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秋高气爽。由浙江省旅游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浙江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平湖市人民政府、《钱江晚报》联合承办的“2015‘伊思佳杯’寻找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达人”评选结果公布,陈燮中以优异的成绩夺得桂冠,成为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发展轨迹,他的行为规范一时成了许多人街谈巷议的话题。
陈燮中始终怀有积极向上的“童心”,无论在多么艰难的逆境中仍然坚守着他的事业,创造着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时,陈燮中又悉心做着他喜欢的慈善事业,不遗余力地回报社会。他说是父亲的循循善诱让他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而且指向的是一条自己始终认为独特而又远大的健康之路。
陈燮中在浙江余姚市泗门镇的老宅
陈燮中,出生于1950年2月,祖籍浙江省余姚县泗门镇。
余姚县泗门镇位于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常住人口近10万,素有“名邦之源”、“阁老故里”之誉,是一座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心城镇。1954年10月前属余姚县管辖,后划归慈溪县。1979年9月起,泗门镇又重归余姚县域。20世纪80年代,余姚、慈溪先后撤县设市,则是后话。
陈燮中的父亲陈汉臣,小商人家庭出身,自小聪明好学,做事勤勤恳恳,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状况骤然下滑,不能继续深造,便于1936年秋,毅然投奔至浙东四明山区革命根据地,参加了抗日武装——新四军的“三五支队”。
陈汉臣早年受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共产主义革命领导人的影响,不仅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意义。而且,他对国民教育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才是拯救中国的一大法宝,只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得以强大和发展的根基。鉴于陈汉臣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工作表现,1938年,经中共地下党员柴华法同志介绍,在余姚县横河区天东庙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起入党的还有吴维涛等三人。鉴于陈汉臣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党组织指派他到上海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参与地下革命活动。一年后陈汉臣转战余姚县浒山第三区队做政治工作。1941年,因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蓄意清洗共产党人,江浙两省的新四军在北上转移途中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损失惨重。为了保护有生力量,陈燮中的父亲陈汉臣由陆飞同志(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安排,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再次转入地下。
从此,陈汉臣大部分时间在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1942年起,因某种原因陈汉臣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成为陈燮中家族的一大悬案,也成了陈汉臣人生道路上的一块抹不去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前后,陈燮中的父亲先后在余姚县三官培明小学、郑巷下家河小学和上海正义小学教书,还一度在余姚县的朗霞小学当校长。在此期间他仍然不断为党工作,为党的事业培养过许多优秀人才。父亲对党的忠诚,矢志不渝的精神给陈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为此,陈燮中对父亲的为人从来都深信不疑。即使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父亲因为实事求是的言论受到来自“左倾”路线的挤压,“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到“造反派”无休止的批斗,陈燮中仍然十分理解和同情父亲。在父亲遭批斗时,他经常会站在父亲的身边“陪斗”,一直待到批斗会结束再护送父亲一起回家。
陈燮中与中学同学合影,前排左起:杜汝鑫、陈燮中,后排左起:吴华均、谢庆康、王仲华。(1969年)
直至今日,陈燮中还很感激当时初中的同学吴华均等,在那个是非不辨的年月里,他们冒着“阶级斗争”的风险,一起陪他到父亲的批斗会会场为他们壮胆。平日里这些同学还对他们家庭所受到的遭遇有诸多的关心和安慰。
陈燮中始终认为父亲是一位资深的早期革命者,父亲对党是无限忠诚的,这是不可置疑的。因为父亲即使在受到党组织的审查和人民群众的误解时,都没有动摇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也没有动摇过对子女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严格管理。父亲只不过是因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而无人知晓,却又无人理解罢了。
陈燮中除了同情父亲的遭遇,还十分愿意听取父亲的教诲,哪怕父亲对自己提出难以忍受的苛求,他都能全部接受。他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沉稳和执着、耐心和豁达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陈燮中的母亲谢秋菊,出身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娘家曾在上海开过钱庄,家境富裕,因此母亲自小受教严谨,读到初中毕业,就留在上海教书,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谢秋菊与陈汉臣在上海相识,由于共同的教育事业和革命理想,在抗日战争的严峻时期结为革命伴侣。无论新中国成立前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挑起全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母亲一直小心翼翼,克勤克俭。在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上,母亲为了五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完成学业,在工作之余,她还要帮邻居代写书信,为别人家小孩子补习功课。陈燮中在他母亲身上学到的则是刚毅的性格、非凡的气度和不图回报、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燮中的父亲在余姚县朗霞小学担任校长,不仅勤奋工作,而且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在全县教育系统——一直以“以德治校,因人施教”而闻名。父亲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提出过“师生协同,教学相长”的治学理念,倡导以孔孟之道、儒家教义安定人的“德性”,以挚爱之心开发学生的智力。为此,他又提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当接受“仁、善、让、勤”的熏陶,即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仁爱之心,慈善之举,谦让之德,勤勉之风。这实际是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不能公开地广泛地宣传革命理论,但他倡导的以德为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为全校师生接受先进思想打下了基础。
