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峰普恩聚氨酯有限公司专注于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生产,通过合资方德国技术落地生产,解决了材料保温与防火的使用矛盾,新技术产品性能过硬,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聚氨酯硬质泡沫生产企业
“只要是到我们公司考察的各界朋友,我们都会很自信地做一次对比燃烧试验,让他们对我司产品的防火性能有直接的感受……”,(中德合资)上海华峰普恩聚氨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峰普恩”)副总经理唐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此说明,该公司的改性PIR硬泡聚氨酯板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政策鼓励寻到行业契机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建筑体量不断放大、国家对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保温行业缺乏新型材料及规范的领军企业等因素,是华峰集团进军建筑保温行业的决策依据,经过外部咨询、市场调研,华峰集团决定在这个朝阳产业闯出一片天地。通过考察,华峰集团选择了具有先进生产技术与成熟应用经验的德国普恩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成立了华峰普恩合资公司。
“凭着对市场的理解,我认为双方的合作一定能成功。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华峰普恩2008年底开始建设,2010年7月份产品即开始投向市场,这几年产量、销量均是翻倍增长。”唐先生自信地对记者表示。
目前,华峰普恩已累计投资4.5亿元,每年可向市场提供100万立方米PUV365硬泡聚氨酯板、1000万立方米PUV365硬泡聚氨酯复合板。
新型材料降能耗商机无限
保温材料如同建筑的保暖隔热衣,冬天可以防止建筑物内的热量过快散发出去,夏天可以防止建筑物外的高温向室内传导。从节能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老旧建筑改造,均需要使用保温材料,因此,选用既节能、又安全同时使用寿命长的保温材料,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降低成木等都是极大的利好。
要想实现以上的目标,传统的材料很难达到要求,已经在欧美常态化使用、国内正逐步崛起的新型有机保温材料成为社会选择的必然,改性聚氨酯保温材料就是其中性能突出、性价比高的一种新型材料。唐先生告诉记者,当前,由于推广力度以及民众意识等因素,全国建筑用新型有机保温材料所占比例不到10%,而欧美这一比例早就达到了80%以上。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新型有机材料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广,但在实际使用中,建筑企业的观念以及暂时相对高企的成木往往使得新型有机保温材料不会是首选,而价格低廉、制造过程能耗高、污染大、保温效果不理想的传统保温材料却大行其道。
“价格方面,传统保温材料肯定要比新型保温材料便宜,但是综合性能却要逊色很多。”唐先生介绍道,传统的节能材料有其局限性,有些材料吸水后保温性能大大降低;有的材料保温性能合格,但防火性能不理想;有些材料符合防火要求,但制造过程能耗高,施工过程容易对工人造成职业危害。
华峰普恩通过全面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改性聚氨酯产品(简称“PIR产品”),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很高。据欧洲协会测算,使用新一代PIR结构硬泡聚氨酯保温材料,1立方米产品在一年内可减少57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保温效果明显,通过降低电耗、气耗等,18个月的使用期内节约的费用可抵消采购保温材料的成木;在使用寿命上,只要维护得当,这一材料的寿命可达到跟建筑“同寿命”。
“在建筑保温材料这块,我们的说法是三分材料,七分施工,新型有机保温材料品质指标过硬,通过与工程公司进行联动,与下游施工单位进行配合,对队伍进行培训,工程质量有保障。”唐先生认为,现在的关键是社会观念的转型,应该积极鼓励推广使用新型有机保温材料,不要局限于传统材料。
发展遇瓶颈呼吁变堵为疏
尽管新型有机保温材料有多种优点,但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之后,业界明显感觉到推广的阻力。
“上海大火产生的原因复杂,不单是材料方面的问题。现场使用的材料是没有达标的不合格产品,多种原因凸显着质量管理意识问题,非简单的材料问题。”唐先生分析道,“为了证明材料安全防火性能优异,打破大家对新型有机保温材料的偏见,每次客人来访,我们都做实物燃烧试验给客人看,我们的材料能经受住高温乙炔火焰的直接喷射。国家公安部消防局所属的两大权威消防研究所(天津消防研究所与四川都江堰消防研究所)所做的大型实体火实验中,我们的材料均能通过测试。”
“国家的政策都是宏观的,细化起来比较困难。不同的部门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出台的政策、标准也就不一样;不同的区域节能标准不一致,政策、标准执行的力度也就不一致。同时,市场上存在的短视行为使得价格成为选用的关键标准,综合性能反而不放在重要位置了,业内负责任的做产品的企业存在很大的推广难度。”唐先生忧心地表示,“长此以往,不要说国家的节能目标达不成,现今的很多建筑在不远的将来发生质量事故的可能性会很大,保温材料在墙体上变形、脱落会成为重大安全隐患。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考虑到国情,推广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有机保温材料。节能减排是基木国策,地方、行业的政策、标准、执行不应与国策相冲突。”
当初,华峰普恩选择在上海建厂,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地区接受新事物发展快,使用范围广,在建筑新材料运用上走在前列。“客户来看样板工程,总是问我们为什么上海没有典型的工程,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的产能现在只利用了30%,一头是广阔的市场,一头是巨大的产能,但是上述这些原因使得我们的发展卡壳在中间。”
■专家评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