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

时间:2023-08-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依中庸之道行走人生之路,便具有了儒家的深邃、道家的机敏、法家的冷酷、兵家的凶险、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秘……修炼这样的性格,方能在复杂的人生丛林中闯出自己的路来。  走好第一步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巴比伦能够富裕,是因为它的百姓有懂得中庸之道。

  依中庸之道行走人生之路,便具有了儒家的深邃、道家的机敏、法家的冷酷、兵家的凶险、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秘……种种做人的智慧便显现出“慈”、“忍”、“残”、“变”。慈时,博大、仁爱、宽厚;忍时,能屈能伸,张弛有度;变时,通达权变,进退自如;残时,毫不手软,果断出击。修炼这样的性格,方能在复杂的人生丛林中闯出自己的路来。

  走好第一步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人生之路好不好走,关键就看第一步迈得步调是否合适,当然不能说第一步迈得好就万事如意,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人成功者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这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走都没有学会,就要迈开脚步跑,除了狠狠摔一跤,估计也得不到什么旅途经验吧?

  巴比伦的繁荣昌盛历久不衰。巴比伦在历史上一直以“全世界首富之都”著称于世,其财富之多超乎想像。但巴比伦并非一直就如此富裕。巴比伦能够富裕,是因为它的百姓有懂得中庸之道。这里,阿卡德将教你让口袋饱满的简单方法。这是迈向财富殿堂的第一步,第一步站不稳的人,永远别想登上这个殿堂。

  阿卡德问一位若有所思的先生:“我的好朋友,你从事什么工作?”

  那位先生回答:“我是个抄写员,专门刻写泥板。”

  阿卡德:“我最初也是刻写泥板的工人,即使靠同样的劳力工作,我也能赚得我的第一个铜钱。因此,你们也有相同的机会建立财富。”

  阿卡德又问一位气色红润的先生:“能否请你说说,你靠什么养家?”

  那位先生说:“我是个屠夫。我向畜农购买山羊来宰杀,再将羊肉卖给家庭主妇,将羊皮卖给制作凉鞋的鞋匠。”

  阿卡德:“你既付出劳力,又辗转牟利,因此你比我更具有成功的优势。”

  阿卡德一一询问每位学员的职业,等他问完,他说:

  “现在,你们可以看出,有许多贸易和劳动可以让人赚到钱。每一种赚钱方式,都是劳动者将劳力转换成金子流入自己口袋的管道。因此,流入每个人口袋的金子多或少,全看你们的本事如何。不是吗?”

  大家都同意阿卡德的说法。

  阿卡德继续说:“假如你们渴望为自己建立财富,那么,从利用既有的财源开始,是不是很聪明的做法呢?”

  大家都同意。

  阿卡德转身问一位自称是蛋商的小人物:“假如你挑出一个篮子,每天早晨在篮子里放10个鸡蛋,每天晚上再从篮子里取出9个鸡蛋,最后将出现什么结果?”

  “总有一天篮子会满起来。”

  “为什么?”

  “因为我每天放进篮子里面的鸡蛋比拿出来的多一个。”

  阿卡德笑着转向全班:“你们当中有人口袋扁扁的吗?”

  大家起初听了觉得好玩,继而笑开,最后戏谑地挥动着他们自己的钱包。

  阿卡德接着说:

  “好了,现在我要告诉你们解决贫穷的守则。就照着我给蛋商的建议去做。在你们放进钱包里的每10个硬币中,顶多只能用掉9个。这样你的钱包将开始很快鼓起来,它所增加的重量,会让你抓在手里觉得好极了,且会令你的灵魂感到满足。

  “不要因为听来太简单而讪笑我所说的话。我说过,我将告诉你们我致富的方法,而这便是我的第一步。我曾经同你们一样口袋空空,且憎恶自己没钱;钱包里毫无分文,我的许多欲望便无从满足。但是当我开始往口袋里放进10个硬币,只取出9个之后,我的口袋开始膨胀起来。你们的口袋也必如此。

  “现在,我在说一个奇妙的真理。这就是当我的支出不再超过所得的十分之九以后,我的生活仍然过得很舒适,不比从前匮乏。而且不久之后,铜钱比以前更容易攒下来。凡将所得储存一部分而不花光的人,金子将更容易进他的家门。同样的道理,钱包经常空荡荡的人,金子是进不了门的。

