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以后,袁世凯逐渐代替李鸿章,成为国家的首席重臣,尽管同为李系栋梁,但他不满足于仅仅掌握军事这一块,他还觊觎盛宣怀手里的电报局、招商局等“国有大型企业”,并最终想尽办法把盛宣怀排挤出局。但盛宣怀也没有闲着,而是大笔花钱,立刻去结交新的靠山。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跟醇亲王载沣搭上了关系,据说走的路子是讨好载沣的母亲,进而获得了载沣的信任。他的这次投入果然收到了效果,载沣当上摄政王后,力排众议,让盛宣怀当了邮传部尚书,在成立“皇族内阁”时,又把他原地转为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是皇族内阁中四位汉族大臣之一,而且是载沣最信任的大臣。
铁路国有化政策,本来就是盛宣怀出的主意,给事中石长信的奏折不过是受他指使而上的。刚刚执政的载沣,亟需一些能赢得天下百姓支持的“民心工程”。盛宣怀那将铁路收归国有以纾民困的建议说到载沣的心坎儿里去了,虽然他的治理能力有限,但考虑问题还是从政治大局出发的,所以,才把这项政策当做了一项重要国策加以推行。
载沣要盛宣怀的邮传部尽早拿出铁路国有化的具体实施办法来,可盛宣怀却迟迟没有拿出来。连一个外行、御史孙培元都知道要搞国有化无非是退还商人现银或者把商人们的投资换成国家股票这两种办法嘛!盛宣怀这样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商场老手,这么会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况且他已经得到了600万英镑借款的外资保证,要对付贪婪的商人们的要求是绰绰有余。而且,那些原来的商办铁路公司资金大半未用,他有足够的资金条件来实现平稳的“国进民退”。
他之所以就是不拿出具体的“国有化”方案,是因为他还想跟商人们再讨价还价一番。这将是一场他所掌握的邮传部与地方督抚及商人们控制的地方铁路公司间的商业谈判,而在谈判一开始,如果马上公布出具体的接收办法,就等于一下子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那还有什么可谈的?作为铁路部门的掌门人,为国家省一点是一点,而商人们会做生意,和他们讨讨价,总归是会有所斩获的,这对于本身就是商人的盛宣怀来说,是很有把握的。对于国家权益的百般维护和对于商人利益的轻视,虽然在这个时刻是有一些道理在里面的,但却是盛宣怀带领着清帝国走向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原则下,5月10日以后,盛宣怀在发给各省的提出要搞铁路国有化的电报中,根本就没拿出什么具体的接收方案,而是让相关的川、鄂、湘、粤四省督抚们先去清查自家铁路公司的账目,自报家底,以便于国家接收。在摸清各省铁路公司的斤两之前,他是不会亮出自己的接收方案的。而且,就是在摸清人家的家底之后,他也不肯立刻提出接受方案,而是试探性地针对每一个省,半明半暗地提一种方案进行试探,以便在多次博弈中,获得一个对国家最有利的结果。
他的第一套方案,是一种“休克疗法”,就是把川、粤、湘、鄂四省现有铁路公司的全部资金一下子全部冻结。在经过核算后,把原来的股票一下子全部转成国家股票,股东还是那些人,只是手中的股票由原来的商办铁路公司的股票转变成了国有铁路公司的股票,资金不用抽回,还是放在公司里用于铁路建设。也就是说,国家不用支付任何现金,只是开了一张未来可享有利息和红利的股票,就把原来属于商办的铁路公司收归国有了。
这是个令人费解的计划,当时,他已经和四国签订了借款合同,已经有了足够的办铁路的资金支持,犯不着再扣住原来商办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而且,如果股民手里仍握有铁路公司的股票,他当时又没有增资计划,那么即使这个公司名义为国有,但它的产权还不是属于股民吗?对于国帑的最大程度的节省,可能是他考虑问题的首务。盛宣怀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不费一文钱就搞定商人们,那铁路国有化将从一项破财的买卖变成敛财的事业。至于公司的产权问题,他并不觉得仅仅是拿着国家股票的商人们对于铁路再会有什么支配权,铁路最终还是由国家管理的。
但这终归还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方案,是不能向摄政王载沣讲明白的,他也没有把握地方督抚能够接受,他大概只和度支部的大臣载泽作了沟通。
