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谋略学的运筹艺术论
丰富的谋略运筹实践,悠久的谋略思想传统,独具特色的谋略文化个性,使中国谋略学构建起一整套谋略运筹艺术理论。这套理论博大精深而又异彩纷呈,非鸿篇巨制不能观全豹,故仅就其中的慎谋论、全胜论、诡道论、心战论择要述之。
1.慎谋论——深谋远虑,慎其始终
用兵之道,先谋为本,谋定而后动,慎其始终,是中国谋略运筹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它表现为:
第一,慎谋慎战。中国谋略理论认为,谋略运筹与发动战争一样,是关系到千百万士兵的身家性命、军队存亡、国家安危、事业成败的大事,因此施谋开战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所谓“慎谋乃保国”(《管子·问》),“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火攻》),“安国之兵,不由忿起”(《六韬·发启》),“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等等论述,都强调在采取任何重大行动之前谨慎决策,先谋后动,是必须恪守的一项重要原则。
第二,见胜则战,慎其始终。慎谋慎战并非不谋避战,更非惧谋惧战,而是要求谋略家在周详考虑人心向背、政治利弊、军事胜败、经济得失的前提下,见胜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行无利之举。慎战慎谋原则,贯穿于谋略运筹全过程。如孙武所说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火攻》),孙膑所说的“见胜而战、勿见而诤”(《孙膑兵法·八阵》),“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孙膑兵法·将德》),揭暄所说的“用兵者无时非危,故无时不谨”(《兵法百言·谨》)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这些充满睿智的论断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2.全胜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城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所谓以“全”取胜,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在避免实力直接对抗的条件下完整地实现既定战略目标。《鬼谷子·摩篇》所说的“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畏,天下比之神明”,《六韬·军势》所说的“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都是这个意思。战争既是智力的对抗活动,又是实力的对抗活动,而实力的直接对抗、冲突,其结果往往是一方即使获胜,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全胜”的思想,就是要研究如何在不付代价或少付代价的条件下,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
全胜的另一层含义是敌方在不被击破,不遭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完整地屈服于我方的意志。孙子所说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孙子·谋攻》),汉人赵充国所说的“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汉书·赵充国传》),宋人陈亮所说的“敌己惧则兵不必用”,“不必用而用之则劳”(《陈亮集》),都体现了这种主张。在使对方屈服的前提下,既保全自己,又保全对方,这种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首先,任何战略决策都表现为从目标对象身上获取既定的利益,而目标对象被彻底击破,往往会减少己方的物质利益。其次,彻底击破目标对象,难免引起对方的深仇大恨,进而养精蓄锐,伺机报复。这样一来,在己方现实的保全中,就隐藏着今后难以保全的危险。单方的保全,只是暂时的保全。再次,完全消灭所有竞争对手是不可能的,高明者莫如保全已屈服于我方意志的竞争对手,从而为其他竞争对手的崛起制造障碍。
中国谋略理论中的这种“全胜”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古今中外,大凡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并将其作为自己谋略运筹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诡道论——兵以诈立,智谋取胜
谋略运筹是一种具有高度对抗性的活动,如何通过欺敌防诈的“诡道”之术来战胜对手,是谋略运筹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孙子》一书便对“诡道”作了深入探讨。《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些都是诈敌欺敌的常用手段。此外书中讲的“兵以诈立”,“形人而我无形”,“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都是讲的兵家诡道。《孙子》不但详细论述了如何“诈敌”,同时还提出要防止敌人“诈我”,如所讲的“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等等,都着眼于防备敌人对我实施诡诈。
《孙膑兵法》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实施“诡道”的基本方法,如“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噪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围之”等等,更从实战上提供了运用“诡道”克敌制胜的经典战例。如《擒庞涓》一篇中述“围魏救赵”史事。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孙膑一连串使用“示之疑”,“示之不知事”,“佯败骄敌”,增兵减灶等诡计,最终诱杀庞涓。
广泛流传的《三十六计》一书,集古代实施“诡道”之大成。其中既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笑里藏刀、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浑水摸鱼、假痴不颠等于两军对垒中的诡计,又有远交近攻、假途伐虢、指桑骂槐、借刀杀人等外交谋略或威慑邻国、争取盟友的权术。
“诡道”论的精髓在于把以力取胜看做不是己而为之的下策,视以智胜人为上策。它要求统帅既要以常规的思维方式认识、指挥战争,也需要以超常的判断指挥能力去驾驭战争,更需要以异常的诡诈艺术去指挥调动敌人,以诈制敌,以谋取胜。其实,不惟战争,可以说在任何谋略对抗的活动中,如政治斗争、外交战、商战乃至体育竞技中,“诡道”艺术都大有用武之地。
4.心战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对于谋略家而言,他所能运筹、调度、利用的力量无非两种,一是物质力量或客观条件,如资源、装备、气象、地形、形势等,一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关联的精神力量,如民心、军心,将帅智慧等。两种力量既相互有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此古代谋略思想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在注意利用天时、地利客观条件的同时,无不重视精神力量对谋略结局的影响。所谓“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胜负之徵,精神先见”(《六韬·兵徵》),“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便宜十六策·思虑》)等论断,都把成功运用心理战法看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古代谋略家创造的“心战”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空城计”等等。不过,所有这些“心战”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敌方的,兵家称之为“攻心”、“夺气”。如《吴子·占将》所说的“敌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可震而走”,《六韬·文伐》中所说的“因其所喜”以骄敌志,“亲其所爱”以分敌威,“收其内、间其外”以离敌心,“养其乱臣”以败敌志等12种“文伐”之法都属此类。它们强调的是调动各种手段对敌个体和集体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或产生错觉,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决策、行动,或者意志涣散,士气崩溃,不堪一击,或者心悦诚服,不战而降。一类是针对己方的,兵家称之为“治心”、“守气”、“得心”。如《孙子》所说的“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令民与上同意”,《黄石公三略》所说的“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尉缭子》所说的“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等都属此类。它们强调的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谐己方个体或集体的心理状态,使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从而为最终获胜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础。
谋略运筹艺术论是中国谋略思想中的精华所在。正是凭借着高超的运筹艺术,谋略家们才创造了中国谋略史上无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奇迹。它是古代先哲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当代谋略家应当总结其中经验,吸取智慧,提炼方法,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不断提高谋略运筹水平,从而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