  “你们最渴望得到哪一种结果呢?你们每天最感满足的事岂不是拥有珍珠宝石、锦衣玉食,且能毫不在意地享受任何物资吗?或者拥有实质的财产、黄金、土地、成群的牛羊、商品和利润丰厚的投资?你从钱包取出的那些铜板会带来前一项满足,你存入钱包的那些铜板则会带来后一项满足。”

  解决钱包空空的方法就是:每赚进十个铜板,至多只花掉九个。

  一切须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因为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行路先三思

  太慢了,时间耽搁不起;太快了,有时候反而比慢起来损失更大,这便是中庸之道为我们的担忧。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你是不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因为你会思考过马路与自己性命的联系。而当我们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却往往因为冲动而忘却了这样的“三思”,所以给自己提一个要求: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小刘很幸运,前脚从学校刚出来,后脚就迈进了一家钢铁开发公司做职员,在学业与职业的交接点,他并没有间歇期。

  公司正在推行IS09001品质体系标准认证,他所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正统的科班出身,电脑也是不错的国家二级,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在经过两个星期熟悉生产车间以后,生产部刘经理把生产部IS09001的文档管理工作交给了他,让他担当起了生产部的推行干事。

  能得到刘经理这么信任和重视,小刘很是感动,在感激之余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所有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还经常不计酬地主动加班。两个月以后,刘经理给小刘提前结束试用期,工资涨了,职位也提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助理,专职负责生产部IS09001推行事务。

  他知道是刘经理的信任成就了他的事业,因此,小刘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感激这位刘——工作上更加细致认真。

  没想到不久总经理找他谈话,他直截了当地说公司ISO9001品质体系马上就要正式评审,他要调小刘到总办公室,专门协调整个公司的IS09001事务。当然,小刘非常兴奋,能到总经理身边做事,以后他的机会就更多了。可是他突然想到刘经理,自己能有现在的业绩,还不都是他给的,况且公司的人老在私下议论,说总经理和刘经理经常有意见冲突,他如果这样走了,好像对刘经理很不够意思。

  说这件事可以由小刘自己决定,尊重员工的决定是公司的传统,总经理不会干涉。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还是向总经理递交了一份报告,感谢他对自己的重视,同时,小刘说他是学技术出身的,更想在技术上有所建树。

  不久,公司很顺利地通过IS09001认证,庆功酒会后,人力资源部林经理拉小刘到公司外面的草坪上聊天。他跟小刘说起上次调职的事:“你啊,把刘经理的一番好意给曲解了。”原来,总经理想把小刘调离岗位是刘经理推荐的;他觉得小刘有潜力可挖,不能在生产部埋没了,总经理也赏识小刘,所以才有那次谈话。林经理说,总经理和刘经理是有一些矛盾,但他们在台湾已经合作很多年了,这些矛盾只是他们个性上的原因,对公司有利的事,他们不会舍大争小的。

  难怪刚才酒会上总经理没有和小刘碰杯,那次谈话以后,他一定以为小刘是一个只满足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小刘只是想如果他走了会对不住刘经理,哪里想到这么多,看来,刚从学校出来的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对于小刘,也许他确实属处于一片忠诚的热情,所以在没有征询别人意见或者给自己更多时间思考得情况下就急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然而,他的冲动直接得罪了最高领导者,这对其前途影响有多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三思而行,尤其是对进入职场丛林的人来说,职场上的机会不是轻易有的,对于新人来说,千万别因为一些个人感情错过让自己挖到人生黄金的机遇。

  看看天外天

  天外有天山外山,这可是俗得不能再俗的名言,可是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为什么?大概大家都认为:“我连自己几斤几两都不知道吗?”可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捉弄人,或许你能知道自己的斤两,可是无形中你又做了一只只关心狭小环境的井底蛙,天有多大,地有多厚,对你现在来说不过是个未知数,但对你的未来而言,则只会代表两个字:“失败。”

  禹作敏,“中国首富村”的缔造者,在大邱庄一言九鼎是绝对权威。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去掉一个“土”字就是皇帝。许多人对禹作敏的评价是,他当政的时候,大邱庄和整个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如果禹作敏没有超前意识,大邱庄就不可能获得飞速发展;那个时候,禹作敏如果不采取某些强迫命令的方法,大邱庄的发展或许也不会这么快。历史造就了英雄禹作敏,但历史的发展又淘汰了跟不上历史脚步、甚至触犯了刑律的禹作敏。

