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慎谋”——深谋慎战,慎其始终
用兵之道,先谋为本,谋定而后动,慎其始终,是中国谋略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它表现为:
第一,慎谋慎战。中国谋略理论认为,谋略运筹与发动战争一样,是关系到千百万士兵身家性命,军队存亡,国家安危、事业成败的大事,因此施谋开战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所谓“慎谋乃保国”(《管子·问》),“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火攻》),“安国之兵,不由忿起”(《六韬·发启》),“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等等论述,都强调了慎以师行的思想。其实,不惟战争,对于其他领域的领导者而言,在采取任何重大行动之前谨慎决策,先谋后动,仍然是必须恪守的一项重要原则。
第二,见胜则战,慎其始终。慎谋慎战并非不谋避战,更非惧谋惧战,而是要求谋略家在周详考虑人心向背、政治利弊、军事胜败、经济得失的前提下,见胜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行无利之举,慎战慎谋原则,贯穿于谋略运筹全过程。如孙武所说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火攻》),孙膑所说的“见胜而战,勿见而诤”(《孙膑兵法·八阵》),“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孙膑兵法·将德》),揭暄所说的“用兵者无时非危,故无时不谨”(《兵法百言·谨》)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这些充满睿智的论断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夫兵事者危物也,不时①而胜,不义②而得,未为福也。失谋③而败,国之危也,慎谋乃保国。
《管子·问》
注:①不时:错误的时间,时机。②不义:不正当。义:谊。③失谋:谋划错误。
译:战争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取胜的时候却获得了胜利,不正当的获利,都未必是好事。谋划不当会招致失败,这对国家是危险的,谨慎地谋划才能保国。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①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②;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以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③,不务④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⑤。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⑥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管子·立政》
注:①大:这里是“以为……大”的意思,用作动词,可理解为尊崇,崇尚。②柄:器物的把,这里指国家的权力,权柄。③本事:指农业。④务:致力,从事。⑤都:大城。邑:小城。⑥怀:眷念,看重。
译:国君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个:第一叫做尊崇道义但还没有达到仁,就不可以授给他国家大权;第二叫做见到贤能的人却不能退让,就不可以授给他尊贵的职位;第三叫做施用刑罚回避亲者、贵者,就不可以让他主持军事;第四叫做不重视农业,不致力于开发地利,却轻易地征收赋税,就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这四项事情,是国家安危的根本。所以说,卿相得不到众人的拥护,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不协力同心,是国家的危险;将帅不足以使人畏敬,是国家的危险;人民不看重他的产业,是国家的危险。所以崇尚道义达到了仁,执掌国政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见到贤能的人能够退让,大臣就能协力同心;施用刑罚不回避亲者、贵者,威势就能扩展到邻敌;重视农业,致力于地利,慎重地征收赋税,人民就会看重他的产业。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火攻》
注:①愠:恼怒,怨恨。②说:悦。
译:国君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以因为怨恨而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怨恨可以重新变为高兴,国家灭亡了却不能够再存,将士死亡了却不能够再生。所以明智的君主对待战争要慎重,优秀的将帅对待战争要警惕。这些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战胜,则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①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②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
《孙膑兵法·见威王》
注:①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王族。②利胜:不讲条件,一味好胜。
译:战胜,就可以保存将亡之国和恢复、延续已绝的世家、王族。战不胜就要失去疆土,危及宗庙、国家。所以用兵是不可以不慎重考虑的。话虽如此,但好战的就会灭亡,一味求胜就会遭受羞辱。所以战争不是件值得爱好的事情,而胜利也不是可以随意获得的事情。凡事应该准备充分后再采取行动。
我有三宝,持而保①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②。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③。今舍慈且④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⑤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六十七章》
注:①保:疑为“宝”字,用作动词,意即视为法宝。②先:走在前面。③器长:人们的首领。器:指人。④且:取。⑤天:天道。
