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试验结果分析
1.岩—酸性溶液的反应过程
图6.1为4个岩样在酸劣化试验中pH值随腐蚀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为研究岩样与酸的反应速率,每间隔一段时间选取一个循环进行分析。本书取第2次、第11、第23次循环,观察岩样与酸的反应过程及反应速率。
由图6.1(b)至图6.1(d)均可看出,岩样在浸泡初期与酸反应强烈,pH值升高很快,且升高幅度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降低。以岩样yg3为例,图6.1(c),溶液的pH值由第2次循环的7.4变为第23次循环的3.98,说明酸溶液中的H+离子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能完全被消耗。反应趋于稳定后的溶液,由一开始呈弱碱性变为呈酸性。
图6.1(a)中这种pH值的变化规律则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因为pH值为1的强酸溶液对岩样yg1的腐蚀作用强烈,在岩样中形成较多的次生大孔隙,为酸进入岩样内部继续反应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2.岩石波速衰减过程分析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对岩石的波速进行测试,图6.2为4个岩样在酸劣化试验中波速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曲线。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4个岩样的波速均降低。这说明酸与岩样发生反应,改变了岩体原有的物质结构,产生了次生孔隙,从而使波速降低。
3.岩样的吸水性及质量的变化规律
图6.3为4个岩样在酸劣化试验中质量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曲线。由图6.3可知,浸泡在pH值为1和2的溶液中的岩样yg1、yg2质量损失显著,其中yg1质量损失了31.54g,质量损失率为6.55%,yg2损失了7.95g,质量损失率为1.68%。而浸泡在pH值分别为3和4的溶液中的岩样yg3、yg4质量损失不太明显,分别为1.33g和0.44g,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28%和0.09%。
由图6.4也可看出岩样中次生孔隙呈缓慢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岩样yg1,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次生裂隙发育,吸水率上升幅度很大,岩样yg2次之,yg3及yg4则上升幅度较小。
随着试验的进行,岩样yg1的表面结构变得松散,岩样顶部破坏尤为严重,砂岩颗粒脱落,表面次生裂隙发育。岩样与酸的反应强烈程度与硫酸溶液pH值密切相关,酸性越强,反应生成的次生孔隙越多。
4.岩样单轴抗压强度
长石石英砂岩中造岩矿物(如长石、方解石)的溶解势必引起岩样抗压强度的降低。岩样强度的降低与试验过程中生成的次生矿物的性质有关,还与酸溶液的pH值有关。但由于本次试验中选取的岩样不均匀,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离散性,pH值对强度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但试验后岩样的抗压强度与新鲜岩样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各岩样的抗压强度值见表6.2。
图6.1 样品与酸反应过程曲线
图6.2 样品劣化过程中波速的变化曲线
图6.3 岩样质量损失过程曲线
图6.4 岩样吸水率变化曲线图
表6.2 岩样单轴抗压强度
5.微观结构分析
考虑到酸对岩样内外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别取岩样表层及岩心部位进行电镜扫描,分析岩样与酸反应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图6.5)。
由图6.5可知,酸腐蚀后的岩样表层微观结构遭到了破坏,颗粒间的胶结物质被溶蚀,表层结构松散。尤其是受到强酸腐蚀的岩样yg1和岩样yg2,表面颗粒脱落,次生裂隙发育。微观结构的变化与酸性的强弱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酸性越强,岩石结构越破碎,次生孔隙越多。岩样yg1表面肉眼可观察到几条次生裂隙,yg2在扫描电镜下也可看到微裂隙发育,而yg3和yg4主要发育次生孔隙。
对比岩样表层及内部的微观结构可知,岩样内部结构较完整,说明酸对岩样的破坏是由表及里依次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