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谋略的功能
古人常常用“一策而转危局”,“一计而平骚乱”来形容谋略在人们应付世事的活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的确,高明的谋略,不仅能帮助人们顺利完成各项工作,达到既定的目标,往往还能起到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奇妙作用。因此,古往今来的一切成功者,无不非常重视对谋略的研究和运用。姜太公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尉缭子》说:“将军受命,君必谋于庙”,管子说:“凡攻伐之道,计必先定于内”,诸葛亮说:“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等等,都把“先谋后事”作为经邦、治军、伐交乃至从事一切活动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这个原则对于当代人们从事各项活动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①,其脆易判②,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老子·六十四章》
注:①兆:征兆,苗头。②判:分解开。这里指分化以致消解。与下句“散”意思近同。
译:局势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露苗头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情微小时容易散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作时处理它,要在局势还没有动乱时治理它。
天之道①,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②。天网恢恢③,疏而不失。
《老子·七十三章》
注:①天之道:即自然之道,自然的规律。②坦然:舒缓,缓慢的样子。③恢恢:广大的样子。
译:自然的规律,不争取却善于取胜,不言语却善于回应,不用召唤却自动到来,虽然缓慢却善于谋划。自然规律像广大无边的无形的网,网孔稀疏却不会漏失。
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
《管子·七法》
译:凡是攻伐敌国都有一条根本规律:事先一定要在内部谋划好计策,然后才能出境作战。事先没有确定计谋便发兵出境,与敌交战必定失败,发动进攻必然毁灭。
夫未战而庙算①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始计》
注:①庙算:本义指由朝廷制定的克敌谋略。泛指事前谋划、计算。
译:开战之前预计能够战胜敌人的,是因为计算周密,取胜条件充分;未开战之前预计要失败的,是因为谋划不够,取胜条件不充分。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能够战胜敌人,计算不周密,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更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取胜条件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就可以预知胜败了。
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谋攻》
注:①伐谋:意为以谋略胜敌。
译: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胜敌;再次是使用武力,最下策是攻城,攻城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方法。
见敌而无谋,听①诛。
《司马法·定爵》
注:①听:审听无谋者之行为。
译:对于见到敌人而没有谋略的人,应当审察其行为并加以诛杀。
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刑赏不足信也。信①在期②前,事③在未兆④,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
《尉缭子·攻权》
注:①信:信义,威信。②期:邀约敌军交战。③事:事务。指准备活动。④兆:开始。指行动之前。
译:与敌交战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以轻言出战。攻城没有必克的把握,不可以轻言进攻,否则,虽用严刑重赏也不足以使部属信服。威信应在战前树立,准备活动要在行动之前做好。这样,部队已经集中起来了,就不会白白遣散,队伍已经出动,就不会徒劳而归。
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①,行令于廷。
《尉缭子·将令》
注:①庙:宗庙。古代国家有大事,国君必先告于宗庙。
译:将领受命行动,国君一定要先在宗庙里制定好谋略,然后在朝廷发布命令。
曲①谋败国。
《尉缭子·兵教下》
注:①曲:不正。与“直”相对。
译:谋略不正确,国家要灭亡。
夫蚤①决先定。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世将不知法者,专命②而行,先击而勇,无不败者也。
《尉缭子·勒卒令》
注:①蚤:通“早”。②专命:独断。
译:用兵应事先制定好作战计划。如果计划不先决定,考虑的问题不早解决,那么,部队就会进退不定、疑虑顿生,必然战败。用兵贵在正兵先行,奇兵后动,有先有后,才能战胜敌人。普通将帅不知此种方法,独断专行,没有不打败仗的。
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六韬·军势》
注:①挠:扰乱。
译:没有弄清敌人阵势便贸然开战,即使人数众多也必然失败。善于作战的人静候时机不受外界干扰,看到胜利就发动攻击,看不到胜利就停止行动。
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精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
《六韬·军略》
译:凡是统率军旅,如果事前没有周密的谋略,器械准备不充分,教育不严格精确,士卒缺少训练,像这样就不可能训练出能成就王霸之业的军队。
凡事,豫①则立,不豫则废②。言前定,则不③;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④。
《中庸·第二十章》
注:①豫:有准备。②废:失败。③: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屈词穷”之意。④穷:滞碍,不顺畅。
译: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言词在事先准备好了,辩论时就不会理屈词穷;办事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到时候就不致于处于困境;行动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到时候就不会感到后悔;履行做人的原则,有准备了,就不至于有什么不顺畅之事了。
计谋者,存亡枢机①虑不会,则听不审矣②,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鬼谷子·本经阴符》
注:①枢机:枢,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或者中心的部分。机:门槛。枢主开,机主闭,因此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②审:详细,周密。
译:计谋是关系到存亡的关键。如果不考虑汇聚各种议论,则听不到周密详尽的意见。侦察不到有关情况,则计谋就不能成功。那么所策划的计谋就没有什么根据,脱离了实际情况。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商君书·战法》
译:我们的兵力和敌国的兵力强弱相等,我们的将官贤能就打胜仗;赶不上敌国将官,就打败仗。如果朝廷政令经过了仔细谋划,将官贤能,会打胜仗;将官赶不上敌国,也会打胜仗。
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①,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荀子·仲尼》
注:①嗛:不足。
译:明智人作事,盈满了,就考虑到不足;平稳了,就考虑到险艰;安泰了,就考虑到危困;多方做出种种准备,还恐怕招来灾祸,这样一切举动都不会遭致失败。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一个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经常是由于他有忧虑。只有那孤立无援的臣子,庶出的受歧视的儿子,他们才时常警惕不安,深切地忧虑祸患,(使意志得到磨炼),所以才通达事理。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①,知进退之宜②,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③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注:①占:掌握。②宜:时机、火候。③禽:通“擒”。
译:用兵的方法,事先要定下策略,然后才实施它。弄明白自然的规律,观察众人的心理,熟悉兵器的使用方法,制订赏罚的规定,看清敌人的阴谋,观察道路地形,辨别哪个地方安全,哪个地方危险,掌握皇上和门客的情况,知道进退的时机,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设置防守的准备,加强讨伐敌人的力量,发挥士兵的能力,考虑成功的计策,想着士兵的死伤情况。然后才可以任命将领出兵,扩大擒敌的势力,这是整顿军备的主要方略。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①,兵不先办,不可以应敌。《左传》曰:“预备不虞②,古之善政。”
(唐)赵蕤:《长短经·是非》
注:①卒:突然。通“猝”。②不虞:没有料到。
译:谋略不事先确定,不可以应付突然情况,军队不事先做好准备,不可以应付敌人。《左传》上说:“防备意外事件,是古代高明的政治行为。”
先谋后事①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古今图书集成·兵略部·汇考一》
注:①事:有所作为,行动。
译:先谋划后行动的就昌盛,先行动再谋划的就灭亡。
英雄之士,常以多算胜少算,而未尝幸人之无算也。敌人无算,凡天下之有算者类能胜之,岂惟英雄哉!
(宋)陈亮:《陈亮集》
译:英雄之士,常常依靠周密的计划,战胜谋划不周密的敌人,并不侥幸希望敌人没有谋略。敌人无谋略,天下凡是稍有计谋的普通人都能战胜它,难道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这一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