译: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着它们并且珍视它们: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慈爱所以能勇敢,节俭所以能财富充裕,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首领。如今人们舍弃慈爱而求取勇狠,舍弃节俭而求取宽裕,舍弃退让而求取抢先,就要灭亡了。说起慈爱,用它攻战就可取胜,用它守卫就能巩固。天道要救援谁,就用慈爱保护谁。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①,不敢进寸而退尺②。”是谓行无行③,攘④无臂,执无兵⑤,扔⑥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老子·六十九章》
注:①主:发动战争的一方。客:应敌自卫的一方。②进:指进攻别国的领土。退:指退守本国领土。③行:行列,行伍。④攘:捋袖伸臂。⑤兵:兵器。⑥扔:摧毁,攻打。
译:用兵的人有句话说:“我不敢做主动进攻的一方,而要做守卫应敌的一方;不敢进犯别国寸土,而宁肯退守一尺之地。”这就叫做没有阵势要摆,没有胳臂要举,没有兵器要用,没有敌人要摧毁。祸患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轻视敌人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
圣人以必不必①,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②,故多兵;顺于兵③,故行有求④。兵,恃之则亡。
《庄子·列御寇》
注:①必:指事理的必然。不必:不以为必然。②必之:认为必定如此。③顺于兵:人性倾向于战争。④行有求:一行动就有贪求,意思是贪欲无度。
译:圣人把必然的事理也看成不一定就是必然,所以也就没有战争;常人把不一定如此的事情也看成如此,所以战端很多。人性向往战争,就会产生无穷贪欲。战争,依靠它成事就会灭亡。
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子·图国》
译:然而仅凭武力去战胜敌人容易,而要想保持住既得的成果,却十分困难。所以说:“天下各国之间,战争中获胜五次的,灾祸将要降临。战争中获胜四次的,必定疲惫不堪。战争中获胜三次的,可以成为霸主。战争中获胜二次的,可以成为王。战争中获胜一次的,可以成为帝。”所以因为屡战屡胜而得天下的人少,相反因为胜利导致亡国的人多。
明一者皇①,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②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世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③者也。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
《管子·兵法》
注:①明一者皇:明了事物本原的能够称皇。一:指事物的本原。②备道至德:完美的道、最好的德。③兵权:战争规律、准则。
译:明了事物本原的能够称皇,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够称帝,通晓德政的能够称王,谋划得当战则能胜的能够称霸。所以,战争虽然不能体现完美的道、最好的德,可是却能用它成就王霸事业。现在带兵打仗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不懂得战争规律。因此,在他们出兵的时候,国家就陷入贫困;作战也不能肯定打胜仗;即使获胜也是伤亡惨重;夺了别人的土地,自己国家却衰败不堪。这四种情况,是用兵打仗的祸害。这四个方面一起祸害国家,那就没有不危险的了。
景公①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②之。好义者安,见③戴者和,伯禽④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⑤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⑥厚藉敛⑦,意使令⑧,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危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⑨,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不果⑩伐鲁。
《晏子春秋·景公问伐鲁》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前553~前548年在位。②戴:拥戴。③见:被、为。④伯禽:周公姬发的长子,周成王时封于鲁,是鲁国的开国之君。⑤婴:晏婴。⑥辟:邪。⑦厚藉敛:厚:重。藉:进贡。敛:征收。⑧意使令:意:当为“急”字之误。句意是迫不及待役使民众。⑨寡:少,此指孤立无援。⑩不果:没有成为事实。
译:齐景公兴兵准备攻打鲁国,征求晏子的意见。晏子回答说:“不可以。鲁国国君爱好德义,因而受到民众爱戴。爱好德义的,地位就巩固,受到爱戴的,内部就团结。鲁国还在延续着伯禽的施政方针,所以不可以攻打。攻打爱好德义的国君必然招来祸患,危害安定团结的国家必然遭受挫折。况且我听说攻打别人的人,他的德义要能够安定自己的国家,他的施政要能够团结自己的民众。国家安定,民众和睦,然后才可以兴兵征伐暴虐之国。如今您好酒无度,行为不端,德义欠缺,不能安定国家,向民众征收很重的赋税,迫不及待地役使民众,不能让民众与您同心同德。德义不足以安定国家就会遇到危险,施政不足以团结民众就会出现动乱。自己有危险和动乱的隐患,却想攻打安定而团结的国家,这是不行的。不如一边修明内政,一边等待鲁国发生动乱的时机。等到鲁国君民离心,君臣结怨,然后再行征伐,就会获得仁义的盛名和丰厚的利益。有了仁义的盛名,敌国就孤立无援了,获取了丰厚的利益,民众就高兴了。”
景公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鲁国的举动。
寒心①孤立,悬命②将军③,野战则国弊民罢④,城守则食人灼骸⑤。计失,其国削主困⑥,为天下笑,持国计者可以无详乎?
《鹖冠子·世兵》
注:①寒心:畏惧胆寒。②悬命:毫无把握地拼命冒险,悬:无所依凭。③将军:统领军队。④罢:通“疲”。⑤灼骸:用死人骨头当柴烧。⑥国削主困:国家实力被削弱,君主陷入困顿。
译:在畏惧胆寒、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亡命冒险统兵出战,野战就使国家凋蔽、民不聊生,守城就会以人为食,以骨为柴。一旦计谋失败,国家就受到削弱,君主陷入困境,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主持国家大政方针的人难道可以不详察这个道理吗?
