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是美国18世纪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原来是英国人,为逃避教会当局的迫害,全家远渡重洋逃到了美国。
富兰克林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家境不是很富裕。他从小喜欢读书。8岁的时候,富兰克林进了一所公立小学读书。他的所有成绩都是优秀,父亲曾打算把他培养成牧师。十分可惜的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学,10岁就辍学了。
12岁的时候,富兰克林被送到哥哥詹姆斯经营的印刷所当学徒工。詹姆斯性情暴躁,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让富兰克林干,富兰克林都忍了。印刷所里有很多的书,富兰克林就利用这里特殊的条件,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在这里他读了很多书,他对知识如饥似渴,自学到了许多基础知识,然后便开始学习写散文和诗歌。
在富兰克林15岁的时候,哥哥詹姆斯创办了一份报纸,叫他学习检字,还叫他送报、卖报。刻苦的富兰克林这时已经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了。他很想试一试,把写的文章在哥哥的报纸上发表。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能不能把我写的文章在你的报纸上发表?”
哥哥回答说:“你不要瞎胡闹,写文章哪有那么容易啊?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印刷技术吧,多练习检字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就一辈子有饭吃。”
尽管哥哥反对,但是他并不死心。于是他偷偷地写了一篇文章,落款用“莫名”的笔名。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地跑到印刷所的大门口,把封好的、写有收件人詹姆斯名字的口袋放到那里。第二天,詹姆斯还以为是哪位知名人士寄来的呢,仔细阅读了以后,对寄来的文章大加赞赏,马上就在报上发表了。文章见报后反应很好,富兰克林大受鼓舞,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富兰克林在一年之中写了很多的文章,一律用“莫名”这个笔名,并且利用送到印刷厂交给哥哥这种投稿办法,都在詹姆斯办的报上发表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莫名”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得多了,名声也就大了。詹姆斯决定要见见这位仰慕已久、名声大振的莫名”先生。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位“名家”呢?他寄来的文章没有写地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晚上在印刷所的大门口等候他。于是詹姆斯真的每天晚上去等,他等了好几个晚上,等到的原来是自己的弟弟。他埋怨富兰克林没有向他说明真相。富兰克林告诉詹姆斯:“你如果知道那些文章都是我写的,肯定是不会采用的。”听了此话詹姆斯也就无话可说了。
在富兰克林17岁那年,詹姆斯的印刷所倒闭了。此后富兰克林没有了工作,他的生活又非常困难了。
后来,富兰克林到了伦敦,当了印刷工人来维持生活。虽然他的生活是动荡不安的,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又辗转回到了美国,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新闻报》,他担任主编,写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报纸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富兰克林在生活中发现用于取暖的火炉不理想,特别是荷兰式的火炉,不装烟囱,使用起来烟雾弥漫;而另一种德国式的火炉又过于简单,简单得就像个大铁箱子,煤灰混杂。两种火炉用起来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应该好好地进行一番改进。于是他开动脑筋,经过反复改进,终于制成一种特别的新式火炉,简单、美观、实用。这个火炉比荷兰式和德国式的火炉都先进,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并起名为“富兰克林火炉”。它结构合理,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因此从美洲传到了欧洲。火炉的发明引起极大轰动,也把富兰克林引上了科学发明的道路。
富兰克林不但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在美国摆脱殖民统治和争取自由解放运动中,始终站在一线,参加了起草《独立宣言》和第一部宪法。
知识加油站
风筝实验是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雷电和静电事实上相同的一个著名实验。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富兰克林和儿子威廉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威廉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威廉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小故事大道理
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我们每天所学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富兰克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好学不倦是每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学习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我们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局。只有好学不倦,才能让我们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好学不倦不仅让我们明白事理,而且让我们胸襟变得开阔,不与人斤斤计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