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由盛宣怀干的,对四川人刺激极大的事就是他于5月20日在四国借款合同上签了字。从革命的逻辑看,修铁路这样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你不用中国人的钱也就算了,你还要向洋人借款,你不是出卖路权是什么?你盛宣怀不是天下第一号卖国贼还能是什么?这种简单的意识形态化的逻辑一经与四川绅商们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股票问题相挂钩,那一时间,革命精神与利益纠纷齐飞,为国除害共挟私报复一色,无论是国有化政策还是盛宣怀个人的名声都越来越臭不可闻。
其实,这份合同的签订,绝对不是盛宣怀一个人倡导的。这笔借款早在张之洞手里已经敲定了大半,他去世之后,主导权才到了盛宣怀手里。本来朝廷在1909年就打算跟四国签订合同的,但是因为国内反对声太大,只能暂时搁置了下来。但四国不想让这笔买卖告吹了,也是催得紧,时不时地就去找清政府理论。从1910年秋至1911年初,清政府渐渐感觉到,主张商办铁路一派搞起来的拒款风潮稍微有点趋向缓和了,就让盛宣怀去谈判。在与美、英、法、德四国代表经过20多轮的艰苦谈判之后,盛宣怀终于使四国代表进一步作出若干让步,让步的主要内容包括:删除了原定四国有权参与建造的若干支路的条款,也减少了借款对路权造成的侵害。邮传部在反复斟酌修改之后,终于决定签约了。
如果要避免像激进革命主义者那样敏感,一看到与外国银行合作,就断定是丧权的卖国行为,那我们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合同内容上来判断其中的得失。
四国借款合同的借款总额为600万英镑,以两湖厘金、盐税为头次抵押,规定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的权利,全归大清政府独自办理,但要聘请英、德、美人各一名为总工程师,工程竣工后,在借款还没有清还以前,大清政府仍然要让欧洲人或美洲人作为该铁路总工程师。合同还规定,这两条铁路的物料,除钢轨由汉阳铁厂供应外,要由中英公司及德华银行担任购买外洋物料的经理人;另外,粤汉、川汉铁路如果要拓展延长,需要借外国资本,四国银行享有优先权。这项合同从纯商业的眼光看,就是一份合同,国家的铁路权利基本没有丧失。反而因此能一下子筹集一大笔款子,迅速把铁路建起来,而且还能避免无论是商办公司还是官办国营企业的各种积弊。
首先,从利率来看,平心而论,这项年利息为5%的贷款应属于低利率的。在当时,国内钱庄的平均利息高达12.5%至14.8%。四国之所以能以此种低利率贷款给中国政府作为铁路建设经费,倒并不是因为西方资本家和食利者慈善过人,而是因为这些国家正好有大量的游资没地方去投资,与其在银行里获取极低的利息,还不如以优惠的条件贷给清政府。
其次,贷款需要抵押,这可是经济学的常识,在当时的条件下,任何银行都不愿在没有抵押的前提下,把大宗款项贷给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项借款合同与中国以往的铁路借款合同相比,不是以铁路管理权或铁路所有权作为抵押,而是以百货杂类与盐厘捐为抵押品,风险性要低得多,而且对于路权的损耗也几乎归于了零。
第三,在当时中国缺乏铁路建造技术能力的情况下,雇用西方国家工程技术专家是在所难免的。雇用有经验的外国工程师,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豆腐渣”工程,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该合同在用人权上,也已经严格地限制了洋人总工程师的数量、职权范围,明确规定了他们必须听命于中方总办或督办,并接受邮传部的最终仲裁。应该说,在吸取以往条约的教训后,在保障中方利益方面,盛宣怀还是更加有经验了。
第四,合同还明确规定了优先使用中国工业产品与原材料。此外,即使要采用贷款国的产品与原材料,合同中也列明了中国所拥有的监控权利。
最后,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合同规定了四国银行及其政府为贷款方,并不拥有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附加条件。因此,这是一份商业性铁路建造借款合同,与过去在云南、山东与东北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铁路建筑合同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如果把这项铁路贷款合同,与清王朝被推翻两年以后由北洋政府与六国银行所签订的“善后大借款”相比,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两者大不相同。后者附带的政治经济条件相当苛刻,以至于连美国总统威尔逊都认为,西方从这项“善后大借款”中获得的监督权利与措施,已经“近乎侵犯中国本身的行政独立”,因而撤销了对美国银行团的支持。
即使与张之洞在1909年与英法德三国银行所签订的草约相比,盛宣怀所签订的这项合同,其条件也更为有利,盛也确实为此付出了相当的心血。作为一个成功的精明的商人,盛宣怀在与四国银行进行的艰苦谈判中,的确秉承着为国节帑、为民造福的精神,发挥了自己讨价还价的经商谈判才能。盛宣怀相信,只要采取上述办法,粤汉铁路分段赶造,三年内
签订在盛宣怀手里,却发行在袁世凯治下的四国银行借款债券
接通,十年之内肯定可以还本。
尽管清政府在过去签过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在铁路上也没少出卖过权益,但是在这次后来广为世人诟病的借款中,清廷倒真的没有出卖国家权益,甚至外国人也没有打算要在这笔借款中捞点政治权益。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合同与国有化政策出现在几乎一个时间点上。你把民办的铁路收去了,说是国营的,但又大笔大笔向洋人借钱,即使没有革命党来煽动,大家伙儿也很容易把朝廷的意图想歪了。
国有化与四国借款,分开看,都是有利于铁路建设的明智之举,但搁在一起后竟然导致了整个朝廷因此而被掀翻,这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的天下异闻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