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养猪二十载

养猪二十载

时间:2023-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弹指一挥间 养猪二十载文/朱碧帆创业者档案赵宝顺,男,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宝善桥,初中文化程度,毕业后赴上海做木工,后以养猪为生,养猪用地约两亩。民警同志告诉我,尽管赵宝顺没有获得过荣誉称号,不能美誉为养猪界的领军人物,但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监察人员证实了建设用房的养猪用途,风波也就自行停止了,之后赵宝顺进入了创业的稳步发展阶段。

弹指一挥间 养猪二十载

文/朱碧帆

img23

创业者档案

赵宝顺,男,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宝善桥,初中文化程度,毕业后赴上海做木工,后以养猪为生,养猪用地约两亩。赵宝顺是一个充满家庭责任感的人,也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他认为,养猪其实和做企业一样,最重要是管理。管理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管理得不好,天灾病害也在所难免。

所在地情况

宝善桥村位于马鞍镇中心,东与童家塔村相邻,南与袍江工业区一山之隔,西连寺桥村,北靠萧山区益农镇,镇政府所在地村,地理位置优越,离绍兴市区仅21公里。2003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宝善桥村由原园驾桥、南周坂、章村、马鞍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总户数938户,总人口2821人,总面积2.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32亩,山林562亩,水域面积120亩。宝善桥政府以创建小康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线,以惠民实事工程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前提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创业项目

养猪

创业感言

凭借祖传经验加自己的优质管理,一路走来还算顺利。

创业故事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春风开始从城市涌起,许多人甚至还未弄懂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农民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阵风从城里吹到了乡下,吹到了农村。也许只是微风,却多少荡起了涟漪。那么,农民群体中那些领军人物,究竟是怎样艰难地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实现的呢?

邻里称道朴素热情

img24

我在当地派出所民警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宝善桥赵宝顺家中。民警同志告诉我,尽管赵宝顺没有获得过荣誉称号,不能美誉为养猪界的领军人物,但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当地的小学参观创业园、社会实践调查都是去他家,而且赵宝顺对待客人都热情诚挚。

赵宝顺的家,无论从占地还是装修都不逊于城市里的别墅,亮堂的客厅,宽敞的庭院,还有自家车库和屋顶花园,生活得有滋有味。

赵宝顺带着派出所民警同志和我参观了他的养猪场。据他介绍,大部分猪已经在年前售出,剩下的都是些个头发展空间尚大的猪。赵宝顺的猪场坐落在农田中央,砖块砌成的平房显得古朴平实,这种布局避免了臭气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风状况较好,猪的排泄物也可以作为肥料直接作用于旁边的农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谓一举两得。到了赵宝顺的农场,我们发现农场收拾得很干净,没有想象中的异味和脏乱。小猪仔被昏黄的灯光照着保温,偎依在一起,甚是可爱。大母猪刚生完仔,被铁杆架着以防翻身压到小猪,精心制作的遮风帐子,设计细微,处处彰显人性之光。

选择养猪 安家落户

接着我们来到了赵宝顺的家中,他愉快地和我们聊起了他的创业过程。虽然父亲母亲早年以养猪为生,但初中毕业后,思想独立的赵宝顺没有立刻成为传统的农家子弟——子承父业,而是到上海做了短工,加入了进城打工的行列。两年后,也许是家庭的重担,也许是流浪的无助,也许是大城市给外地人造成的压力和漠视,抑或是对农村勤劳致富观念的重新审视,每次和父亲通话,父亲问儿子过得好不好,他总是噙着泪拿着电话,不忍心说不好。这种缺失的归属感呼唤着赵宝顺心中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他要找个地方,安家落户,用心经营生活。他的心中有个坚定的声音说,回去吧,在老家娶妻生子,好好过日子,赡养父母。就这样,赵宝顺在老家结婚后养起了猪,妻子则在附近小学旁边做小本生意,两人的生活虽平淡却安逸,不用为了一张回程的火车票早起排队,也不必面对曾经大城市高昂的物价而眉头紧锁。这样的生活,他也乐在其中。毕竟,互相有个照应,有个互补,总是好的。那一年是1990年。

因为没有地,赵宝顺养猪的规模局限于家中,数量也只是一两只。此时周边人家没有养猪的先例,论开始的时间,赵宝顺是第一家。一年后,赵宝顺承包了大概现在规模一半左右的农田,建起了围墙和养猪场。在当时,田地上造房子是不允许的,因此赵宝顺迎来了他创业史上第一次较大的纠纷。当时有村民举报说他在田里造房子,认为那是违法行为。虽然知道房子的养殖用途可以证明清白,但流言可畏,赵宝顺后来从容地接受了当时政府居委会委派人员的实地考察。监察人员证实了建设用房的养猪用途,风波也就自行停止了,之后赵宝顺进入了创业的稳步发展阶段。由于他原先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没遇到过重大的坎坷。渐渐地,赵宝顺猪场的规模从最初的一两只发展为100只左右,到现在的四五百只。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人纷纷仿效建起了养猪场,当地的农畜业发展也较为迅速。