想获得载泽的支持相对比较容易,盛宣怀只要承诺,将原来准备用于修铁路的借款挪一部分交给度支部自由支配就够了,对于一直捉襟见肘的度支部来讲,有这么一笔飞来横财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然后,他们以邮传部和度支部联合发文的方式,试探性地与地方督抚作了接触。盛宣怀对地方督抚的试探也是很有技巧的。载沣让他拿出接受商办铁路的具体方案,他就回复说直接由部里拿出方案恐怕不妥,还是先征求一下相关地方督抚的意见吧。载沣一听也对,自然同意了。接着盛宣怀就以征求地方督抚意见为名,通知地方督抚们:现在铁路要搞国有化了,让他们组织铁路公司查查账,但就是不说怎么个“国有化”法。地方督抚们听了入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以,都来询问他打算究竟怎么搞这个“国有化”?盛宣怀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就是不肯作正面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商办公司的股票转为国有公司股票后,完全可以保障原来股东的利益。一来二去,地方督抚们总算听明白了,也把这个意见传达给了铁路公司的股东们。毫无疑问,这如同在池塘里投入了巨石,激起反对声一片。
盛宣怀一看反对的力量很强,就一脚踢开本来就是试探性的第一套方案,而在1911年6月15日前后,又抛出了第二套方案:原来各铁路公司的股东,凡是愿意领取国家股票的,就发给国家股票,仍然按照原来的六厘标准支付利息;那些不愿意把公司股票转为国家股票的,那就照入股时的价格退还现银,不过要到5年之后才开始返还,要15年时间才能全部返还完毕。他把这套方案上奏给了载沣了,算是他们邮传部会同度支部,以及督办铁路大臣共同提出的铁路国有化的具体方案。载沣一看,这个方案也算不失偏颇,各方利益都照顾到了,可谓“审慎周详,仁至义尽”,就于6月17日以皇帝上谕的形式批准了这个方案。同时,他还敲了地方督抚的警钟,经过这次“仁至义尽”的规定后,如果还有不法之徒,妄图借着铁路问题,煽动作乱,滋生事端,那督抚们一定要“严拏首要、尽法惩办,毋稍宽徇,以保治安”。
这套方案传达给地方后,立刻又激起第二波反对的浪潮。尽管在一般行外人,包括载沣看来,这个方案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因为当时各地的铁路股票的市值已经跌到了发行价的50%~60%,以后可能还要跌,而铁路收归国有后,根据这些股东们的判断,肯定比商办更不济。所以,他们都要求按原来他们投资股票时的价格立刻返还现银。而按盛宣怀的方案,这笔钱要等五年后才开始返还,总共要过二十年才能拿到这笔钱,股东们当然不干了。
6月20日,两广总督张鸣岐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提交给盛宣怀和度支部:既然当时市场上的股价已经为原股本值的60%,那不如就按这个数目立刻先返还股东现银,剩下的40%部分再做以后分期还清的打算,这样,商人们是应该能够接受的。
如此这般,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一直对峙到9月底,盛宣怀才提出了第三套方案,并且再次得到了载沣的批准,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广东省基本上按张鸣岐的建议去办,先返回股东投资原值60%的现银,余下的40%转成国家无息债券,以后慢慢还清。湖南和湖北的商股则全部按原值返还现银,而少量的以米捐、租股、赈粜捐款入的股的则转成国家保利股票,年息还是六厘。
清廷总算是大度,这个方案从各方面来说,还算是公道。所以,方案甫一公布,就基本上平息了粤、湘、鄂三省的保路风潮,即使闹得最早也是最凶的湖南人,看到既然能全部拿到现银,就可以从前景不妙的铁路事业中完美抽身,自然就不闹事了。
盛宣怀和朝廷能对这三个省这么慷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湖南、湖北需要返还的现银很少,每个省只有二百多万两,只相当于四川的10%,扣住了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广东的商股,虽然数额不小,但现在等于是给人家打了六折,朝廷占了便宜;而且广东人开洋已久,做生意的时间比较长,对于股价的波动也有心理抵御的素质,因此比较能适应和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