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人们心里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那么,无论什么事,就都像是他们自己的事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干劲就逐渐好转起来,我们就很容易说服他们。
美国的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登门拜访许多家庭主妇,希望她们支持一项宣传交通安全的活动,只要求她们在一张请愿书上签个名,并告诉她们这个请愿书将交给参议员,使他们为立法鼓励安全行车而努力。被访问的妇女几乎都同意签名。几星期后,另一些实验人员又去要求许多妇女在她们家的庭院草坪上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大牌子。
结果,以前同意签名的妇女中有55%的人同意立大牌子,而起先未被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名的大多数妇女(83%)都拒绝了这一要求。
这个实验说明,即使对方对这类事情完全不感兴趣,但如果能在一开始就让对方成为参与这类事情的人,他们就会产生对该行动的态度,即觉得自己对参与的活动负有责任,这就消除了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对抗心理。所以,当随后再提出与此类事情相关的要求后,对方就感到不难接受了。
这也告诉我们,在说服中让对方参与的重要性。事实上,这种共同参与的意识能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道理很简单,两个一起同甘共苦过的人,感情自然就会很深。即使在陌生人之间,只要有过共同参与某件事情的体验,也会马上成为好朋友。
其桦和静静一直是一般的朋友关系。有一次,他们随一帮朋友一起去野外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两人跟大队人马走散了。为了躲避风雨,两人逃进了不远处的山洞。经过这次接触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好,半年后竟然结为伉俪。
这就是参与带来的心理变化。注意到人的这层心理后,如果我们想说服某个人,具体做法就是让他参与某事或共同行动。例如,对一些意志消沉的员工,如果能让他参与从未参加过的会议,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平日里工作懒散的员工,此刻却充满干劲。一旦人们心里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那么,无论什么事,就都像是他们自己的事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干劲就逐渐好转起来。
身为服装设计师的杜婉,她的工作就是把自己设计的服装草图售卖给服装设计师和成衣厂商。
几年来,杜婉每周都去拜访本市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没有拒绝见我,但也从没有向我买东西。”杜婉说道,“他每次都仔细看过我带去的草图,然后就说:‘对不起,杜婉,我们今天又做不成生意啦!”’经过一百多次的失败后,杜婉体会到一定是自己的推销方式有问题。
为此,杜婉采用了新的推销方式:她把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夹在腋下,然后去见设计师。“我想请您帮点小忙。”杜婉说道,“这里有几张尚未完成的草图,可否请您帮忙完成,以符合你们的需要?”设计师一言不发地看了一下草图,然后说:“把这些草图留在这里,过几天再来找我。”
过了几天,杜婉去找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然后把草图带回工作室,依着设计师的意见完成。结果呢?全卖出去了。“我知道为什么多年来我不能把东西卖给他了。”杜婉说道,“我一直希望他买我提供的东西,这是不对的。后来我要他提供意见,他就成了设计人。他的确是的。最后,不是我一定要把东西卖给他,而是他自己买了。”
相信没有人喜欢被支配,或被强迫去做一件事。这是我们行事的一个原则。一个促使人们被说服的秘诀是:让别人觉得那是他们的主意。有些时候,我们无法让对方直接参与到某件事中,这时如果能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让对方参与进来,也会大有益处。
比如说,在学校里,对一些在课堂上吵闹的学生,大多数老师是以训斥的方法使学生暂时安静下来,但这种方法会令教室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从而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
一些上了年纪、有经验的老师却不会这么做,他们反而会有意无意地指点那些顽皮学生邻座的同学读一读课文或问一些问题,那些吵闹的同学便立刻安静下来,并且集中了注意力。这也可以说是间接说服的方式,提醒他们参与上课的意识,而且也不会产生紧张的气氛。这种做法也适用于会议中。
在会议中,总有一些人对会议的参与意识十分低落,在会上半句话都不说,而对于会议的结论,又总是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若是要他们发言,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意见,所以用直接点名发言的方式,不一定起作用。
这时,我们若想说服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会议中,不如集中指点其左右的人来发言,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因为他们觉得左右的人都相继发言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继续保持缄默。这种心理反应对迫使他们积极发言最具效用,也不会产生直接点名带给他们的难堪和反抗心理,这样,我们的会议就会进展得比以前更顺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