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达辉 王年年
陈燮中,1950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江南小镇——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家有兄弟姐妹六人,其排行老三。陈燮中从小聪明能干,深受父母宠爱。在学校,自小学到初中历任副班长、班长,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1966年初中即将毕业时,正值“文革”开始,学校停课,学生待业,升高中、上大学成了泡影。十六岁的陈燮中不甘坐受父母的供养,与哥哥姐姐一起外出做小工干零活,赚一点劳务费为补贴家用。
正当全国中小学生徘徊在人生命运的十字路口之际,1968年下半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支边支农成了广大知识青年的最终选择。作为66届初中毕业生的陈燮中,面对家中哥哥、姐姐都属上山下乡的对象这一情况,主动请缨,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屯垦戍边的道路。1969年6月5日,与家乡的“老三届”同学一起,满怀激情,惜别父母,千里迢迢奔赴天涯茫茫的科尔沁大草原——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支边务农,开始了刻骨铭心的“知青”之路。
当时,全国各地,仍处于“文革”动乱时期,金宝屯胜利农场也不例外,干部政策得不到落实,具体工作没人抓,生产没人管,“抓革命促生产”成了一句空头口号。来自浙江、天津、内蒙古哲里木盟的一千多名知识青年就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开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东北的农村环境、气候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对南方知青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浙江知青的陈燮中,面对如此反差,也沉默了、困惑了,满腔的热情与希望瞬间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之中。
“好儿女志在四方”,这是父亲在他临行前的叮嘱:你为兄弟姐妹担当去支边,一定要做好吃苦受难的准备;命运掌握在你手中,要在逆境中驾驭好自己,不管在任何艰难环境中,都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金宝屯胜利农场的标志性建筑——毛主席语录塔
父亲的几句话,使他迷茫的心灵又点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既来之,则安之。在金宝屯胜利农场的四年中,陈燮中就是遵循父亲的嘱咐,坚强地生活着,努力着。
金宝屯胜利农场位于辽宁、吉林、内蒙古两省一区交界的辽河平原,隶属内蒙古哲里木盟管辖,为县团级单位。农场职工成分复杂:有复员军人、贫下中农、就业人员(胜利农场原为劳改农场,改制后留下了部分新生就业人员)及子弟、场管干部和家属。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从事各自担负的工作。
1970年初,金宝屯胜利农场实行军事管制,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社会秩序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
农业连队是农场的主体,除此之外还有畜牧连、机修连、加工连等。农业连队担负着全场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人数最多,任务最重,劳动强度最大,作业时间最长,是知识青年磨炼意志、考验人生的最理想的大熔炉。所以,大部分知识青年均安排在农业连队。当时农场军管会对下属单位按军事化编制进行管理,以营为建制单位,下设连、排、班。陈燮中被分配在二营(现为五分场)六连,成了一名普通农工。
虽为国营农场,与东北农村没有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农场挣工资,农村挣工分。农场的团体性要大大高于农村,知识青年需要付出的辛劳和汗水自然要比农村多得多。
面向黑土背朝天的大田作业是很艰辛的。夏天,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不像南方人所猜想的,东北农民在三九寒天有“猫冬”的习惯。
农场主产玉米,高粱,还要轮作大豆,小麦,一年四季环环紧扣。春季播种,夏季铲地除草,秋季收割打场,冬季平整土地搞农田水利建设。繁重的体力劳动,严寒的冬天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吓倒陈燮中,他在艰难中顽强地坚守着,默默地经受着各种磨炼和考验。为了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做一个合格的新型农民,适应再教育的需要,他虚心拜有经验的贫下中农为师,学在前,干在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出色的劳动表现,使他在众多知识青年中脱颖而出,陈燮中被营部提升为六连一排副排长。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上排副以后,陈燮中如虎添翼,更加积极地带领全排战士投身于广阔天地,与天斗、与地斗、出大力、流大汗,为农场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年被评为场先进生产者,并光荣出席场部召开的年度“双先”代表大会。他用劳动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知青之歌。
陈燮中从小就有一身健壮的体魄,一米七五的个子,身体结实、五官端正,是标准的江南帅哥,经过农场艰苦劳动的历练,更像货真价实的东北庄稼汉。一次在连队掰手腕比赛中,他以刚劲有力的手臂,战胜了所有对手,在二营成了小有名气的“大力士”。陈燮中是个外柔内刚的人,待人友善、性格坚毅。在农场的几年中,从未与人红过脸吵过架。他淳朴敦厚,助人为乐。对待工作从不含糊,对待困难从不屈服。这对一个知青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而很多人都乐意同他交朋友。陈燮中的个人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对我们知识青年怕苦怕累、调皮捣蛋等方面的一些偏见,为知识青年树立了良好榜样。