  禹作敏的故事起源于离渤海边不远的一个叫做团泊洼的盐碱地。这是一个贫穷、落后、荒凉的地方,“文革”期间这里曾是“文化部五七干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团泊洼才热闹了起来。特别是进入1992年以来,这里冒出了一个“中国首富村”——大邱庄。在当时,大邱庄之阔之富,竟使得京津地带流传着“南有深圳城,北有大邱庄”这样的顺口溜。大邱庄方圆7.25平方公里。全庄人口4000人,乘车在庄里兜一圈不用10分钟。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竟有各类企业20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也不鲜见。企业密度和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人均年收入高达2.6万元。创造了改革13年,产值翻了13番的骄人业绩。

  在这个村里,有美国、法国、日本等高级小轿车200多辆,其中“奔驰”就有十几辆。而此时,大邱庄周围大多数村庄还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阶段。昔日“喝苦水,咽菜帮,糠菜代替半年粮”的大邱庄,既不处于对外开放的阳光地带,也不属于享受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短短十几年不仅来了个大翻身,而且跃上“九重天”。其奥秘所在,当然举世关注。

  禹作敏1930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大邱庄人。1976年,身为大邱庄大队长的禹作敏立志带领村民脱贫。禹作敏的观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搞得人心发慌;以粮为纲,搞得穷当当。旧社会的地主,凡是单纯种地的,都是穷地主,只有在大城市有买卖的,才是大财主。大邱庄要想富,就得办工厂。”这在1976年,确实是远见卓识了。这一年,大邱庄筹资8万元办起了第一家工厂——冷轧带钢厂。当年盈利30多万元。此后,在大邱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作为领路人,可以说没有禹作敏,就没有大邱庄。

  禹作敏把大邱庄及自己的作风概括为:“不求虚名的务实精神,敢当风险的改革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进取的竞争精神,强国富民的奉献精神。”

  据知情者说,闻知邓小平南巡讲话消息后,兴奋不已的禹作敏当即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将前些年收藏在小金库中以防不测的数亿资金,用于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禹作敏认为,“小平同志在关键的时候,在关键的地方,讲了关键的话。”

  可以这么说,在改革之初,中国农村改革选择禹作敏这样的人作为象征,是一种必然。禹作敏无法无天的本性,使他能够完成许多超常的创举,但正是这一本性,又成为他在日后为所欲为、不可一世的原因。这就使禹作敏的大红大紫和大悲大戚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禹作敏用封建帝王的那一套来“统治”大邱庄,在大邱庄他的话就是圣旨,绝对说一不二。大邱庄的百姓,虽然很感激他,但却像敬神灵一样敬他,也像怕魔鬼一样怕他。禹作敏俨然是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到最后竟然公然对抗国家司法机构。这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大邱庄庄主成功之后,不仅自视为而且真正成为了大邱庄无法无天的“皇帝”,甚至庄内违抗“旨意”者被打致死。1993年,禹作敏被依法判刑。

  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与大丘庄的禹作敏曾有过多次接触。1993年他们同是政协委员,一次禹作敏问:“永好啊,我不懂,你在全国办那么多厂,你是怎么管的?我在外地办工厂都亏损……”刘永好说:“我不知道,我需要看一看。”

  回来之后,刘永好一个最基本的感受就是:禹作敏在大丘庄呆得太久了,所以他在中央电视台讲大丘庄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说大丘庄的小伙子要娶美国的媳妇,讲大丘庄的农业已经超过了美国……这就是他走向失败的根本点:眼界太小,成了坐井观天的青蛙。

  抓大之前先放小

  有了速度,质量就会下来;拿到小利,就会丢掉更多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要想进两步,就得退一步,人生处处都有一盘“珍珑棋局”,如果要创造一片生存空间,就要先懂得放弃,此所谓中庸所说“抓大放小”的做人之道。

  现实生活中,想借助他人的力量替你办事,往往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对方觉得欠你点什么,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有时候,你不妨吃点亏,好让别人觉得欠你点什么。

