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察才”——人才的考察
作为谋略家,不仅要善于“举贤”,还要善于“察才”,即对人才进行考察。
古人在长期的谋略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察才”的经验和方法。如《六韬》中就提出以“富、贵、付、使、危、事”和“问、穷、与间、显问、使财、试色、告难、醉酒”等“六守八徵”的“观”人“知”人之法。《吕氏春秋》也提出以“通、贵、富、听、止、习、穷、贱”和“喜、乐、怒、惧、哀、苦”等“八观六验”法来之考察,检验人才。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在“察才”工作中,古人还非常注意把大众的评判,作为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坐标。孟子说:“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白居易也说,选拔人才,应“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万人伏之,必万人之将也。”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
凡度权量能,①所以征远来近。②立势而制事,③必先察同异,④别是非之语,⑤见内外之辞,⑥知有无之数,⑦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⑧
《鬼谷子·飞箝》
注:①度权量能:度,度量,权衡;权,权略;量,衡量;能,能力。意思是度量权略,权衡能力。②征远来近:征,征召;远,远方。此指远方有才能的人。来近,使近来。意思是凡度其权略,量其才能,远近声誉很高的人,都要征来,贤者所在,无论远近,皆召之使来。③立势:此言立赏罚之制。势,权势,引申为“制度”。制事:管理、掌管事务。制:管制,掌握。④察:审察,考察。同异:相同与不同谓之同异。⑤是非之语:此指言语之是非。⑥见:审视。内外之辞:此指浮虚之言和真实之辞。⑦数:道术、方术。⑧权量:权衡度量。权衡知其轻重,度量知其长短。此处指权衡人才知识的多寡,见识的宽窄等。
译:用人凡能做到度其权略,量其才能,就会将远近有声誉的人征为己用。那些有声誉之人既然来了,就要相应地订立考察制度,以便于对人才进行管理和任用,对他们首先要考察判别相同和不相同的事物的能力,以及辨别言语的是非等等。同时,还要审察言辞中的浮虚与真假,了解是否具有某种必需的道术。然后由他们辨别有关安危的计谋,确认有关亲密疏远的事情。做到这样,通过权衡度量,就能了解其人知识的多寡,见识的宽窄。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③”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④。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论语·颜渊》
注:①达:通达,指见识高超,不同流俗。②邦:诸侯所统治的国家。闻:有名望,有声望。③家:卿大夫所统治的封地。④下人:甘居人下,指对人谦恭有礼。
译: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呢?”孔子说:“是什么意思呢,你所说的通达?”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你说的是有名声,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应当是品质正直而爱好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和观察别人的表情,时常想到对人谦让。这种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一定通达。”
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③
《论语·子路》
注:①宰:家臣,总管。②先:导,引导,教导。有司:负责某项具体事务的官吏。③舍:舍弃。
译: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教导手下的办事人员,赦免犯了小错误的人,选用贤良的人。”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贤良而选用呢?”孔子说:“选用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人家还会把他埋没吗?”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①,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②。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③,疏踰戚,可不慎舆?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故国:历史悠久的国家。②世臣:有累世功勋的老臣。③踰:通“逾”,越过,超过的意思。
译:孟子谒见齐宣王,对他说:“我们平日所说的‘故国’,并不是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的意思,而是有累世功勋的老臣的意思。您现在没有亲信的臣子啦。过去所进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去职了。”
王问:“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答道:“国君选拔贤才,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者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文王曰:“谨择‘六守①’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②之而观其无转③,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④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六韬·六守》
注:①六守:指人的六种素质,即仁、义、忠、信、勇、谋。②付:指委以重任。③转:指后悔接受重任。④事:指复杂多变的事情。
译:周文王问:“怎样做到慎重挑选具有仁、义、忠、信、勇、谋六种素质的人才呢?”