父亲的教育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一特定阶段,也曾遭到过一些“左倾”人士的质疑,“文革”期间甚至还受到过小小的冲击,但他坚持认为,教育之道首要的任务是必须端正人的道德本性。为人处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以德取信,以理服人。在他父亲的治理下,虽然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风雨变故,但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后来确实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父亲也对自己的子女们做出了明白无误的交代。
陈燮中从这条小弄堂出来,走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陈燮中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三,其中最小的弟弟在“大跃进”时期因病没有及时医治而夭折。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一方面接受着父母亲革命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却又经受着外界方方面面的质疑和冲击;虽然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优势,但也经常在无法辩白的逆境中艰难地行走。
陈燮中从小聪明乖巧,在父母亲的眼里他一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因此,把他培养成为期待中的天之骄子就成了父母亲心目中的目标。为此,他们在陈燮中身上倾注的精力,自然比其他几个孩子多了许多。为他制定的日常生活、学习、运动标准自然也比一般的孩子高了许多。
陈燮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恰巧赶上国家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对他影响深刻,因为那是一个物质与情感胶着的年代,尽管家家户户都缺衣少食,但人们的脸上仍然充满着无限的期待,仍然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生活在行进。那个时期,可以说乡村的孩子们很多都是在饥饿与期盼中度过的,而陈燮中的家庭条件虽然说不上富裕,但看上去也还算殷实。父母有固定的收入,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相对来说他没有生活上的困苦之扰。父母知道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使在乡下,也非常容易让刚刚成熟起来的青春少年产生幻觉,甚而改变他的人生道路。为此,自陈燮中懂事的那天起,父母亲就给他设置了让外人难以置信的许多限制。
不能让人知晓他是校长的儿子,是父母亲给他的第一份告诫。父母亲经常教育他,不管自己有多么骄人的家庭背景,还是蒙受着难以启齿的不白之冤,都不能成为傲视他人的资本,或者可以选择自暴自弃的理由。万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用真才实学去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才是成人立业的根本保证。
参加母校泗门小学100周年校庆,左起:陈燮中、杜汝鑫、吴华均(2002年10月)
顺从父母亲的意愿,陈燮中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守护着这个秘密,他和其他农村来的孩子们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然而他确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品学兼优,又乐于担事,很是被学校和老师们看好。在父亲没有受到冲击前,每个学期他都毫无悬念地被指定为班长或副班长。
1957年9月-1963年7月,陈燮中就读于慈溪县泗门镇中心小学;1963年9月-1966年6月,陈燮中就读于慈溪县第六中学(泗门中学)。在家乡就学的九年中,每个学期都获得优异成绩,差不多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陈燮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赞誉,但他从不骄傲自满。
泗门中学1966届同学联谊会合影,后排右五为陈燮中(2000年5月)
陈氏家族“全家福”,父亲陈汉臣(坐者右三)、母亲谢秋菊(坐者右四)、姐姐陈姬荣(坐者左二)、大哥陈羽中(后排左四)、陈燮中(后排左五)、大弟陈伟中(后排左三)、小弟陈建中(后排左一)(1981年3月)
保持克勤克俭、克己助人的好作风,是父母亲给他的第二份告诫。家里的生活条件虽然宽裕,但父母亲从来不会为他进行特殊的安排,更不会给予他超过贫困学生太多的生活待遇。他懂得父母亲用辛劳和汗水换来的经济收入非常不易,他乐意接受粗茶淡饭的生活,也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他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经常把积攒起来的零花钱买水果和糕点与他们一起分享。
坚持勤学苦练、强身健体的好习惯,是父母亲给他的第三份告诫。他懂得这是改变一个人惰性的最根本的因素,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条。当时,他虽然不太乐意参与集体活动,有时甚至会游离于群体之外,但他却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去越野,去拾荒,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他从小对野外活动情有独钟,如游泳、钓鱼,摔跤、堆雪人、打雪仗。春夏秋冬,总会风雨无阻地坚持而终年不断。他的行为举止常常被人误解,可他却乐此不疲。
坚守诚实信义、敢于忍辱负重的好品德,是父母亲给他的又一份告诫。他在外面受了欺负,即使有天大的委屈也从不回家向父母亲申诉,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担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这些制约均出于父母亲对他的期待,让他在是非曲直面前选择正义,在形形色色的政治斗争纷扰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
父母亲的期望是最纯朴的,只不过希望自己的孩子低调做人,慈爱待人,强身健体。在任何环境中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平安快乐地生活下去。
父母亲严格的家教塑造了陈燮中善于应变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铸就了与他相伴一生的行为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