  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只要对你今后有帮助,能让别人死心塌地为你办事,你都要尽可能地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千万不要心疼,有时候往往是投入越大,收获也就越大。没有几人会不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的发迹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善于做人、善于吃亏的经历。

  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民营企业家”,他不但善于经营,也会做人,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他深知经营民营企业的艰辛和风险,而且他对此也已经感到难以满足,他希望自己成就更大的事业。他仔细考虑了当时的情况,中国自古以来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营民营企业是不太可能出人头地的,甚至有很多人瞧不起,而且说不定哪天就要被官府勒令停业。于是他觉得学习古代的大商人吕不韦另辟蹊径,从商改为从政,名利双收。

  当时,胡雪岩认识一个“公务员”朋友就是王有龄。不过当时的王有龄只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胡雪岩和他谈心的时候,知道了他的想法,感觉到自己的机会已经来了。恰巧一次王有龄对胡雪岩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决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当即表示:“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也是感激涕零:“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说到做到,当即筹集资金,动产不动产都换了钱,筹措了几千两银子,送给王有龄。王有龄去京师求官后,胡雪岩仍然苦心经营自己的企业,不少人都说他是肉包子打狗,但是他却充耳不闻。

  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当即表示胡雪岩今后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对他说。本来胡雪岩的一番苦心终于换来了好结果,可以漫天要价,以补偿他所做的一切,谁知胡雪岩却微微一笑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王有龄并非忘恩负义之人,他利用职务之便,令军需官到胡雪岩的店中购物,胡雪岩的生意也因此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他与大小官员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正是凭着这种功夫,胡雪岩自此之后吉星高照,后来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也成为成功民营企业家的标准范本。

  以吃亏来交友、以吃亏来得利的,是一种比较高明和有远见的办事技巧。当然,吃亏也不是什么亏都要吃,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亏,不能乱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去吃亏,吃暗亏,结果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孙权就这样,为了得回荆州,假意让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结果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荆州还是在人家手中,这个亏未免吃得太不值得。

  亏,要吃在明处,至少,你要让对方意识到。这样,才会让对方觉得欠你的情,他自然也会竭力为你办事,你要借助他的力量,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古代先贤就曾经说过:“吃亏是福。”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他却欠了你一个人情,在友谊、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个重要的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你珍视的东西。吃亏,会让你在他人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这当然会使他人更心甘情愿帮助你,为你办事。

  走到底的勇气

  《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走路最怕的不是不走,而是走到半道迈不开脚了,一般来说,面对人生大道,要么就不走,要么就走到底。就好像《中庸》所言: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一条路走到底,这就是成功者优于平凡者的秘诀。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讲座,邀请到了当时声誉已登峰造极的伟大的丘吉尔来演讲。三个月前媒体就开始炒作,各界人士引颈等待,翘首以盼。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闻机构都到齐了。人们准备洗耳恭听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丘吉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秘诀。

  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后,说:

  “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能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

  说完就走下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没有失败,只有放弃,不放弃就不会失败。正如乔治·马萨森所说:

  “我们获胜不是靠辉煌的方式,而是靠不断努力。”

  美国纺织品零售商协会作过一项研究:

  48%的推销员找过一个人之后不干了;

  25%的推销员找过二个人之后不干了;

  2%的推销员找过三个人之后继续干下去,80%的生意是这些推销员做成的。

  林肯曾说过“成功是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要维持奋斗的热情,除了要有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外,用他人的事例激励自己也是一个好方法。

  14世纪,蒙古皇帝莫沃尔在一次与强大敌军交战中被打败,溃不成军,皇帝本人躺在一个废弃的马厩里。

  他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这时,他看见一只蚂蚁正努力扛着一粒玉米,爬上一堵笔直的墙。这粒玉米比蚂蚁的身体大许多倍,蚂蚁尝试了69次,每次都掉下来。当它尝试第70次时,终于把那粒玉米一直推过墙头。

  莫沃尔大叫一声跳了起来:“我也能获得最后胜利!”他重整军队,终于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有了坚韧的毅力,饱满的热情,还要有清醒的认识。

  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材料,做了5000多次实验都失败了。

  一个报社记者对爱迪生说:“看来我们要用电灯照亮黑暗真是太难了。你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

  爱迪生说:“不对!我不是失败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这5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我还要继续下去!”