农场每年都要搞三次大会战,即春耕、三夏和秋收。而每次会战都要召开誓师大会,领导动员部署,各连队具体落实。当然,农业连队必定首当其冲。大田生产犹如战场。每当农忙来临之际,农业连队就像进入战备状态一样,做好临战准备,落实战斗任务,这意味着连队战士又要经受新的严峻考验。陈燮中在屡次会战中均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令人难忘的一次麦收大会战正是小麦成熟时节,也正值东北多雨之季。根据气象预报,会有大雨降临。为了不失时机把已经成熟的小麦抢收在大雨来临之前,场军管会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各营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人力物力,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务必把全场一万多亩小麦收割回来。这是军管会向虎口夺粮发出的死命令。如果不及时抢收,万亩小麦就会浸泡在水里,责任重大,后果不堪设想。时间是成败的关键。当晚,营部也做了紧急部署。军管小组利用军训拉练的形式,在次日凌晨两点半吹响了集结号,打破了二营黎明前的宁静。不到十分钟,全营各连队都快捷地集中在营部操场,听罢营领导和军代表的简短动员后,当即开拔直奔各连所担负的开镰地块。从营部到麦地足有七八里路程。这时的陈燮中早已磨好了镰刀,鼓足了劲头,他所带领的一排,一马当先,以急行军的速度抢先进入了阵地。到了三点半钟的时候,天还未亮就下起了小雨。瞬间,一连人马全部到位,只见百来号黑影迅速排开一字队形,随着唰、唰、唰的开镰声,很快进入了茫茫的麦海之中。两天的任务要在一天内完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陈燮中意识到:今天必定是场攻坚战、疲劳战。他要求全排战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抱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必胜信念,坚决打好这一仗。他要以自己的表率行动来印证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里是能够大有作为的。此时的陈燮中,早已摆开架势、挥舞镰刀、实干加巧干、一鼓作气奋力前行。虽已累得满头大汗,却遥遥领先。他以一个顶两个的速度,把全连人马拋在身后。麦地一望无际,足有一公里之遥。经过数小时的奋力拼搏,陈燮中第一个冲到了终点。当他回头看到个别队友的进度还不到他的一半时,顾不上喘口气,二话不说,随即回头帮助最拉后的队友。这样来回数次对接相帮,以团队精神干净彻底地取得了麦收会战的最后胜利。这时天色已黑,到了晚上八点多钟才收工回营。这一天,真可谓是一次连续作战的典范战例,从早晨到晚上足足奋战了十八个小时,真把大伙累垮了,满身的汗泥顾不上洗,肚子也饿过头,不想吃了,唯一的念头就是睡觉。回到连队宿舍后,陈燮中第一个趴在炕上倒头就睡,很快进入了梦乡。营、连领导及队友为陈燮中的突出表现所感动、所折服。他在全营的一次大会上受到了营领导的重点表彰。
陈燮中是个勇于迎接挑战的人。对农场每一项重活脏活都跃跃欲试,要一决高低,掂量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有多少底气。秋收大会战是全年的重头戏,时间紧、任务重、活儿累,这正是陈燮中大显身手的时机。哪里有重活脏活,哪里就有陈燮中,大伙都称陈燮中是全连的排头兵,他所带领的排是尖刀排。秋收会战任务繁多,要数割高粱、砍玉米秆为最苦最累。全营一万多亩玉米、高粱都得靠人工收割。而玉米秆、玉米芯是全场干部,职工烧炕做饭、越冬取暖的主要能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农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搞一次会战或执行一项任务,都是通过自发的相互竞赛来完成任务的。陈燮中就是在这个良好传统中,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特质。例如在一次收割高粱的劳动中,他就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割高粱是既苦又累的技术活。别人单挑能割六垅,他自我加压单挑要割八垅。收割难度增加了,而陈燮中就是靠巧干加实干取得成功的。只见他跨开双脚,步步为营;挥舞镰刀,左右开弓;一鼓作气,奋力推进。到头来,还是抢先到达了终点。许多长期从事农村劳动的贫下中农都不得不佩服陈燮中是干活的好把式。在庄稼人面前说大话是没用的,是马是骡靠蹓出来的。陈燮中就靠脚踏实地,凭真本事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每当粮食风干达标入库的时候,农场各营的粮库就忙碌开了。扛粮袋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很多人望而生畏。营部每年要从农业连队临时抽调几个身体健壮、力大有劲的棒小伙子到粮库扛粮袋。每袋原粮足有180斤,先过磅,后入库。农场储粮的仓库,是用炕席圈起来的一个个粮囤,每个粮囤约有三人之高。过磅之后,用人工背着粮袋上跳板(从一节跳板一直上到五节),然后根据不同的粮食,分门别类将麻袋里的原粮倒入粮囤里。扛粮袋上踏板是个危险性很高的重活,背粮人不光凭力气,还要有极强的平衡能力。陈燮中得知粮库临时缺人,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干这么危险又这么繁重的活。当他首次背起180斤重的玉米袋时,虽然在平地觉得不是很重,但要沿着踏板背上去就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开始时两腿发颤,肩上的压力似乎也越来越重,尤其上了囤顶和前面回来的人在同一块踏板上交位,这个节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人和粮袋一起掉下去,最容易出事故。这时陈燮中停顿了一下,先让下来的人侧身过去,然后继续上行。幸好,第一次总算顺利过关。后经熟练工的不断指点,从中领悟到不少窍门和要领,慢慢地应对自如了。看到一个个碉堡似的粮囤屹立在仓库场院里,陈燮中感到很骄傲,因为这里也有他付出的艰辛和洒下的汗水。是啊!陈燮中是块埋在泥沙中的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金宝屯胜利农场的知识青年在“东方红”拖拉机前合影(1973年)
