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同处,有利同享
胡雪岩在生意场上始终禀承“有钱大家赚”的信念。他从不与同行交恶,能与同行和平共处,共享利益。关键时刻他能够忍让,宁可牺牲自己利益,也不让同行记恨自己,他在同行中树立了宽容仁厚的形象,同时也赢得市场中许多客户的信赖。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形势下,江南各地纷纷招兵扩军、开办团练以守土自保。尤其是江浙一带,直接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特别是自上海失守后,从政府到百姓,人心惶惶。胡雪岩认为,加强防守的办法是大办团练、扩充军队,有了兵就要有兵器,因而各地急需大批洋枪洋炮。在兵荒马乱之中,做军火生意是一个利润十分丰厚的行业。胡雪岩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决定充分利用自己在官场的靠山和势力,大做军火生意。
胡雪岩从生意伙伴古应春那里了解到,英国人有一批枪支近期运抵上海,正在与太平军商量价格,准备卖给太平军。胡雪岩马上就决定把这笔能赚大钱的生意想方设法抢到自己手中。他对古应春问道:“英国人肯不肯把枪炮、火药卖给我们?”
“有啥不肯?他们是做生意,目的就是赚钱,只要价钱谈得拢,无论谁都卖。”古应春问道:“你要些什么样的军火,我好去谈。”
这一下把胡雪岩难住了,“这上面我一窍不通。”他十分爽快地对古应春说:“只要洋枪好用质量好就行。”
“不光是质量好坏,还有数目多少。总要有个数量,才好去谈。譬如洋枪,准备要多少支?”
“总要一千支。”因为有湖州知府是自己的知心朋友王有龄,胡雪岩的口气完全可以代表官府。
“一千支!”古应春笑道:“你当一千支是小数目?我看办团练,有五百支洋枪就足够了。还有,要不要聘请军事教官?洋枪不是人人会放的,不会用,洋枪就容易坏,坏了怎么修,都要事先盘算过。”
说实话,胡雪岩对买卖洋枪的具体运作情况不了解。但他会用人,胡雪岩见古应春很内行,便决定把具体事交给他去办理。于是他对古应春拱拱手说,“你比我内行多了。索性你来弄个‘说帖’,岂不爽快。”一句话,就把做生意的重担子压到了古应春的肩上。
古应春的确很熟悉买卖军火的行情,提笔构思,转眼就把“说帖”写好,而且笔下生花,行文流畅、漂亮。胡雪岩尽管自己写不出文章来,但他却很会欣赏,而且目光锐利。他很快就发现“说帖”好是好,但写得太正统了,把洋枪、洋炮的好处,源源本本说得十分周全,虽然看起来文笔很不错,但篇幅过长,读起来很吃力。他心想,王有龄饱学多才,性格平缓,肯定会看完这个说帖,但递到性子急躁的黄宗汉手里,他有没有看完的耐心,就很难说了。
于是,为了让“说帖”简约明了,并且能说明这批军火的重要性,能够打动官府的决策人,胡雪岩建议古应春采取“变通”的方法,就突出强调英国人运到上海的洋枪数量有限,如果卖给了官军,就没有货色再卖给太平军,所以政府这方面多买一支,那方面就少得一支,出入之间,要以双倍计算。换句话说,官军花一支枪的钱,等于买了两支枪,其作用对于政府平定太平军意义重大。
对于胡雪岩的“变通”,古应春笑道:“你这个算法很精明,无奈不符合实际。英国人的军械,来了一批又一批,源源不绝,不会有什么卖给这个,就没有东西再卖给那个的道理。”
“是的,应春兄,这种情形我清楚,你更了解,不过做官的不明白。京里的皇上和军机大臣,更不会明白。我们只要说得能打动他们,让他们买军火就可以。”听胡雪岩这样说,古应春看看尤五笑了。尤五却佩服地对古应春说:“应春兄,这些花样,我的这位小爷叔最在行。你听他的,肯定效果很好。”尤五说的“花样”,实际上就是胡雪岩的“变通”技巧。
然而,在决定购买洋枪之后,古应春接下来“除了洋枪,还有大炮,要不要劝浙江买?”的问话,却让向来做事决断的胡雪岩有点犹豫和踌躇,并且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买大炮的打算。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胡雪岩连到手的钱都不想赚呢?
胡雪岩解释说:“慢一点,浙江有个姓龚的,会造炮……”
原来,这个姓龚的名叫龚振麟,是福建人,曾经担任嘉兴县的县丞。道光末年他就在浙江主持“炮局”,浙江炮局主要就是生产火炮。从明朝中叶以来,生产制造“红衣大将军炮”,都用生铁翻砂。当时,龚振麟不仅发明了铸炮铁模,写成了一本枟图说枠,而且还专门著有一本枟枢机炮架新式图说枠,对铸炮技术十分有研究,并多有创新。他的儿子名叫龚之棠,继承了父亲的技术和经验,并且多有创新。父子二人,都很得浙江巡抚黄宗汉的欣赏和重用。
胡雪岩尽管十分清楚由龚振麟、龚之棠父子主持的炮局制造的土炮,其火力强度绝对赶不上西洋生产的“落地开花炮”,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大炮。胡雪岩认为,自己一旦买进西洋炮,由于西洋炮威力大、质量好,必然要替换浙江炮局制造的土炮,因而也势必侵害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对自己的妒忌。炮局龚氏父子本来就得浙江巡抚黄宗汉的欣赏,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肯定会利用自己多年在官场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大肆挑剔买洋枪洋炮的弊端,攻击自己的军火生意,反对浙江购买洋炮洋枪。如此一来,必然会对胡雪岩的军火生意产生极坏的影响,不仅洋炮买不成,恐怕就连洋枪也买不成了。
用胡雪岩的话就是:“当然,土造大炮比不上西洋的‘落地开花炮’,但这话无法对别人说,一说,炮局里的人就以为我们要敲他的饭碗,一定鸡蛋里挑骨头,多方挑剔,结果是连洋枪都不买。”
不断同行的饭碗,与同行和平共处,一齐发展。胡雪岩正是基于对人情世故的考虑,决定放弃买卖洋炮的生意,只买洋枪。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对炮局利益的影响,顺利铺就了成功的光明大道,而且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经营项目,另辟市场,不致于引起同行的反对。难怪混迹洋场多年的古应春,对胡雪岩的做法十分地赞同,说:“小爷叔,你真正人情熟透,官场里的毛病,全被你说尽了。”
胡雪岩认真地回答说:“官场、商场都一样!总而言之,‘同行相妒’,彼此能够不妒,什么事都可以成功!”
胡雪岩为了获得生意的成功而不断地寻求良好的外部环境。虽是同行,有着相同的生意,胡雪岩却能够做到与人和平共处。一般人认为,他取枪舍炮的做法,缩小了自己的市场,实际上他却是为了开辟另一洋枪市场而作出的必要让步,在洋枪这一新市场上,他不会遭到同行的妒忌和反对,也没有人与他竞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经营空间,赢得更大的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