  经过10000多次实验,爱迪生终于“造”出钨丝,给人间带来了光明。

  “永不放弃”不是目的,成功才是最终目的,每次错误都必须检讨、总结、改正、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障碍成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障碍的过程。障碍不是来阻挡我们的,而是来帮助我们的,障碍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快成功。

  藏器而动

  有人把做人的中庸之道通俗的描述成“不战而战,不争而争”,话说得虽然功利了一些,不过却是实在的道理。因为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康熙末年,为了一个太子之位,康熙的儿子们争权夺势,闹得不可开交,最积极的要算是皇长子胤提了,胤提起初在康熙诸子中排行第五,因为前面四个皇子均早殇,按封建礼法,在成年皇子中他的年龄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但是,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二子胤扔的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胤扔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

  胤提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觊觎。但是康熙素不喜欢他。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太子被废的同时,康熙便表示他没有立胤提的意思,这使胤提很沮丧,转而支持他认为很有希望的皇八子胤禩。胤禩为人工于心计,平时十分注意笼络人,因此名声很好,许多大臣揣度康熙可能嘱意于他,因此在议政大臣、大学士马齐和元老重臣佟国维等人支持下,联名保奏胤禩为皇太子。一时间胤禩夺储的呼声很高。胤禩看到这个风头转而支持胤禩。他向康熙推荐胤禩,说有个相面的先生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说他日后必定大贵。同时还向康熙讨令由他处死胤扔。胤提如此积极地参与夺位斗争,使康熙对他的不满达到极点。康熙根本没想杀掉太子,落一个父子相残的骂名。因此,他大骂胤提不请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纯粹是天理不容的乱臣贼子。就在这个当口,皇三子胤祉告发胤提曾使用巫术诅咒胤扔,康熙便将胤提革爵圈禁,永远赶出了政治舞台。

  胤禩的积极谋位使康熙怀疑他在朝臣大员中拉帮结党,收买人心。因此,他也不想立他。当胤提以张明德保荐胤禩时,康熙借机指斥胤禩妄蓄大志,阴谋夺嫡,命将张明德凌迟处死。胤禩锁拿,交议政王大臣处理。明确排除了胤禩当太子的可能性。虽然胤禩后来继续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但他已无望得到太子的位子了。

  康熙皇帝废太子,本来是想解决储君与皇权不相容的矛盾,但未料想引起诸子之间更尖锐的争斗,更为严重的是外戚、贵族、朝臣都卷了进来,如果不迅速再立太子,斗争就不会停息,会愈演愈烈。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康熙只好重新考虑胤扔。毕竟他当了30多年的太子,父子之间知之甚深,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在当年十一月,康熙便放了胤扔,令他改恶从善,不许对揭发他的人打击报复,要他闭门省过。多读圣贤之书,修身养性,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再次下诏将胤扔重立为太子。结束了第一次储位危机。

  胤稹(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在这一次储位之争中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和品质,受到康熙皇帝的表彰和注意。在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位时,胤稹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没有希望,因此采取维持太子的方法,胤扔被囚后,康熙令胤稹参与对他的监祝。康熙将废太子的告天文书让胤扔看。胤扔说,我的皇太子是父皇立下,父皇要废就废,何必告天。胤提将这话转奏了康熙,想激起康熙的火来落井下石。而胤扔表白他坏事是做了,但谋弑之事决没有,让胤提代奏,胤提不奏。胤稹说,“这事应该代奏,你不奏,我奏。”康熙听了胤稹转达的胤扔的话,便下令拿掉了胤扔的锁链,康熙因此夸胤稹深明大义,性量过人。

  康熙因废太子问题劳神伤心,生了一场大病。而储皇子多忙于经营自己势力、争夺储位,很少关心父皇的病,只有胤慎和胤祉问医问药,关怀备至。所以,在胤扔复立之时,康熙大封诸子,胤稹与胤祉、胤祺一起被封为亲王,超过了胤樱等人,得到了很大的胜利。此外胤稹很懂得韬光养晦、避免锋芒毕露而遭忌妒。他能在形势未明之前与各方面都维持良好的关系,有效地保护自己。他虽然对胤扔表示关心,同时也与胤棋保持某种联系。对其他兄弟,他在康熙面前只说好话不讲坏话。他得到亲王之封后,自己上奏要求降低世爵,提高其他兄弟地位。他这样的做法很得康熙好感,称赞他明白事理,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太子复立后仍不思悔改,反而纠集党羽,大肆活动,显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再废太子。同时表示,暂不立太子。但这并没有平息储位之争。

