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哲理名言:“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句话其实道明了优势的真谛:那就是要充分挥洒自身的优势,必先要有自知之明;惟自知才能自胜,惟自胜才能发挥优势,惟发挥优势者,才能最终强大,以至无往不胜。
“自知者明”,换句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之明,是中国历史人物总结出来的精粹,指的是一个人要有客观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和洞察事物的能力。人能够做到自知之明,就不会囚于物质,不为利益所诱,也就不会丧失自我,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才能充分发扬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能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而创造出自身的社会价值,成就伟大的事业。
中国历史上在凡通达世情的人都有自知之明,他们善于用自知去把握人生成功的机会。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击败项羽后,在洛阳开庆功宴,他要群臣评说战争胜败原因,有人答道,“项羽量小妒人,陛下赏罚严明。”刘邦说:“你只说对其一,却不知其二,若说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筹集军粮,我不如萧何;统率大军,攻城略地,出奇制胜,我又不如韩信。他们都是难得的盖世英杰。而我能够重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是我得天下的主要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他,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能客观地认识他手下的文官武将,正是有自知之明,才成就伟业。
据古书记载,公孙仪任春秋鲁国宰相,因为爱吃鱼,国人都争着送鱼巴结他,公孙仪拒绝接受。他说:“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所以才不受鱼”。他自知“爱吃鱼”是个人嗜好,而不受鱼是他的“自知之明”,他明白“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他还明白“人一走茶就凉”的道理,身为宰相,有许多人奉迎送礼,一旦罢官,好鱼抑或不好鱼都会没人理会。为求利丢了乌纱,得不偿失。
仕途险恶,没有先见之明的人,必然是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居功自傲、利令智昏,一旦为官,难免不遭祸患。可惜,能如严光那样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少啊!
据《汉书》记载,严光与刘秀少年同游。后来刘秀当皇帝,命他入朝为官,他却躲了起来,他视“荣华富贵”如“草芥尘埃”,他深知“伴君如伴虎”。依他刚直的性格难免触犯龙颜,与其彼时遭罪,不若现在隐居山中。
严光确实是个深解处世之道又有自知之明的贤人。
“自胜者强”,用古人的话解释,就是“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要敢于向阻碍自己前进的势力挑战,敢于向自我封闭的困境挑战,他们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够从禁锢中解脱出来,寻找机会,主动走出去。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就是“毛遂自荐。”
有人把这个成语贬义化,但如果追查史料,会发现毛遂的成功不仅因为“自荐”,还因为“自胜者强”作基础,没有真才实学的自荐才是虚张声势,哗众取宠的举动。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勇于为自己的创造机会,施展才能的重要意义。
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一种“自荐”,只是由于当时处于战乱纷争之时,诸侯争霸,有谁肯弃干戈施“仁政”?因此孔子走投无路,四处碰壁,只得自觉由从政转而从教。在《论语·子罕》中记载:“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访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主张将玉卖出去,他等待识货的人来。“美玉”好比一个人的才能,“贾者”就是能赏识才能的人。有“美玉”去寻找“贾者”,就是有才能的人去寻找施展自己本领的机会;孔子由自己的经历而发感慨说“我待贾者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严光还是毛遂,无论是公孙仪还是孔子,审时度势,或退或进,是成大事之道。
把握机会并能运用历史经验成大事的人具有这样的特质:能够自我分析和反省自己,所以他们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这种特质本身就是人生的大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