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好战者危。
《文子·符言》
译:拥有的天下即使广大,喜好用兵的必定灭亡;国家即使安定,喜好攻伐的必定危险。
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①用也。……计者,所以定事②也,不可不察也。
《韩非子·存韩》
注:①审:慎重。②所以:用来……的。
译:所以说:“战争,是凶险的东西。”不可不慎重地使用。……计策,是用来决定战争成败的,不可不仔细考虑。
无地固①,城郭②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
主多怒而好用兵,简③本教④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征》
注:①固:险固。②郭:外城。③简:轻视,怠慢。④本教:基本教育。
译:没有险固的地势,城防建设很糟糕,国家没有积畜,财物匮乏,没有作战防守的准备,却轻率攻伐别国,国家就可能灭亡。
国君性情暴躁爱发怒而又喜欢用兵,忽视对民众的基本教育而轻视战争攻伐,国家就可能灭亡。
兵起非可以忿①也,见胜则兴②,不见胜则止。
《尉缭子·兵谈》
注:①忿:恼怒。②兴:兴兵。
译:发动战争不能意气用事。预计有胜利的把握,就出兵作战,预计不能取胜就停止行动。
兵不必胜,不苟①接刃②,攻不必取,不为苟发。故胜定而后战,钤悬③而后动。
《准南子·兵略训》
注:①苟:勉强。②接刃:兵刃相交,意指交战。③钤悬:权衡。
译:战争不能肯定获胜,不勉强与敌交战,进攻不能肯定获得战果,不勉强发动进攻。因此,有把握获胜才发动战争,权衡利弊后再采取行动。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复军杀将,势不逾息①,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②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③,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④。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⑤。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⑥?”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三国)诸葛亮《心书·戒备》
注:①势不逾息:形势恶化更加不能停止。②旰食:晚食,指事忙不能按时吃饭,后泛指勤于政事。③燕巢于幕:燕子筑巢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巢:筑巢。鱼游于鼎:鱼在锅里游,比喻身处绝境,面临灭亡。④不备不虞:《左传·隐公五年》:“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意思是不准备不能预料的事,就不可以率军作战。虞:预料。⑤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左传·文公六年》: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意思是预备好意外的事情,这是古人提供的最好教导。备豫:即预备。⑥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蜂虿:指大黄蜂和蝎子一类的毒虫。
译:国家最紧要的事务,没有比警戒准备更为优先的了。如果在这方面有一毫一厘的失误,那就会造成差错千里的恶果,使军队覆灭,将领被杀,形势恶化更加不可制止,这可以不使人害怕吗?所以有灾祸困难,君臣就应勤于政事而谋划这些事情,选择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如果居安而不思危,敌人打来了而不知道畏惧,这就是所说的燕子筑巢在帷幕上,鱼游在汤锅中,灭亡不会等到晚上了!《左传》上说:“不准备预先不能预料的事,就不可以率军作战”。又说:“对于意料不到的事情有所准备,这是古代治理国家的好政策”。又说:“黄蜂蝎子尚且有毒汁用于自卫,何况是国家呢?”没有戒备,虽然军队众多也是不可依靠的。所以说,事先做好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所以军队的行动,不能没有戒备呵!
用兵之要①,先谋为本。是以欲谋行师,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②;欲谋疏阵③,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④;欲谋强兵,先谋正用赏罚;欲谋远取,先谋不失其迩⑤。苟有反是而用兵者,未有不为损利而趋害者也。是故圣王之兵,先务其本,本壮则末⑥亦从而茂矣。苟能知利害之本,谋以御敌,虽有百万之众,可不劳而克矣。
(宋)许洞《虎钤经·先谋》
注:①要:关键。②通粮:粮草供应线通畅。③疏阵:阵形疏朗宽广。意指充分展开部队。④储蓄:积贮物质。⑤迩:近。⑥末:梢,尖端,与“本”相对。
译:用兵的关键,预先谋划是根本。所以想要谋划出动军队,先要谋划安定百姓;想要谋划攻击敌人,先要谋划粮草供应线通畅;想要谋划充分展开兵力,先要谋划占领有利地形;想要谋划战胜敌人,先要谋划使自己的队伍和睦团结;想要谋划固守阵地,先要谋划积贮物质;想要谋划军队有强大战斗力,先要谋划公正地实行奖赏和惩罚;想要谋划占领远地,
先要谋划不失近地。假如有反其道而用兵的,没有不损害自身利益而遭遇灾难的。
兵无谋不战,谋当底于善①。事各具善机也,时各载善局②出。随事因时,谋及善而止。古画③三徽④,止为善。有用其中而善者,有用其下而善者,有两从⑤之而善者,并有处败而得善者。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善为事极,谋附于善为谋极。深事深谋,无难而易,浅事浅谋,无过而失也。
(清)揭暄《兵法百言·谋》
注:①底于善:以善为底,即力争完善。②善局:有利局势。③画:同“划”,筹划。④三徽:指上、中、下三种计策。徽:标记。⑤两从:指同时运用中、下计策。
译:军队没有谋略就不能作战,谋略要力争完善。事事都可能有良机,时时都可能出现有利的局势。要根据不同的事情和时间,筹划到完善的地步。古人的筹划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完善的。但也有运用中策而取胜的,也有运用下策而取胜的,还有同时运用中、下之策而取胜的,也有处于败势而得胜的。智谋并不完全依靠一个人,在谋划时必须参考各位谋士的意见。考虑完善才能把事情做好,谋略与完善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谋略。对于复杂的事情要有深谋远虑,这样就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对简单的情况也要有一定的筹划,这样就不会发生过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