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勇剑
我们都上了古希腊人的“圈套”,生命中只崇尚年轻健美,以为年过四十就一路下坡到终点。“不惑、知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东方人欣赏的生命之美,那必须要到四十才刚刚开始。“做”而论道。欲知中年之美好,我们非得做两件事。
古希腊人只有时间观,没有时态观。他们把生命看成从生到死的线性运动。人到中年,生命之线从巅峰开始滑向幽深的谷底。欢乐、精力和健美只发生在生命的前半段。前半段对生的体验,后半段对死的冥想,真的如此吗?采访一下我们自己:“请问你的少年和青年都有哪些真、善、美、乐、健的经历?”记忆回答:“害羞、害怕、恐慌、饥渴、愤懑、匆忙、短缺、蛮憨、自卑、幼稚、被迫、盲从、机械、无助、急切……”一个词代表一段年轻的经历。而中年的我,毫不困难地找到它们的反义词,代表积极美好的中年经历,除了渐渐消失的黝黑头发和平滑无皱纹的脸皮。
采访一下你自己,中年的朋友,你一定有类似的体会。年轻不是设定的美好代名词。中年的诸多美好在青少年时怎能享受和体会到?诸多美好,从心理到生理……只有成熟的中年人才能品味。
古希腊人也非存心诓骗我们。在他们神秘主义的世界观中,天地间,除了凡人,还有神人。神人永远不老,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受宙斯管辖。奥德赛、普罗米修斯、潘多拉、尼米西斯、盗取金羊毛的杰森……他们都是永远不老的神人。与之相比,凡人有生死,有神人嫉妒的悲欢离合。古希腊传说中的神人不老不死,但也没有感性多样的人生经历,终日重复一个生命脚本。
所以,我们对中年的惆怅和对将要老去的悲悯心情是神人嫉妒的一部分。他们永生,所以感受不到人生不同阶段的兴致和乐趣。
在“思美年会”上“小陈同学”与年轻朋友欢乐在一起,前排左起:边恒、陈燮中、周嘉凯(2017年1月23日)
现代社会继承了古希腊的片面,崇拜“年轻”,因为年轻刺激商品消费。在《为何成长》中,哲学家尼曼(Susan Neiman)视“年轻最好”为现代社会的“病概念”。它排斥美好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在她看来,生活中,没有比“思想启蒙”(enlightenment)和“行为成熟”(maturity)更美好的了。启蒙与成熟,只有人到中年才能体会到的生命之美。尼曼分析指出,婴儿期,你完全受制于成人;青少年期,你挣扎反叛求独立;只有到了中年期,自由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生活概念。中年,那才是第二个童年的开始,是思想和行为自由自在的人生阶段。所以,古希腊人的“新就是美”着实为一个霸道的概念。“灿烂地活着”才最真实。
我就认识一位“灿烂地活着”的“小陈同学”——陈燮中。“小陈同学”到底有几岁?熟人圈谁都不知道!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新划分,他应该已经步入中年的末端。“小陈同学”参加EMBA的戈壁赛,勇攀西藏6206米启孜峰,三次贵州格凸100公里丛林穿越,走过15小时58分的“百公里毅行”,马拉松跑遍国内外许多地方,他不断地在挑战自我和极限!他还考入复旦和香港城大攻读高端学位,他热衷公益事业,搞了许多社会慈善活动……
2015年底他当选为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达人”。求知、践行、爱朋友、关心社会,“小陈同学”陈夑中是中年逆生长的典型代表。
中年之美,美在思想独立和行为成熟。最简洁的体验方式有两种:读书和旅行。
莲花有单瓣、复瓣、重瓣、重台。最丰富的千瓣有花瓣2000枚以上。人的思想犹如莲花,可以简单幼稚,也能复杂天真。读书让中年人的思想花瓣鳞次栉比,灿烂开放,以至于“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怎样看待缺点?如何追求完美?”年轻人问。
“我有许多缺点,但已经决定不去改变”,我回答,“完美,那是一个多么无聊的境地啊!”
不读书,怎能如此坚定地特立独行而不招妒恨?!
读书是为了思考自己的生命。旅行则是去欣赏他人的生活。中年人,少了幼子的羁绊,可以自在巡游异族他乡的栖息之所,体会别人的生活之美。旅行不必远涉重洋,拐角之处便有风景。看纤夫过河滩,听货郎卖鸡蛋,啜着咖啡窥洋人谈情说爱;斗兽场里保留的峥嵘岁月、卢浮宫墙上挂着的浮华人生,何须远求,周边百里一定有缩影。有一份闲心,十步之内必有生动之美。
咖啡过滤一次,成渣。中国红茶,洗过一次,味道才萌发。三十岁之前的辛苦都是为了准备“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的阶段性自由。对中国人而言,中年才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不信,你去听七合板乐队老歌手杨乐的《音乐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