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追逐自由是要支付代价的

追逐自由是要支付代价的

时间:2023-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朋友说,最近他很是苦恼,他自己对读书十分渴望,然而父母坚决不同意他读研,尤其是母亲,连断绝关系的话都说了出来。这些质素,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它使萧红永葆鲜活。所以,终其一生,萧红没有寻求一个安稳的书房,一个温暖的爱人,她的内心是荒凉的。精神独立对于追逐自由的人来说,精神独立更为重要。

一个朋友说,最近他很是苦恼,他自己对读书十分渴望,然而父母坚决不同意他读研,尤其是母亲,连断绝关系的话都说了出来。

他说,他害怕按部就班地生活,因为那样一来,人就要履行程序,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养家……处处烦琐。

他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但是我却难以抑制地恶语逃避他们。他们过于在意眼前利益的做法让我再也无法忍受,让我更渴望离开,去强大自我,重塑自我。我太渴望自己强大的自由,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面对他这样的处境,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不能按照我的情况来说服他。但是,多年以来的经历告诉我,直面命运苦苦挣扎未必就有好的结果,但是因循守旧情况更糟。

前不久,我在北大看了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

萧红的人生经历再次打动了我。在追求自由与独立的路上,萧红总是重复着被弃和寻找,寻找和重新被弃的命运。其实,不管是女性的解放,还是男人的自由,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其前提就是自我独立。如果没有自食其力的本领和自我健全的责任担当,萧红就是另一个娜拉。萧红是一个范例,爱自由、有理想、有才华、向往爱情、处世笨拙又天真。这些质素,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它使萧红永葆鲜活。然而,脱离了经济独立,仅仅秉持着这些,无疑注定是一个悲剧。所以,终其一生,萧红没有寻求一个安稳的书房,一个温暖的爱人,她的内心是荒凉的。

钱理群先生曾说,青年人要具有“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这样的口号不可谓不动人,不可谓不好,然而,它忽视了一个前提:必须经济独立,要化为日常生活伦理,落实到具体而微的生活实践中。

据我观察,某些北大学生酷爱想“大问题”,不屑做“小事情”,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恰恰是北大人的一个弱点,或者说是一个误区,甚至成了北大人的一个历史包袱。一些人喜欢批判说,当代中国没有知识分子。批判的角度,通常便是从独立品质的评价。这点是有道理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的不是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恰恰就是独立品质。假若没有一个平台,知识分子很可能就没有用武之地。

成长是必须经过历练的,追逐自由是要支付代价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独立的生活,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真正的解放。这里的独立,有三层意义:

经济独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任何一个人来讲,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才能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要自立,不能有“靠”的念头,因为“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最好。一个人只有经济上独立了,才会在生活中获得安宁。

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在精神上真正和他人平等。这个事业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通俗地讲,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自己生存的保障。人可以不需要赚很多钱,但是一定不能失去赚钱的能力,不能选择寄生虫般的生活。

精神独立

对于追逐自由的人来说,精神独立更为重要。精神独立是对自己的确认。当人的精神世界被别人支配时,这个人就十分悲哀。

现在的人各有自己的事,也各有各的烦恼,谁也没工夫来关注你的烦恼。各人都有精神寄托,但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其次,我们要多找些让人精神独立的人和事作为寄托。“独立”“自主”“个体化”,并不是指个人能离群索居、独自生活,并不排除与他人的互动与来往,交友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往、交流,还是自己的视野、见地、经验、心胸的重要扩充。

心理独立

人需要塑造自己的心理独立。这里所说的“心理独立”,是指一种完全不受任何强制性关系的束缚,完全没有他人控制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存在强制性的关系,你就不必强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人一旦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信,就把自己的一生全托付给外在亲情、偶像,于是,便丧失独立性。

上面三种独立,不容易一下子全部实现,可以兼顾着慢慢展开,不要因生存而放弃自由,因为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为了生存去奔波,去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也因此我们渐渐离开了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感觉,逐渐疏离了自己的内心。总是活在别人的愿望里,总是在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可能你起初还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但后来就麻木了,越来越世故,越来越随波逐流,活得不像本来的自己。这也是很悲哀的。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喜欢去做,就会在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不会轻言放弃,会勇往直前,无论什么时候,你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觉得你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