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
胡雪岩说:“会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取势用势外,还要特别善于发现促成商业发展的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利用机会,要学会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这是因为商场中纷云变幻,机会稍纵即逝,所谓时不待人。所以,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机会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促成其事业蓬勃发展的机会。
如果说取势的关键靠个人能力和本事的话,那么乘势的关键则要靠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机会,靠非凡的手腕牢牢抓住机会,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商业实力,把一个个被发现的或遇到的商业机会,经营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财源。因此,胡雪岩才说:“做生意要有机会,更要靠过硬的本事。”
胡雪岩的生丝生意刚刚起步的时候,正是西方纺织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丝绸纺织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原材料,洋人就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而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利润都相当的丰富。胡雪岩做生丝生意是因为在偶然中,他发现生丝生意中的利润很大,这是个商业发展的大好机会。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上任伊始便遇到解运漕米的麻烦,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胡雪岩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胡雪岩雇请阿珠家的船往返杭州上海,在闲谈中,胡雪岩了解到阿珠懂蚕丝生意,因此胡雪岩借机向阿珠请教。在解决漕米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江湖中势力影响都很大的漕帮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在上海滩小有名气的翻译古应春。
对胡雪岩来说,最大的机会就是胡雪岩在官场中的靠山——王有龄恰好调任湖州知府,湖州又是蚕丝的主要产地。借助官场、洋场、江湖上的势,再加上一个绝好的商业发展机遇。于是,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这一个个“巧合”实在是胡雪岩的“运气”,更重要的是胡雪岩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并准确地把握住了机会。
如果在这一个个“运气”面前,胡雪岩反映迟钝,目光短浅,没有识势乘势的本事,其结局将大不相同。比如胡雪岩根本就无法看出蚕丝生意大有可为有利润可赚或者看到了却无法准确地把握和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再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能够干一番大事业的胆识和气魄,或者虽然生意可以做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那么依然会一事无成。
又比如,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信和钱庄的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而且张胖子工作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刚刚起步的胡雪岩要雄厚得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经营蚕丝,做注定能发大财的蚕丝生意。另一方面,胡雪岩是第一次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商业经验,还是经济实力,都不如作为上海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刚刚涉及蚕丝生意,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这不能不说胡雪岩的眼光要比常人敏锐的多,并且非常善于抓住商业的发展机会。
张胖子、庞二都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胡雪岩却想到了,并且毫不犹豫地做了。胡雪岩不懂蚕丝生意,但他会借助“势”,他利用阿珠家就在湖州并且熟悉蚕丝生意的便利,马上投入资金委托阿珠的父亲在湖州开设丝行;当时,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府,胡雪岩利用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官库的便利,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立即着手大规模地收购生丝;然后通过熟悉洋务的古应春联系洋商,结交庞二,大张旗鼓地做起了蚕丝销“洋庄”的生意。如此一来,胡雪岩十分准确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生意机会,利用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势”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商业,做成了一笔销“洋庄”的大生意。
实际上,机会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关键是你能否抓住机会,并以此发展自己的事业。否则,这机会就不能成其为机会。胡雪岩能牢牢把握住一个又一个出现在他面前的机会,这就是他的超人之处。在一些时候,不仅需要牢牢抓住生意场上的机会,还要敢于承担必要的风险。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开业后,通过接受太平天国残兵败将的存款进行融资发展钱庄的举措,就担了极大的风险。但是这笔“买卖”风险大获利也大,因为这样的存款阜康钱庄可以不必计付利息,等于是人家无息贷款,给你去赚钱。因此胡雪岩不放过任何发财机会,仍然决定要大胆去做,正像他说的:“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当然,胡雪岩的敢想敢干,并非不怕担当风险,而是因为有能够为他挡风遮雨抵御风险的官场势力,即使真的有什么不可预测的事情,官场中有人相助。也就是说,胡雪岩的乘势,是建立在前面取势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切切注意,否则盲目模仿,则会要承担风险,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还有可能被摔得鼻青脸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