  胤禩在胤扔二次被废后又活跃起来、他有被众臣保举过的经历,希望有再次被推选的可能,但是康熙对他心怀戒备,曾当面对他说:“你看朕老了,活不了几天了。你有被人保举的经历,可以说即位万无一失了!”胤禩本人对康熙不太尊敬,常常失礼。一次打猎结束后给康熙送去一只将死的鹰,把康熙气得半死。但他工于心计,周围拉拢了一些官员贵族为他效力奔走,康熙对他看得很准,说他“党羽甚恶,队险已极”,“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所以康熙处处打击胤禩,让他继位也是不可能的。

  皇三子胤祉是一个儒者,年龄较大,又封有王爵,很受康熙器重。命他主持修辑律吕、算法诸书;后又编成了《古今图书集成》这部我国第二大类书,胤祉在朝野上下很有威信。但是,胤祉的手下人孟光祖曾打着主子的旗号广泛活动、代表其主拉拢各地督抚大员,所为多不法,康熙帝十分恼火,派人将他捉拿处斩,并处理了一些和他往来的大员,虽然没牵扯胤祉,但胤祉还是因此失去了康熙的信任。

  皇子中最受康熙赏识,蒸蒸日上的要数皇十四子胤禔了,胤禔与胤稹一母同胞,胤禔是康熙晚年比较喜欢的皇子之一。胤禔能够礼贤下士,在朝廷中很有些名气。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康熙皇帝将胤禔由贝子直接越级升为王爵,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全面负责西北军务。这一年胤禔年方30岁。当年十二月,胤禔率师西征,康熙亲自登殿授印,给他一切必要权力。胤禔在西北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平定了西藏。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子,是立储的目标之一,但最后亦没有决定立他,否则便不会让他长期驻在西北了。胤禔远在西北,对他接替皇位是十分不利的。

  巧于心计的胤稹从胤扔的再次被废便看清了胤提、胤禩,包括胤祉都不可能被父皇选为嗣君了,他在其他诸皇子中年令居长,占据一个好的地位,当然也就产生了接班的想法。暗地里做些准备、胤稹的做法是尽可能地迎合康熙的意旨,取得康熙的喜爱。外紧内松,一方面力口紧活动,一方面向康熙,向世人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没有兴趣,麻痹康熙和诸位弟兄。用表面上的闲适无志来掩盖紧锣密鼓的活动。

  他悄悄地结纳党徒,建立自己的班底。而且对门下之人要求极严,对他们的忠诚要求极高。到康熙末年他手下已有步军统领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朝廷大员了。

  胤扔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对胤稹更器重了,许多重要的国务活动让他参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稹参加了对太子党人的审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参与议定西北军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皇太后安葬,胤稹代父读文告祭。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登极60年大庆,胤稹前往盛京大祭。回京后,又衔命祭祀太庙、后殿。同年,会试不第士子以取士不公闹事,胤稹受命处理。当年冬至,他还奉命代父皇祀天于圜丘。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胤慎带人盘查京通仓场。这说明,康熙对胤慎是有特殊的想法的。

  胤稹与康熙的父子感情在胤稹的刻意笼络下也很好。康熙晚年喜住畅春园,畅春园旁的苑园皆赐给各皇子,胤慎得到的是距畅春园最近的“圆明园”。在热河避暑山庄,胤稹得到的狮子园也离父皇最近。可以说康熙晚年,胤稹在争夺嗣君的斗争中渐占上风,成为康熙心目中的人选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康熙皇帝溘然长逝。皇四子胤慎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言与信

  说话谁都会,但“言”的旁边多了一个“人”就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了。“信”,这就是做人的要求: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普鲁士陆军元帅吕歇尔就是一位极为诚实守诺的将军。有一次,他率领大军在崎岖的山路上急急忙忙地行军,他必须尽快去援助威灵顿。战时一刻值千金,但此时士兵已经疲惫不堪,道路泥泞,部队实在难以快速行军。布吕歇尔不停地鼓励士兵们加油:“快点,孩子们——向前,再快点。”士兵们已经汗流浃背,已经尽力了,已经不可能再快了。布吕歇尔还是不停地鼓励他们:“孩子们!我们必须全速前进,我们必须准时到达目的地。我已经答应了我的兄弟部队的,你知道吗?你们千万不可让我失诺!”在他的感召下,士兵们一鼓作气,终于准时到达了目的地。