1970年深秋,农场根据哲里木盟盟委通知,从各营抽调人员重点支援“三江口水利工程”建设。三江口离胜利农场有几十公里,是辽宁省昌图县与内蒙古科左后旗交界的重点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对金宝屯胜利农场及周边农村是利益共享的。二营抽调了大约一个排的劳动力,陈燮中也名列其中。在营部干部的带领下,在三江口水利工地上苦战了一个多月。东北的深秋,天气是寒冷的,期间也经常遇到下雨和下雪的恶劣气候,这给施工带来严峻的问题。三江口工地的劳动大军,大都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工。沿河两岸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犹如在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河挑泥,一把铁锹、一根扁担、一双土箕就是劳动工具。各单位根据工程指挥部划定的地段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指挥部监工人员要随时检查验收,质量不合格就要返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又要保证工期的进度。在工地上每天至少要干八九个小时,不是挖土、便是挑泥。每担泥土足有一百三四十斤重,一天下来累得腰痛背酸,四肢无力。晚上收工住在离工地四五里地远的老乡家里,没人烧炕、烧水,只好吃冷饭、洗冷水、睡冷炕。许多人坚持不住了,想打退堂鼓。针对这种情况,陈燮中主动与领队商量,决定留下一位身体较弱的同志做后勤工作,负责烧水、烧炕、做晚饭、打扫卫生,以保证一线人员回来后有热水洗,有热饭吃,有热炕睡。这样便极大调动了大家安心施工的积极性。在三江口工地的日日夜夜,陈燮中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挑重担,顾大局,为保质保量完成二营的施工任务发挥了骨干作用。
1971年下半年,因工作需要,陈燮中被抽调到场部机修连。这在当时是个令人羡慕的单位。农转工了,虽然知青的身份、农工的待遇未变,但起码脱离了大田劳动。夏天不用日晒雨淋,冬天不用受寒遭冻。再则,在厂里可以学点技术、长点知识,将来对个人的发展来说也许是一次不错的途径。何况,机修连的部分工人都是农场有头有脑的干部子弟和亲属,所以知识青年能够到那里去工作实属不易。但事实并非如此,场部机修连并不是避风港、休养所,而是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实现农场机械化的加油站。陈燮中就是以这种纯朴的动机进厂拜师为徒的。机修连是农场实现机械化的领头羊,不但负责全场农机具的维修,还承担了农机的开发制造任务。厂内有机修、电工、钳工、翻砂、烘炉、汽车修理等车间。习惯了连队生活的陈燮中,进厂后一切感到新鲜和陌生。当他看到工人们汗流浃背埋头干活的劲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轻松自在。大田劳动是一身汗一身泥,而在机修连里劳动是一身汗一身油。当他走进翻砂车间,看到工人们个个像“黑包公”,更是惊呆了。这哪是避风港、休养所?这分明又是一个特殊的战场。金宝屯胜利农场是半机械化的机耕农场,用机械作业的有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播种机、中耕机、脱粒机、卷扬机、运输汽车等各种农用机械设备。机修连负责实施全场各类农机具的维修和革新改造,是技术性、季节性、责任性很强的农业服务部门,关系到农场的前途和发展。陈燮中深知身上的重担,暗下决心,从头开始,努力做一个农机战线上的排头兵。陈燮中可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聪明精干,虚心好学,坚信自己定能成为农场建设有用的农机人。1966届初中毕业生,在当时来说也算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学过初级数理化,对学习理解农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为了尽快掌握农机修造技术,他购买和收集了许多农机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白天干活,晚上自学,还不断向师傅们讨教农机修造技术,从书中吸取农机技术知识,边干边学,理论联系实际。经过两年的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和辛勤付出,在再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获得了机修连领导和师傅们的认可和赏识。
四年的知青生涯,陈燮中自东北边疆农场开始又在那里结束。虽然谈不上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永远是一个不甘平庸、不畏艰难,敢向岁月挑战,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正因为有“知青”这段酸甜苦辣的坎坷经历,才有他永不言败、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
今天,陈燮中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慈善事业的热心人和浙江省闻名的运动达人,是刻骨铭心的“知青”精神激励他奋发向上事业有成;是“知青”精神驱动他感恩施善报效社会;是“知青”精神塑就他数张光彩骄人的名片。
2016年5月20日,写于慈溪
作者简介
干达辉,1950年出生,浙江慈溪人,中共党员。1969年6月支边到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1973年就读吉林省农业学校。1979年起在慈溪市农业银行工作,先后任银行办事处副主任,信贷科长,营业部主任。2010年退休。
王年年,女,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1969年6月下乡到金宝屯胜利农场二营(五站),1979年在浙江慈溪市百货公司工作,2000年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