姜太公说:“给他以财富,看他有无逾越礼法的行为,给他以显要官爵,看他是否骄横,委以重任,看他是否后悔接受任务,派他去处理事情,看他是否虚伪欺骗,把他送到危险的地方,看他是否临危不惧,派他去处理变化万端的事情,看他是否有无穷的智谋。富而不越礼法就是仁,显贵而不骄横就是义,接受重任而不后悔就是忠,处理事务有所作为而不隐瞒过失就是信,面对危险而不恐惧就是勇,处理多变的事情而智慧不穷就是谋。”
(实际工作是考察人才的最好途径。有些人表面上忠诚,实质上虚伪,表面上勇敢,实质上怯懦,表面上聪明,实质上愚蠢,表面上谦虚,实质上骄横……所有这些伪装,都会在实际工作面前一一剥去)。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简练英权①,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恭敬者,有精精②而无情③者,有湛湛④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⑤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⑥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⑦而反易人者,有嗃嗃⑧而反静悫⑨者,有势虚形劣而出外无使不至,无使不遂者。天下所贼,圣人所贵,凡人不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六韬·选将》
注:①英权:英明权谋之士。②精精:精于精明之道的样子。③情:指实情。④湛湛:本为是湛然澄清貌。指胸怀坦白的样子。⑤悾悾:诚恳的样子。⑥诡激:指言辞怪异激烈。⑦肃肃:严肃端庄的样子。⑧嗃嗃:音客客,严厉的样子。⑨悫:音却,诚实,谨慎。
译:周武王问姜太公说:“君王发动战争,要选拔英明权谋之士,了解士的才能的高低,有什么办法呢?”
姜太公说:“士的外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有十五种:有的人表面上贤惠但实际上歹毒,有的人表面上温和善良但实际上作盗作恶,有的人表面上恭敬待人但心中轻视他人,有的人表面上对公务廉正谨慎但实际上漫不经心,有的人看起来非常精明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有的人表面上襟怀坦白但实际上毫无诚信可言,有的人喜好谋划但缺少决断,有的人好像很果敢但实际上无所作为,有的人外貌诚恳但实际上不讲信用,有的人表面上迷迷糊糊但实际上忠实可靠,有的人口头上言辞怪异激烈但工作反而有成就,有的人表面上勇敢但实际怯懦,有的人看上去十分严肃但实际上平易近人,有的人貌似严厉但实际上沉静谨慎,有的人其貌不扬但可以派他到任何地方去执行使命,出使外国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天下众人所轻视的人,圣人独自器重,普通人不能察明实情,没有高明的察人之才是看不清人才的。这些就是士的外貌与实情不符的种种表现。”
周武王说:“如何才能了解士呢?”
姜太公说:“了解士有八种方法:一是向他提出问题。看他如何回答。二是与他连续不断地争辩,看他的应变才能。三是告诉他私下探听到的消息,看他是否忠诚,四是直截了当地提问,看他有无隐瞒,以此观察他的德行。五是用财物试探,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美女试探,看他的贞操如何。七是告诉他有艰难的使命,看他的勇气如何。八是用酒灌醉他,看他的真实神态。八种方法都具备了,士的贤与不贤就区别出来了。”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①,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②,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③,哀之以验其人④,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吕氏春秋·论人》
注:①通:显达,处境顺利,与下文“穷”相对。②喜:使……高兴。下文“乐”、“怒”、“惧”、“哀”、“苦”都是使动用法。③特:出众,卓异。这里指卓异的品行。④人:通“仁”。
译: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是否有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卓异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之法,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
夫知人之性①莫难察焉②。美恶既殊③,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④,有外恭而内欺者⑤,有外勇而怯者⑥,有外尽力而不忠者⑦。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⑧,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⑨,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⑩,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知人性》
注:①知人性:了解人的本性。②莫难察:没有难考察的地方。③殊:区别、不同。④温良而为诈者:外貌温良而实际奸诈的人。⑤外恭而内欺者:情态恭谦而心怀欺骗的人。⑥外勇而内怯者:看起来勇敢而实际上怯懦的人。⑦尽力而不忠者:似乎尽力而实际上怀有二心的人。⑧间:离间。志、志向、立场。⑨穷:穷追到底。变:应变、答辩能力。⑩咨:询问,识:学识。勇:这里指胆量、勇气。性:修养。廉:廉洁。期:交代,嘱托。信:信誉,信用。
译:了解人的本性,没有难考察的地方。美和丑有区别,内心和外表有不同。有外貌温良而实际奸诈的人,有情态恭谦而心怀欺骗的人,有看起来勇敢而实际怯懦的人,有似乎尽力而实际上怀有二心的人。了解人的本性的方法有七种:第一种方法:用是非问题来观察他的立场;第二种方法:语言上穷追到底来考察他的应变能力;第三种方法:向他询问计策来考察他的学识;第四种方法:告诉他发生了天灾人祸来考察他的勇气、胆量;第五种方法:让他喝醉酒来考察他的修养;第六种方法:让他面对有利可图的事情来考察他的廉洁;第七种方法,嘱托他办事来考察他的信用。
