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斥千金,济世安民
做好事也是营势生势的有效措施之一。胡雪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通过做好事,行善举,博得善名,也是为了商业发展营造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也是造势取势的一种策略。
胡雪岩做为一个晚清时代的商人却能够胸怀天下,仁义济世,经常行善做好事,而且不遗余力,并且他做的事,都是利于平民百姓的很实在的好事。比如胡雪岩在胡庆余堂药店定下的免费施茶送药的规矩,比如他出资在钱塘江边杭州内建码头、设义渡。
湖州的大兴丝行开张不久,胡雪岩到了湖州。一到湖州,胡雪岩就吩咐丝行“档手”黄仪做一件能够给湖州的老百姓以实惠的好事:时令在七月中旬,气温居高不下,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节,人们很容易中暑。丝行要在店前施茶、施药。当天就在大兴丝行门前摆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只可装一担水的茶缸。两只大茶缸都装满了茶水,水中还特意加上了菊花、麦冬等清火败毒的药料。茶缸旁边放上许多只安了手柄的竹筒当茶杯,来往的行人免费饮用。另外,丝行门前还贴了一张广告,意思是免费向路人赠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药丸。如此一来,丝行门前一下子热闹起来,喝茶索药的人络绎不绝,一上午就送出去200瓶“诸葛行军散”,200多包“辟瘟丹”。丝行“档手”黄仪心中忧虑重重,一怕如此下来花费太多,难以为继,二怕前来讨药的人太多,影响丝行生意。
但胡雪岩却要丝行把施茶施药的善事坚持下来。他认为,施茶施药是件实惠的好事,既已开头,就要做下去。再说一来丝已收得差不多了,并不会影响丝行生意,二来前来讨药的虽多,但实际花钱有限。因为丹药毕竟不是银子越多越好。已经讨过药的人不是一定需要,也一定会不好意思来一讨再讨。施药的第一天人多是一定的,随着节气的变化,天气渐凉,过两天必然会逐渐减少。事实上,施茶送药,后来成了胡雪岩丝行每年的收丝时节必备节目,并且还扩大到药店,实际上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保留了下来。
胡雪岩还在杭州城里出巨资修建义渡码头。这在当时渡江风浪大、钱塘江两岸往来不便的情况下,则更是一件施惠于四方百姓的善举。当时,由于社会条件所局限,杭州钱塘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当时钱塘江边码头较少,航运不发达,与杭州隔江相对的绍兴、金华等通称“上八府”一带的人要到杭州城里,只有一条路可走,必须从西兴乘渡船,到杭州望江门上岸进城。不管是“上八府”的人到西兴渡口,还是下船上岸之后从望江门进城,陆路都要绕道而行,并且从西兴到望江门码头,水路船程长,风浪大,很容易出事。胡雪岩生长在杭州,他非常熟悉码头少给两岸人来往带来的诸多不便。胡雪岩早就有设义渡的想法,但在他开办自己的事业以前,根本没有力量来完成这桩心愿。义渡码头的修建不仅解决了两岸百姓来往的交通难题,同时带动了两岸的贸易往来,维持和带动了市面繁荣。
胡雪岩自觉地做好事,行善举既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又维持了市面的平静,也是他营势造势的一种方式,因为做好事使得他有了“胡大善人”的美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名气大了,生意自然好做。他的这种济世安民的行为至今还应该是从商者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