据赵宝顺介绍,刚进的小猪一般从70斤开始,一年有两个生产周期。由于销售渠道主要为嵊州和诸暨,市场需求为越大越好的猪仔,因此在选择品种上,赵宝顺强调他会选择不断生长的品种,迎合市场需求,而不是江湖上俗称的“短脚趾”。因为这样的选种原则可以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下价格贵贱的调度,保证利润最大化:当价格上涨时选择及时卖出猪崽,价格下降的时候选择继续饲养,因为可以确信这些猪苗通过继续喂养能够继续长大,而不会造成价格低就忍痛亏本或继续喂养停止生长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严格把关 成本核算

有别于自产自销,赵宝顺引以为豪地说,由于有稳固而持久的物流体系,他家的猪是不愁卖的,只要他养大肯卖,就会有人来收。包括饲料,也是供应商把饲料送来,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有保证。良好的运营体系,让销售的烦恼一并解除,对于赵宝顺来说,也可以一心一意地养大肥猪了。赵宝顺说,以今年的形势来看,猪肉价格大致为7.2元一斤,刚开始的喂养基本是4元一天,随着猪个头的日涨,饲料的增添也是不同的,赵宝顺说他每天基本都要算一笔账,究竟该给猪喂多少饲料呢?怎样才能既省钱又让猪吃得饱、长得好?为了控制成本,赵宝顺还靠着在学校边做小本生意的妻子,与学校沟通,得到食堂剩饭菜的免费拥有权,分担了一部分饲料成本压力。赵宝顺虽然只是得到了更多的饲料,但理论层面上而言是扩大供货渠道和优化组合的精妙运用,其供应链管理十分有效。

养殖业的头等大事是牲畜的病害传染问题,一头猪的感染很可能殃及其他猪,甚至赔上半个家业。赵宝顺自然也不敢怠慢这个问题,对于猪的饮食也是格外的关注。如果这头猪胃口不开,就要做个标记,对比下一顿的胃口,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病猪躺在地上懒得起来吃东西,如果不及时发现,会误以为它是在睡觉。赵宝顺采取的办法是强迫猪起来吃东西,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头猪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力争不让任何一只出现病症的猪掉队,一旦出现病症马上采取措施隔离治疗。他说,有些养猪场规模变大以后雇佣外地人员看管,那些人多半是没有经验只管完成任务的外行,这就是猪场主必须严格把关的人员管理问题。猪场的长久发展于他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在猪场的经营上有些事还需亲自动手。目前有些养猪场雇佣有科技背景的大学生做监察员,他们只要做好每头猪的档案建立工作,但这很奏效。赵宝顺如是说。

作为养猪大户,笔者对赵宝顺的收入是很关心的,赵宝顺说,每年净利润至少12万元,今年虽然猪的价格很好,但饲料的价格也贵。以往好的年份可以达到二三十万元,最好的一年有40万元左右。说到这,赵宝顺还略有紧张。估计就是凭借着这些,让赵宝顺家住进了农村里的别墅,买起了小汽车。

不求高收 但求稳当

当笔者问到赵宝顺是否想过放弃养猪,到工厂做一名工人时,他摇了摇头。他说,其一,现在有地,妻子也在这边,那就待在老家配合妻子挺好;其二,养猪的利润是在养殖业中相对稳定的,不像养虾风险与收益并存,养猪可以保证基本的利润,虽然高收入不大可能,但生活能够有所保障。可以看出,赵宝顺对现在所做的事情充满了家庭责任感和“干一行爱一行”的激情,尽管很多人羡慕大城市的绚烂,希望参与大城市的竞争,但赵宝顺求稳当求和睦的心态却是现代浮躁社会所稀缺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像赵宝顺一样用平常心做平常事的人,他们是铺脚石,值得我们景仰。今天我们要不断优化养猪的技能,靠管理、靠智慧养猪。

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猪大户,其创业经验自然不能被笔者放过。出乎我意料,赵宝顺像管理学老师一样,一本正经地说:“养猪其实和做企业一样,最重要的是管理。管理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管理得不好,天灾病害也在所难免。”对于国家政策,赵宝顺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国家应当建立农业的长久扶助机制,而现有情况是,市场供不应求时,国家补贴鼓励生产;供过于求时,国家却放手不管。这个弊病需要整改,否则资源的浪费和农业的不稳定将长期存在。现在农业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依赖度很高,一丝一毫的变动都会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他的妻子补充说:“有一年,猪肉紧缺,国家鼓励农民养猪,各地猪场纷纷大肆养猪,结果第二年很多猪场出现了大量猪仔滞销的现象,严重的还出现了刚出生的小猪仔被放生的悲剧,不少猪场主都损失惨重。如果国家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也能采取宏观调控政策,诸如收购猪仔和价格补贴,这样的悲剧估计就不会发生了。”

对于是否进一步扩大规模,赵宝顺表示再扩大的难度较大。目前的猪圈建在田地中央,再扩建不被政策允许,且建房难度较大,故他对现有规模还算满足,暂无继续扩建的想法。当然,赵宝顺补充说,如果国家有政策分给农民更多的田地,他当然愿意继续扩大规模,让日子过得更好。从赵宝顺自信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农民创业家的坚定和真诚。

谈话前后进行了1个半小时,赵宝顺热情地留我们吃中饭,他将自己所知毫不保留地与我们分享,农民特有的朴素和真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