选将之术,在乎因人之耳而听之,因人之目而视之,因人之好恶而取舍之。故明主之选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也;百人悦之,必百人之将也;千人悦之,必千人之将也;万人伏之①,必万人之将也。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
注:①伏:顺从。
译:选择将领的方法,在于凭借众人的耳朵来听取意见,凭借众人的眼睛去考察一个人,根据众人的喜爱憎恶来取舍。所以英明的君王选择将帅,多向别人访问、求教。如果有十个人喜爱他、那他一定可做这十个人的将领;如果能取悦一百人,他一定能做这百人的将领;如果有一千人喜欢他,那他一定可做千人的将领;如果有万人顺从他,那他一定是统帅万人的将领。
公曰:“鲍叔牙可乎①?”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②;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③,则隰朋其可乎④?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⑤,丑不若黄帝⑥,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⑦。处大官者,不欲小察⑧,不欲小智⑨,故曰:“大匠不斫⑩,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吕氏春秋·贵公》
注:①鲍叔牙:齐大夫,管仲的好友,以知人著称。②比:并列,齐等。③勿已:等于说“不得已”。④隰朋:隰音xí;齐大夫。⑤上志: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下求:即下问。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以上问于下,都称“下问”。⑥丑:羞耻,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羞耻。⑦官:官职。⑧欲:应该。小察:在小处苛求。⑨小智:在小处聪明。⑩大匠:手艺高超的木匠。斫:音浊,砍削。大庖:庖音刨;手艺高超的厨师。豆:古代食器,这里是置豆的意思。寇:劫掠。
译:(管仲有病,桓公问他,他死了以后国家大事托付给谁。管仲问桓公想用谁为相。)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深知鲍叔牙。鲍叔牙的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不得已的话,隰朋大概还行吧?隰朋的为人,既能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又能不耻下问。自愧其德不如黄帝,又怜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不该管的,就不去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对于别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
相,是一种很高的职位。居高位的人,不应该在小的地方花费精力,不应该玩弄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器,大勇之人不去亲自格斗厮杀,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
贤主必自知士①,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②,而不辞其患。
《吕氏春秋·不侵》
注:①自知:无须他人教谕而知。②交争:相谏。争:诤谏。
译:贤明君主一定亲自了解士,所以士能竭尽心力,直言相谏,而不避其祸。
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官,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玄龄①时在京城留守,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②尚书如何?”对曰:“玄龄但云李伟好髭须,更无他语。”太宗遽改授纬洛州刺史。
《旧唐书·房玄龄传》
注:①玄龄:房玄龄,唐太宗宰相。②李纬:与房玄龄同时的唐代朝臣。
译:(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来到行宫翠微宫,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这时房玄龄在京城长安留守,正好有人从京城长安来到当时唐太宗所在的翠微宫。唐太宗向来人问道:“房玄龄听说李纬升任了尚书有何反映?”来人回答说:“玄房龄只说李纬长了一脸好胡须,别的什么话也没有说。”唐太宗听了以后,当即改变任命,只让李纬当了洛州刺使。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①。”汗明蹴②焉曰:“明愿有问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战国策·汗明见春申君》
注:①大息:意为好好休息,客套语。②蹴:不安的样子。
译:汗明晋见春申君,等候了三个月才得见到。交谈之后,春申君非常赏识他。汗明想再谈谈,春申君说:“在下已经了解先生了,先生可以好好休息了。”汗明于是惴惴不安地问道:“汗明希望能向君有所讨教而又担心自己见识太短。不知道您的圣明不逊于尧否?”春申君回答说:“先生太夸奖了,我怎能和尧相提并论呢?”汗明说:“这样你认为我与舜比怎么样?”春申君说:“先生就是舜。”汗明说:“不对,请您让我把话说完。您的圣明不如尧,我的才能不及舜。即使是贤能的舜听命于圣明的尧,也要三年的时间后才相知。现在您了解我只用这么短的时间,岂不是您圣明过尧而我贤能超舜!”春申君听完后赞道:“好。”召来门吏把汗明先生的名字入册,使之成为门客,五天一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