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知识人群体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人文环境不发达、不完善,还有很多官本位思想。我自己的感触是,在中国做学问的确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只要我们有理想、努力工作就能实现,有很多外界因素会来扰乱你。现在,很多人做着发财致富的梦,金钱成了很多人的目标追求,甚至傍大款成为了某些人的思想。
比如,就拿我们这些追求真理、渴求知识的“北大旁听生”来说,带着对北大的热爱而来,纵然没有学籍,没有丰厚的经济来源,不断更换住所,仍然坚持旁听,因为北大给了我们一种人文精神的寄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奋斗基础。但这些遭受某些人的大泼冷水。报载,“北大访问学者”龙定海言称“一群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能实现什么理想”?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北大旁听生”怎么啦?!历史上的旁听生多了,毛泽东、丁玲、冯雪峰、柔石、瞿秋白、沈从文、孙伏园、曹靖华、王度庐、成舍我、金克木等,不都曾在北大旁听过吗?北大旁听生,在我观察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北大本校不同院系的旁听者;二是北大周围兄弟院校的旁听者,比如我就经常碰到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前来旁听的学生;三是为了考研和自考的旁听者;四是游学者,为了自己的兴趣,或为研究某些问题,或为学习文学创作,或为补充知识,这些人旁听时间长短不一。我大约属于第四类。北大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教授们一般不是照本宣科,讲的都是思想文化,而且是自己的思考,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引发了很多思考。
吃饭和理想难道是冲突的吗?!不是。就我的感觉而言,人首先要有理想,大概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当我们追求理想时,当然不能忽略实际的问题。比如在北大旁听的时候,可以在业余时间工作解决生计问题,假若处理好了,就很充实了。
最近,我收到一个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好!今年三月读过你的《北大偷学记》。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很不满意,曾经考研,也想去北大旁听,可是家人却催促我快结婚。我该怎么办呢?如何面对父母,面对我的人生?”
说句实话,她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目前所走的路就一定符合别人。我也经历过她那种考研的苦痛以及在单位上班的失落、郁闷与无聊。现在我想起了1925年3月11日鲁迅给许广平的回信中坦率地说过的话:“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匿起来,但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我属于鲁迅所说的“乱闯的人”,一个索性乱闯的人斗胆聊聊: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与顺应之间。在旷新年先生看来,按照与环境的不同关系,可以将人分为四类:有些人是顺从环境的,有些人是反抗环境的,有些人是改造环境的,有些人是创造环境的。大部分人都是属于第一类,有一小部分属于第二类。第一类人是常人,第二类人是斗士甚至烈士,第三类人是政治家,第四类人是隐士。我自己属于第四类。可是,在最初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富有正义感,充满理想色彩,当然,现在隐匿了理想色彩。由于对于社会认识的浅陋,我的文章多有愤激,让人错误认为我致力于做“知识分子”,当然也可以说是优点。其实,我性格的主流还是第四类。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少总是正直的,总是有冲动、有理想、向善的。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是常人。常人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很大程度上顺应生活。我对于生活,既不是顺应,也非反抗。不知道她属于哪类呢?
她在信中提到的就业与考研(理想),确实属于比较具体的问题。对此,我也有过煎熬。理想每个人都有,但当你改变太难或付出过大时就要想想了。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在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连鲁迅也有“混混”的时候,况且你我?所以要低调一些。不要把二者绝对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离开了现实,唱高调煽情的人,基本上都是巧言令色的。这样的知识人很多。
我大学毕业后曾经工作了几年,理想与现实的碰壁,一度让我郁闷,终于无法长期忍受,于2007年停职来到北京寻求发展。一边就业,一边北大学习,精神视野宽阔了,从生活到境界,提高不少。必须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定坚持考研究生,一方面专业准备充分,另一方面也要对前进过程中遇见的难题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过于理想。
鲁迅早就言及生存的重要,他曾经在小说《伤逝》里借助爱情探讨社会,对我们启发仍然很大。按照我的体验,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要有长期的准备,要做坚韧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在当下中国,让你无法预料的困难有许多。
还有,我鼓励考研学习,可是不要太相信学校。学校只是让人度过青春期的时间。第二个真正教人的未必是学校,更不是教学大纲,而是周围的好学生,但更重要的是来自校外的资讯,在网络上,在图书馆,在书店,在美术馆,在讲座上,信息远远多于教学大纲能够给人的,所以聪明的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影响。我认为大学以及研究生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人必须走出校门。我也去北大学习几年,但更多是靠自学。在理想和吃饭之间,我们要理性思考后再下决心。对于我而言,仍然坚信理想的力量,坚信人类进步的力量,坚信人格平等和有尊严的生活,这些相比吃饭问题,重要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