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古琴制作大师
文/杜宝森
创业者档案
马岳思,男,1962年出生,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鸭兰村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5岁初中毕业后,就拜本村的一位老木工为师,开始学习木工,之后师从古琴名家徐匡华学习制作古琴,精心钻研,成为新一代斫琴大师,并且获得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
所在地情况
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鸭兰村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水网密集,水乡特色明显,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绣花之乡。全村管辖3.6平方公里,27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955户农户,全村总人口3784人,于2003年9月由原平泾村、鸭兰村扩并而成。
创业项目
古琴斫制
创业感言
全心投入,坚持自己的兴趣,就能成功。
创业故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1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它是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古琴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这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高雅乐器会和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杭州郊区的农村,就有这样一位“古琴斫制大师”。出于对古琴的喜爱和对这位大师的好奇,我前往了杭州余杭区鸭兰村,辗转找到了这位“古琴斫制大师”,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并在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报告。
农民出身 投身木工
马岳思师傅今年49岁,出生在农民家庭。35年前马师傅初中毕业之后在家务农,农闲之时,就跟着鸭兰村一位老木匠学习木工。心灵手巧的他,逐渐跟着师傅学会了锯木、刨板、凿孔等基本功。只学习了不到4个月,马岳思师傅就能够独立制作家具了。第一次独立做家具,客户是家里的亲戚。结果,不但做好了五屉桌、衣橱、条凳、八仙桌等一整套新婚家具,还打做了非常考究的画牌楼床、床脚马蹄脚、床靠板雕花,木料拼合严丝合缝,外形美观大方,赢得了亲戚朋友一致好评。忙时务农,闲时制木,就这样,马师傅凭着这两项收入逐渐成家立业。然而务农和做木工收入毕竟有限,所以马岳思一家一直过得并不宽裕。
初仿古琴 以假乱真
1992年,马岳思的妻子生病,到杭州一家医院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位姓周的病友。正巧周家需要做家具,于是就请马岳思去做,一来二去就成了好友。
有一次,马师傅与周一起去拜访一位姓李的老师,看到李老师家墙上挂着一张古琴。出于职业的敏感,马岳思对古琴非常好奇,把古琴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李老师看马岳思如此感兴趣,就开始向马岳思介绍起来:这张琴名为“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大约120—125厘米,象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体上部呈弧形凸起,下部扁平,象征天圆地方。整体形状仿照凤凰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分头、颈、肩、腰、尾、足等部位。
马岳思听得入迷,觉得古琴非常奇妙,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家之后,他凭着在李老师家时对古琴的短暂观察和记忆,仿制了一张琴,规格适当,形象逼真。马岳思背着这张琴拿去给李老师看,李老师一看,觉得马岳思做的琴很有灵气,于是把他正式介绍给古琴家徐匡华认识。徐匡华请马师傅把琴带来,看了这张仿制琴,竟大笑起来。那是因为,第一,马师傅手艺实在高明,乍一看,真像是一张名琴;第二,那琴徒有其表,形似神不似,设计不科学,连十三个徽位都是不合规矩的。马师傅摸不着头脑,傻了眼。徐匡华说:“你的手艺很好,做得不错,但是,只能看不能弹,你如果能掌握了斫琴的章法,肯定能成为优秀的古琴斫制大师!”
师从名家 艰辛探索
徐元白(1893—1957),号原泊,浙江台州海门人,是近代著名的古琴艺术大师,为浙派古琴之末代名家。其父徐月秋精通乐曲,擅奏琵琶、三弦等乐器。民国元年,徐元白拜苏州天平山清末浙派古琴大师大休上人为师,学弹古琴。大休琴艺清淡雅逸,徐元白得其亲授并勤学苦练,矢志钻研琴艺,尽得浙派精髓。后来,他在全国遍访古琴名师,与他们相互切磋琴艺,从而博收了诸家特色,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徐元白在古琴演奏技巧上继承了浙派“微、妙、圆、通”的潇洒奔放特色,自成一种古朴典雅、深造内含、善于抑扬顿挫的独特风格,所弹奏的琴曲韵味深长。
徐门第二代传人徐匡华,子承父业,从事古琴艺术普及工作,从80年代开始,在杭州创办古琴学习班,广招古琴学员。他曾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出演盲琴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马岳思能成为徐门弟子,倍感荣幸。因此,马岳思着迷于古琴斫造,孜孜追求斫琴技艺,学习古琴知识,分析古琴结构,摸索斫造工艺,从选料、裁锯、刨制、挖槽、黏合、推灰、打磨、徽位等每一首工序,都一丝不苟,决不掉以轻心。古琴制作需要一百多道工艺,其中最折磨人的就是上漆这道工艺了,古琴的表面是一层3-5毫米厚的灰胎,由大漆和鹿角霜调制而成。大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生漆”。它是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逐渐硬化而生成漆皮。大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但是大漆自身也存在一些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大漆会使人“中毒”,漆毒的厉害可以让人抓狂。人并不是接触到生漆后一下子就会过敏,它有一个潜伏期,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感觉,先是手臂上有一粒小小的红疙瘩,像是蚊子叮咬过一样,微微发痒,不经意地去挠挠,第二天就多了一些红疙瘩,有些痒,然后就会逐渐开始溃烂。马师傅刚开始接触生漆的时候过敏症状非常严重,浑身上下红肿溃烂,疼痛难忍,手连筷子都没法拿起来,眼睛肿成了一条缝。马师傅的妻子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劝马师傅别折腾这东西了,还是安心种田吧。但是马师傅却不肯就此罢手,坚持每天髹漆,而且手中的农活也没耽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挨过了过敏期。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马师傅终于成功斫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琴,形神兼具,音质古朴,音色清纯。徐匡华上门指点,欣喜地说:“真没想到你第一次做就能成功。”马岳思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感动着老师。
从此以后,徐老师教学普及所需的古琴,全部都由马岳思斫造,而马岳思也一门心思扑在古琴斫造上,越斫越精致,每年斫造古琴的数量,从几张到几十张,成为新一代斫琴大师。
销路渐好 前景光明
“刚做琴的那几年,投资比较大,要买各种材料,我本身是木匠,工具倒还齐备,主要是老旧的木材、鹿角霜、大漆这些材料需要经常采购。当初仅图纸一项,就花费了一千多元。”马师傅如是说。“当初邻居们都说我不务正业,不好好种田,总在鼓捣杂七杂八的东西。好在家里人比较支持,觉得反正都是木匠活,做什么不是做呢”说到这,马师傅憨厚地笑了笑。
“刚开始做琴的那几年,销路并不好,主要是没什么弹琴的人,需求量太小了,一年可能也卖不出去几张。这个时候家人也有点儿着急了,觉得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也换不来回报,”马师傅挠挠头,“2003年,古琴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学琴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琴的销路也就越来越好,琴行的老板经常十几张二十几张的定做,原来都是先拿琴后付款,现在都是抢着先把钱付了。”
这几年随着学习古琴的人不断增多,古琴的价格也一路飙升,一张适中的古琴,价格在4000元至6000元之间,但现在这种规格的古琴,市场价格会达到8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而名家的古琴则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不等。马师傅的琴性价比高,得到了杭州地区琴友的一致好评,经常有琴友乘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村子里来拜访,琴的销量也一路攀升。
现在,马师傅对斫造古琴充满信心,马师傅最大的愿望就是政府能批给他一块土地,建一座生产车间,再雇佣几个学徒工,力争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希望有志向传承斫琴技艺的青年加入,能让古琴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