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甘肃地震之报告(节选)
王烈
……
海原为甘肃全省受灾最烈之区,全县人民前为十二三万,被灾而后,竟去其三分之二。城内房屋悉行倾倒,伤心惨目,莫此为甚。故弟等从详调查,计共历时七日,行程六七百里,所得结果如下:
(一)此番震灾与地质有密切关系。
海原地质之层序,最古者为片麻岩系;其上为石英岩系(紫色间呈波纹,似与元古界之南系相当)及砾岩系(造成岩壁,势颇雄壮,厚度在一百公尺以上);更上为红绿色页岩系(甚厚,间夹砂岩及砾岩,及多含石膏层)灰色砂岩系;最上者为冲积层,造成阶梯凡三级,其时代自为最新。片麻岩、石英岩两系质甚坚硬,为造成山岳之骨骼,故虽受震甚烈,而破烈之处不多。如马挽山及西南各山是也(但片麻岩风化甚深,而成为风化堆积土质者,裂痕甚多,自当以例外论),砾岩系、砂岩系质亦较坚,唯构成垂直岩壁者,间或有石块下落,然亦不甚多见。红绿色页岩系其质缺少黏性(本地人用以去油),故受震尚易。李峻堡之东,两山土崩十余里,合为一山,将旧有之沟堵塞。其上流造为深数十丈之积水潭,虽山势嵯峨,土块易于震落,实亦土质缺乏黏性有以致之也。
冲积层尚未完全固结,受震最易,此项情形到处可以见之。
(二)此番震灾与地形有密切关系。
凡砂土堆积其斜度当有定限,逾其定限,即当下垂。外人所谓Augde of repose者是也。如山脊上片麻岩风化后构成之土质,其斜度每多甚峻,一经地震,而土崩数十里(如南乡马健堡、拔余堡等处),亦事理之常也。且土质之上裂痕每平行溪谷,而山水发源之地,又多呈同半圆形(地心吸力之关系)。土崩现象与地形关系之密切,于此更可概见。冲积层中之土质略具黏性,故能造成河梯。两峰每多直立,适为土窑丛集之地点,一震即倒,伤人数之众多,非无因也。
统日下所得之各种观察而论,此番大震之中心点,当在海原之南(未震以前,海原城内闻震声二次,房屋即倾倒,会宁西北乡所听震声至三次之多,而房屋始倒圯,可知海原南乡当为震声与震动同时并发之地,其为震中无疑)。然迄今余震未已。烈在海原调查七次,余震至有十余次之多,或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发时多有雷声,震动相隔时间多在二三十小时之间,大都隔时短而震动较小,隔时久而震动较大,其经过颇类音节。惜大震历数月以后,无人记载其次数及烈度,故不能预算将来之情形耳。而地震中心,且有由东南而渐西北之势。中卫某堡震后建筑新屋,有数建而数倒者,而海原并无此项现象。赈济之法有主张以工代赈者,其目的在疏通河道(河道因震灾而堵塞)。华洋义赈会之外国人持之最力。或者谓本地人谋建住室之不遑,安有余暇以从事于他项工程?故服河工者多系外地招来之人,而本地人反不能受实惠。不知河道堵塞将来必有水灾,疏通河道,目下本地人虽不能受实惠然将来可免水灾,亦间接受惠之道也。
有主张按照死伤人数而放款者,本地士绅持之最力。闻前番急赈每人所得或数百文、或数十文,数日即已用尽。而住所之不建,公共卫生之不讲究,仍如故也。将来之生活无穷,而公家之款项有限,以有限之款项,供无穷之生活,惠而不知为政,莫此为甚矣。且不实不尽之处,所在多有,继其成者,亦无从而稽查之!
有主张建筑衙署、监狱、城垣及公共处所者,此间行政官吏持之最力,其见解未可厚非。此上三项之外,尚有防疫一端无人提倡。甘人迷信,每以死亡牲口抛弃沟中,不若是以为将来家中必不祥。沟水为人民之饮料,以毒传毒,将来天气炎热发生瘟疫,自在意中。与其防患于已然,不若消患于未形,惠而不知为政之放款,弟意以为不若用之于此途。此外甘肃之文化程度,与沿海各省比较,相差实甚。穴土而居,男多吸烟,女多缠足,识字廖若辰星,不解卫生为何事;见官如虎,任其鱼肉而毫无怨望。其智识之幼稚,洽如沿海该省五六十年前景况。愚而可怜,莫此为甚。居今日而欲救济之,当筑铁路以输入其文化,发展其实业,若及今不图,则优胜劣败,自有定例,吾深为甘人危矣。
注:王烈系六人调查小组成员之一。
此篇调查报告发表在1921年6月23日《晨报》(上海)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