太宗敕玄奘至坊州宜君縣鳳凰谷玉華宫。至此,玄奘重又請唐太宗作經序。玄奘均上表啟謝。見《開元録》八、《内典録》作永徽年於慈恩寺譯。見《開元録》八、《武周刊定經目録》六作貞觀二十一年,似舛。慈恩寺落成,令玄奘充上座,進啟辭之。慈恩寺爲唐高宗李治爲紀念其母而建。

四九歲 公元六四八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戊申)

譜主事略

玄奘四十九歲,在弘福寺譯經。

三月二十日,譯《天請問經》一卷,辯機筆受。《開元録》八。

五月十五日,譯訖《瑜伽師地論》一百卷。詳前許敬宗《瑜伽師地論新譯序》。

五月十五日,譯慧月《勝宗十句義論》。《開元録》八:“《勝宗十句義論》一卷,見《翻經圖》,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沙門靈隽筆受。”案此係印度勝論學派的論典。慧月,事蹟不詳,約爲六世紀時人,演譯勝論學派嗢露迦仙的六句義(六諦)而成十句義以盡一切法,來説明宇宙之萬有。

五月二十九日,譯世親《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大乘光筆受。《開元録》八、《唯識三十論頌》,一名《三十唯識》,即《成唯識論》的本頌,係概括唯識法相宗的理論之作,爲瑜伽行宗的主要論典。世親死後,各家論師爲之作詮釋的相繼不絶,以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解釋所成的一百卷爲最著。《唯識三十論頌》已發現梵語原本,H.Jacobi有德語譯本《唯識三十頌安慧釋論》(Vasubandhu’s Trims'ikāvijimg7apti mit Bhāsya des Acārya Sthiramati,1933)。

六月十一日,案《慈恩傳》六:“六月庚辰,敕追法師赴宫。……既至,見于玉華殿,甚歡。”據陳援庵先生《書内學院校本慈恩傳》云:“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庚戌朔,無庚辰,庚辰爲七月朔,故此庚辰非錯簡即誤字。”按陳説是,但據《慈恩傳》、《續傳》、《行狀》、《開元録》均云六月,是六月不誤,可是庚辰乃庚申之誤,辰申以音同而致誤,庚申爲六月十一日。唐太宗敕玄奘至坊州宜君縣鳳凰谷玉華宫。案玉華宫據《舊書·太宗記》及《唐會要》十三,創造于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元和郡縣志》三宜君縣下云:“玉華宫,在縣北四里。”既至,又勸逼還俗,“翊贊功業”,玄奘“掬誠堅辭”。詳《慈恩傳》六。又《象教皮編》載玄奘的唐太宗命理朝政書,係從《慈恩傳》略出,兹不具引。褚遂良亦從旁助玄奘進言,唐太宗知玄奘的翻譯與弘揚佛法之志不可奪,允予支持;又詢問《瑜伽師地論》,玄奘爲之講述大意,即遣使至京取《論》,親自詳覽。覽論畢謂侍臣曰:“佛教廣大”,“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因敕所司簡秘書省手寫新翻經論爲九本,與雍、洛、并、兗、相、荆、揚、涼、益等九州,展轉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聞之義。”這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也希旨標舉玄奘,唐太宗遂更爲重視。詳《慈恩傳》六、《續傳》及《廣弘明集》二十二。至此,玄奘重又請唐太宗作經序。《慈恩傳》六。

七月十三日,唐太宗“施玄奘衲袈裟一領,價值百金,觀其作製,都不知鍼線出入所從”。《慈恩傳》七。《劉譜》:“按《慈恩傳》作七月丙申,丙申十七日也,與《表啟》不合,今誌于表啟前一日。”劉説是。

