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
【牛的习惯】
一对父子住在山上,每天要赶牛车下山卖柴。山路崎岖,弯道惊险。
老父亲有经验,坐镇驾车。儿子眼神好,总是要在转弯时提醒:“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生病了,儿子一人驾车下山。可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
他用尽各种方法,又推又拉,还用青草引诱,牛一动不动。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儿子想到一个办法。他看看四下无人,便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喊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在物理学上被称为惯性。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是具有惯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大量的重复性活动,如起床穿衣、买菜吃饭等。这些重复性活动,使我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性思维。在遇到同样或类似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用以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善用以往的行为方式去处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起床时,总不会为先穿袜子还是先穿裤子、先刷牙还是先洗脸而大伤脑筋吧。
所以,日常生活离不开习惯性思维。按习惯去思考、去做事,会节省时间、少费脑筋。据统计,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非习惯性行为,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重复地做而形成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由自主,一旦形成就往往难以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则会贻害无穷。
【人头当西瓜】
古时候,有一个小伙子到理发店当学徒,跟着师傅学手艺。
开始时,师傅教他用剃刀在西瓜上练习剃头的刀功,要求以刮不破西瓜皮为标准。
除了练习技艺外,小伙子还得帮店里干些杂活儿。遇到师傅让他去办别的事情时,他便顺手把剃刀往西瓜上一插。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小伙子学成出师后,有一次给人剃头时遇到别人找他,他便习惯性地把剃刀往客人头上一插,结果客人当场身亡。
“人死于习惯”——黑格尔
好的习惯就像是银行里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你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的习惯则是生意场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也会不断增长,让你举步维艰,在成功的道路上为你设置重重障碍。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
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亿人在使用电脑,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要这样不规则排列?据说这样的排列打字速度最快。其实这是一个误传,也是一个骗局。
【“QWERTY”式键盘的好处】
最初机械式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但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使得字键在击打之后弹回的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很小心地把它们分开,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
于是,美国发明家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发明了“QWERTY”式键盘,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的键符分开布局,这样在打字时就不会因为连续击打同一区域的键而卡死。肖尔斯在1868年申请了“QWERTY”式键盘专利,1873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QWERTY”式键盘也因此沿袭至今。
在推销打字机的时候,为了增加卖点,肖尔斯告诉客户,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证明这样的字母布局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结果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说法。
图2-1 19世纪美国雷明顿军械公司生产的雷明顿牌机械式打字机
其实,“QWERTY”式键盘的字母排列是打字效率较低的一种。它把一些较常用的字母摆在较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是英语中第三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母,但却把它放在右手的无名指下;字母“S”和“A”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字母,却被交给最笨拙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来击打。同样,使用频率较低的“V”,“J”,“U”等字母却由最灵活的食指来负责。据统计,排在键盘中列的字母,其使用频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需要上上下下移动手指。另外,大多数打字员习惯使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式键盘时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
现在,机械式打字机已经淘汰,键盘字母的任何一种排列都不会产生机械故障,可是现在已经不太可能推广第二种键盘,哪怕这种键盘的字母排列真的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这是因为人们早已习惯“QWERTY”式键面布局。
在强大的习惯面前,科学技术有时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像重新设计电脑键盘字母布局这类选题应尽量避免,否则可能白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牢笼
【钉子与剪刀】
一位教授向他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店买钉子。他左手做出钉状,右手朝着左手做锤打状。
售货员先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做出钉状的左手。售货员恍然大悟,于是把钉子给了聋哑人。
聋哑人刚走,又进来一位盲人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
“那么,盲人用什么方法能最简单快捷地告知售货员呢?”教授问道。
“他只需要伸出两个指头做剪刀状就可以了。”一个学生抢先回答,其他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教授耸了耸肩:“其实,他只要开口说一声不就行了吗?”
读者朋友们,你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不是和学生们回答的一样呢?
这就是人的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是创新的第一大敌。由于思维惯性的存在,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经验去推断事物,用以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一个人一旦陷入习惯性思维时,常常对问题缺乏足够的思考,凭主观感受就草率得出结论,使认识导入误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死角”。
在工作中,这种习惯性思维很常见。如我们常常拿过去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工作,而有时过去的经验往往会成为今天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也是诸葛亮的一次突破习惯性思维的大胆行动,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当魏国都督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兵临城下时,看到的情况使他大惑不解:城门大开,老兵们在城外不慌不忙地扫地,诸葛亮在城楼上悠闲地抚琴喝酒。司马懿受习惯性思维所引导,认为城内如果没有伏兵,一贯谨慎用兵的诸葛亮是不会如此胆大妄为的,因此毅然决定退兵。
其实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送粮草去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在城里。诸葛亮巧妙地运用空城计化险为夷,体现了军事家的创新思维和非凡谋略。
习惯性思维是我们走熟了的一条旧路,如同读大学时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再从食堂到宿舍的“三点一线”。习惯性思维使我们忙于在旧路上走得行色匆匆,无暇抬眼观看四周的景色,更无暇抽身走入身前的那条岔道。
在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竖立着电话发明人贝尔的雕像,雕像下方写着贝尔留给后人的几行字:“你别每天都在一条路上走,有的时候你应该跳到树林里去,你会发现很多不同的、你从来没看见过的东西。”贝尔在开始研究电话时,遭到了习惯性思维者的围攻。他们认为:电线只能传递电信号,不可能传递声音。可是贝尔却用创造性思维踢开了习惯性思维的绊脚石,最终使电话得以问世。
习惯性思维容易成为创新的障碍,这是因为人们对习惯的事物失去了敏感性,反应变得迟钝,甚至熟视无睹。习惯性思维很难发现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解决这些问题。
习惯性思维容易成为创新的障碍,还因为思维惯性非常容易成为思维惰性,而惰性历来是创新的大敌,它容易压制不符合习惯的思想,阻止对事物的改变。事实上,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右手与左手】
有一位画家,从事绘画艺术已有20多年。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他的右手严重受伤,无法执笔作画。痛苦之余,这位画家开始尝试用左手绘画。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画家惊喜地发现,他现在用左手作画,大胆奔放,笔笔到位,墨趣横生,整个画面显得既厚拙鲜活,又率真自然。这种效果正是他用右手作画20多年苦苦探索而又觅之不得的。
由于左右手的易位,使画家打破了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绘画艺术突飞猛进。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你真是因祸得福啊!”
习惯的改变,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要创新,就必须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牢笼,去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尝试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不创新就意味着落后。一个人要不断成功,就必须懂得不断地改变旧的习惯和习惯性思维模式。
三、让创新成为习惯
一个新习惯的形成只需21天!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习惯。
(2)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习惯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3)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形成了一个新的习惯。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如果要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并保持这种习惯不变,那就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