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要求创业者要不停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激流永进。成功者较之普通人和失败者,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更勤勉地扇动着自己的翅膀。孙麟方的艰苦创业之路就是很好的例子。
孙麟方虽生于大富之家,但他与其他阔少不同的是,他在创业过程中更多的是靠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觉和惊人的办事魄力。虽然历经沉浮,多次挫折,孙麟方都坚持自己的追求、勇往直前,最终成为闻名东南亚的“面粉大王”。
孙麟方1908年出生于中国大陆,幼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毕业后远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攻读机械工程。
孙麟方,其父孙镜蓉在世时是一位企业家,曾经营煤矿,开办麦粉厂(但该麦粉厂在1955年停业)。所以,他自幼便能够获得好的教育,此外他亦受到父亲的熏陶,有志于成为企业家,毕生努力于办厂。
1931年,孙麟方返回中国后,曾先后做过多种不同的生意,例如在四川成都开办房地产公司,兴建新式住宅出售,亦曾办过纸厂。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孙麟方不但有敏锐的市场触觉以及惊人的办事魄力,而且异常勤勉,抗日战争爆发当年(1937年),他才29岁,但他马上洞悉到战争必然会使居民流离失所,房地产生意将首当其冲,于是立即放弃自己熟悉的建筑业务,毅然转营运输。
当时,他立即前往昆明筹组“中国企业公司”,初期孙麟方在香港购买了12辆货车,很快地因为生意迅速发展,两年里货车已增至200辆。后来孙麟方便邀得新华银行入股,令公司一跃成为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运输公司。
当时由于战事失利,各地方先后沦陷,对外交通断绝,物资仅依赖滇越铁路,把货物运至昆明,然后再用车辆转运到重庆,所以货物的需求极多,生意一枝独秀。在全盛时期,孙麟方的中国企业的办事处遍设中国西南各省,如贵阳、重庆等地,甚至在缅甸首都仰光亦设有办事处。
1948年,孙麟方举家迁移香港,在港经营贸易往来生意。其实,孙麟方内心里一直都希望创办麦粉厂,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他早已有意在昆明办麦粉工业,但却因为交通阻隔,原料供应匮乏而未能成事。抗战胜利之后,他立即把握时机,向英国订购了麦粉生产机器,甚至机器已运抵上海,却因内战,使计划一再受挫折。
当时他在香港创办麦粉厂的客观条件十分恶劣,由于港人素来崇洋,对港制产品缺乏信心,加上那时候本港并没有上规模的麦粉厂,这市场久为澳洲及美国等货品所霸占,要在这市场分一杯羹,谈何容易?不过,孙麟方并没有因而畏缩不前,在1951年他再三兴起创办麦粉厂的念头,且着手在港筹划设厂,至1953年终于建成开业,孙麟方并将之命名为“香港麦粉厂”。
开业初期,“香港麦粉厂”即遭遇极大困难,产品没法打开市场,面包商不愿意尝试放弃惯用的外国麦粉。孙麟方夫人形容当时麦粉厂的处境是“每天都要成捆的现金出去”,由此可见当时“香港麦粉厂”的情形。
然而,孙麟方仍然坚持下去,凭着坚强的信念及毅力,终于在被外国人垄断的市场中打开一道缺口。1955年初,他向友人表示自己麦粉厂所生产的麦粉经过不断的改良后,在色、香、味方面已较美、澳的产品为优,而销路方面更出现突破性的发展,在两个半月时间内达到50%以上。当时他预计在未来一年之内,可得到全港麦粉市场九成的占有率!
“香港麦粉厂”果如孙氏所料,很快地便完全垄断了香港的麦粉市场,孙麟方终于得遂父亲的心愿。然而,孙氏志不在此,他不但要成为香港麦粉大王,甚至要成为“东南亚麦粉大王”、“亚洲麦粉大王”……
正因为孙氏永不停歇地“扇动着创业的翅膀”,所以他才能不停地飞向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