八月,按唐太宗撰《聖教序》,《行狀》云“八月四日製序訖”,玄奘謝太宗表及太宗答書末均署八月五日,惟《通載》十一云:“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帝撰大唐三藏聖教成。”又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原碑拓本述聖教記,東宫答書後作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外,是知八月四日必有誤載,今作八月以概之。唐太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凡七百八十一字,《西域記》誤爲七百六十字。成,并命上官儀對羣僚讀之,敕貫衆經之首。皇太子李治又作《述聖記》,《慈恩傳》六:“時弘福寺主圓定及京城僧等請鐫二序文于金石,藏之寺宇,帝可之,後寺僧懷仁等乃鳩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勒于碑石焉。”按弘福寺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在高宗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由京城法侣建立,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鐫字,距當時已二十五年。玄奘均上表啟謝。見《表啟》。九月十八日,上《請經出流行啟》,又上東宫所寫《六門陀羅尼經》及題《菩薩藏經》等。

十月一日,玄奘在玉華宫弘法台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直中書杜行顗筆受。見《開元録》八、《内典録》作永徽年於慈恩寺譯。《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同。據《慈恩傳》七,係唐太宗在玉京宫向玄奘問比經,則《開元録》的記載是。《圖記》云:“清信士杜行凱京兆人,明天竺語,兼有文藻。諸有翻傳,妙參其選。”案此爲第五譯,與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均爲同本異譯。《開元録》作第四譯,誤。奏上,並論舊譯之失。

十月十六日癸亥,玄奘隨從唐太宗返長安,居紫微殿弘法院,“晝則帝留談説,夜乃還院翻經”。《慈恩傳》七。

十一月十七日,譯世親《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玄忠筆受。見《開元録》八、《武周刊定衆經目録》六作貞觀二十一年,似舛。案《大乘百法明門論》相傳爲世親五百大論之一,法相宗所依據的十論之一。它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略録百法的名數、境事,分别以明一切法無我和無我法義。窺基《大乘百法明門論解》:“略録名數者,于六百六十法中,提綱絜領取此百法名種數目。此論急于爲人,而欲學者知要也。”計名法八種,心所法五十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法二十四種,無爲法六種,實際即簡略地闡明百法分類的意義。但據普光《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此論原有廣文,今所傳者係廣論中本地分之略録,而非瑜伽師地之略録。”由于此論爲法相宗的重要依據,自譯出後,窺基作《論解》二卷、《疏》一卷、附科文一卷,又作《贅言》一卷,普光撰《論疏》二卷,從方纂《百法論顯函鈔》二十卷。

十二月八日,譯世親《攝大乘論釋》十卷,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譯成,大乘巍等筆受。《開元録》八,案此爲第三譯,前有真諦譯十五卷本,笈多譯十卷本。

慈恩寺落成,令玄奘充上座,進啟辭之。啟文見《慈恩傳》七。慈恩寺爲唐高宗李治爲紀念其母而建。《慈恩傳》七:“令所司於京城内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爲文德聖皇后即營增寺。寺成之日,當别度僧。……於是有司詳擇勝地,遂于宫城南晉昌里面曲池,依浄覺故伽藍而營建焉。”(據《唐會要》四八,謂慈恩寺原爲晉昌坊隋無漏寺廢址。)其寺址當爲浄覺伽藍(參見《酉陽雜俎》續集《塔寺記》下,《古今圖書集成》一〇七《僧寺部·寺塔記》)在晉昌坊東面(《長安志》八),今西安市城南八里許連曲江之地。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十八:“唐沙門窺基《西方要訣科注》云:‘慈恩寺在晉昌坊,本名浄景寺,高宗爲母文德皇太后長孫氏敕造大慈恩寺。’按浄景之名不類釋教所有,豈即碑所述貞觀中阿羅本至長安所建立歟?碑云三一浄風,則寺名浄景,亦固其理。惟貞觀所造寺在義寧坊,此在晉昌坊與彼差異,蓋當時景教之寺,固甚多耳。”考貞觀十二年七月詔于義寧坊建景教寺一所,度僧二十一名,《景教流行中國碑頌》記載明確,參證《唐會要》四九、《長安志》十、《兩京新記》等與之符合。而慈恩寺所在,《慈恩傳》七明言“依浄覺故伽藍而營建焉”。故窺基《科注》明指在晉昌坊,所謂“本名净景寺”,“景”疑刊本之誤。景教時甫傳入,即如日本佐伯好郎《大秦寺所在考》,《東方學報》東京第三册,頁九七—一四〇)也不過在盩厔有大秦寺而已,安得“當時景教之寺固甚多耳”。文説似望文生義。

