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烟,它只是惊鸿一瞥,白驹过隙。像昙花一现,美丽地盛开,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流星划过夜空,灿烂地闪耀,然后就无奈地陨落。
北大教授朱良志先生曾说:
人之生,如陷于井中,四面湿壁,中间黑暗,井中之思,不免局促,暗中摸索,愈加苦艰,长天一望,如从暗室中伸出头来,透透空气,四面打量,原来天地如此宽广。井中的思维,缝隙里的思维,洞穴里的思维,那只能对人的真实生命造成限制,哪来真实的自我!
有人说,有这么一所大学,人人都得上,那就是“社会大学”。而我却觉得,人生是一间布满蜘蛛网的密室,让人无法清除物障,直悟根本。
有的人的生活是苦闷的,被压抑到偷窥、觊觎、互相折磨的程度,是不快乐的。人间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烦恼,如果不偶尔采取俯瞰的角度,如何可以承受?生老病死,生离死别,今天这个走了,明天那个走了,而且是永远的逝去,再也不会回来。
也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最多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阅历增加,对佛教生老病死的体验越真切。这些道理其实早就渗透在中国文化中,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还记得北大周学农先生讲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情形。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例外,也没什么太可怕的东西。只是等待一切该发生的发生而已。
杨绛先生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杨绛先生还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在人生的汪洋大海,有时我们容易迷失了方向。我们像一叶扁舟,随波逐流,甚至无法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我们拼命追求物质,却忘记了心灵。我们拼命追求幸福,得到的却是痛苦。我们拼命追求自我,结果却是我非我。我们末路狂奔,却南辕北辙。猛然想起我的生命竟已比鲁迅先生还荒凉和粗糙,却仍无成,造化如此,潸然泪下。
但我想更加热爱生命。它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莫测,我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景观与变迁,体会人世的变化与无常,以一种悲悯的心情看着世间万象,深刻洞察人身上的各种弱点和毛病,像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努力提高自己抵御挫折、克服苦难的能力,改变偏激的性格,用心做人做事。
庄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拯救别人先从拯救自己开始,它要求我们要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冷静的头脑来审视我们的实际情况,正确估量自我的实际能力,既不盲从,也不僵化。只有这样,才能既帮助了别人,又不影响到自己。
人生途中,有些东西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画上了一个缺口,不想要它,而它却如影随形。体认到每个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再与人作无谓的比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放弃不能承受之重,放弃心灵桎梏,清空行囊,跳出框架人生,更客观地看自己,才能做到心宽量大,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历练后的飞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