慈恩寺在會昌五年(845)詔毁全國寺院時明令保留,圮毁于五代(《寳刻叢編》七“五季寺廢,惟塔巍然獨存”),故宋人記載多提到雁塔,而未于寺。今寺規模據明刻碑文,當定于明代,解放後修繕一新,曾并開闢玄奘展覽室,供人參觀。

十二月戊辰,敕太常寺卿江夏王道宗等將九部樂及京城諸寺旛蓋聲樂送玄奘及所翻經像與衆僧等入住慈恩寺。唐太宗和皇太子妃等在安福門樓,執香爐臨送,路旁觀衆達數萬人,典禮極爲隆重。詳見《慈恩傳》七。《酉陽雜俎》續集《塔寺記》下:“初,三藏自西域回,詔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設九部樂,迎經像入寺,綵車凡千餘輛,上御安福門觀之。”

閏十二月二十六日,譯無著《攝大乘論本》三卷,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譯成,大乘巍筆受。據《開元録》八,《内典録》六及《大周刊定衆經目録》作譯于玉華宫,誤。案此爲第三譯,前有後魏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二卷,梁真諦譯《攝大乘論》三卷,詳見前。

有關人物與大事

窺基十七歲,奉敕出家爲玄奘弟子,先住廣福寺,不久又奉敕選入大慈恩寺,從玄奘受學經義並五印度語文,“識解大進”。《宋僧傳》四,《續藏經·史傳部》李宏慶《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三藏法師玄奘者多聞第一,見玄道頗加竦敬,曰:‘若得斯人傳授釋教,則流行不竭矣。’因請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報。天子許之,時年一十七。既脱儒服,披緇衣,服膺奘公,未幾而冰寒于水矣。”

道因至慈恩寺與玄奘證譯梵本。《金石萃編》五四《道因法師碑》:“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與玄奘法師證譯梵本。……(玄奘)以法師夙望,特加欽重,瑣義片詞,咸取刊正。”

房玄齡卒。

道宣在終南山重訂所著五大部疏鈔,南山律宗的主要義學至此完備。《宋僧傳》十四、《通鑑》一九八。

四月,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五咄陸部)率衆來降,唐朝置瑶池都督府,以賀魯爲都督居庭州治金滿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北莫賀城(阜康縣東)。《通鑑》一九八、《唐會要》九四、《册府》一七〇。

五月,王玄策奉使天竺歸來,擄阿羅那順,俘一萬二千人,並術士那羅邇娑婆寐。使那羅邇娑婆寐於金飈門内,造延年之藥。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參見《通鑑》一九八、《舊書》三《太宗紀》下及一九八、《新書》二二一、《册府》九七三、《酉陽雜俎》七、《唐會要》一〇〇。

天竺伽没路國請老子像及《道德經》。《舊書》一九八:“有伽没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

九月一日,詔令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宜各度僧五人,弘福寺五十人。總計全國有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度僧尼一萬八千五百餘人。詔見《慈恩傳》七,“秋七月己卯”據《二十史朔閏表》貞觀二十二年九月己卯朔,《統記》三九。

十二月,阿史那社爾平龜兹。參見《舊書》一九八、《新書》一一〇《阿史那社爾傳》、《册府》四四五。

下詔焚毁道教《三皇經》。參見《珠林》六十九、《集古今佛道論衡》丙、《通載》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