  能够征服他人,并获取他人信任,就能成为一位好的企业家,好的用人者。而能够让他人动心的,只有他人本身的利害而已。要想掌管人作为己用,无论是大用还是小用,总要站在对方的利害观点上,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这是一条铁定不移的大原则。

  历史记载:项羽率领诸侯大军进攻秦朝,秦朝大将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南,相持而立,还没有拉开战幕。陈余派人送信给章邯说:“白起作为秦国大将,南面征伐楚国,北边驯服了马服,攻城占地,不知多少,难以计算,而得到的是赐死之下场。蒙括作为秦国大将,北边驱逐胡人,开辟榆中地区几千里,竟然在阳周被杀。为什么有如此结果呢?

  功劳太大,秦朝就不能封赏,就要用刑法诛杀功臣。现在你作为秦国大将,有三年了,所逃亡的人有十万之多,而诸侯并起,生事太多。你们的赵高历来欢喜谄谀,时间长了就不行,现在是事情急迫,也难免秦二世不杀你,所以总会想出办法来杀你而推卸责任,让人来取代你以推脱祸害(即历史所说的借人头的策略)。将军你住在外面,日子长久,朝内的仇隙多,有功也要杀你,无功也要杀你(这就是书信中的精要之处)。而且上天要灭亡秦国,不聪明的人都知道这点,现在你是内不能直谏,外成为亡国将领。孤苦独立,难道不觉得悲哀吗?将军你怎么不罢兵,同诸侯共同约定攻打秦国,共分土地,各自称王呢?这不比身受诛杀,妻儿受斩要强得多吗?”

  章邯接到这封信后,便与项羽在洹水南面殷墟地方缔结盟约。

  古人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虽是在少数没有开化的民族中都行得通;话不忠实、不信用,行为不诚实、笃敬,就是在本乡也行不通!”这的确是真诚的话。

  从前晋文公攻打原地,只带十天的粮草,并与大夫约期十天后到原地。时期到了,晋文公鸣锣退兵,罢休而去,却有来自原地的人说:“原地三日就可以攻下吧。”左右官员也认为对方的粮食力量都快完了,请求等待。晋文公说:“我与士人约期十天,不去,就是我失去信用。得原地而失信,我不这样做。”原地的人听说后,就投降了,并说:“作为君主像他这样守信用,没有不归顺他的。”卫国人听说后,也投降了,并说:“作为君主像他这样守信用的,有不归顺他的吗?”

  孔子听说后,记载下来,说:“攻打原地而得到卫国的人,是靠信用。”所以说:“在人民中没有信用就不能立身。”作为国君,军队、粮食都可以丢弃,唯有信用不能丢。

  假如你是一位用人者;假如你只是普通群众,却想成为用人者;假如你不想成为用人者,只想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不管你想怎么样,你都必须记住:诚实守信是成功的最好武器,不玩任何花招才是正确的人生之道。

  国君、大将、元帅都是如此,那你会怎么样呢?

  防微杜渐路自宽

  做人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看看过去时代那些做人的案例,多人正是因为没有注意到小小的细节而丧失了机会甚至走上不归的失败之路。

  某公司经理在报纸上刊登人事广告,要征聘一名行政助理。由于该公司福利颇佳,薪金甚高,应征者有数百人之多,但这位主管却只挑中了一个刚退伍的小伙子。部属很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只挑中那个年轻人,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有任何有力人士的推荐。”

  “刚好相反,”这位经理说,“我观察了很久,他带来很多封介绍信。你看他在门口就蹭掉了鞋下的泥,免得弄脏地板,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看到有位残障的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示他心地善良、能体贴别人。进了我的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态度谦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清楚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能力。”

  “其他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支笔跨过去,而这个男孩却弯腰捡起笔,并放回桌子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也修得干干净净,处处显得有教养。难道你不认为这些细节就是极好的介绍信吗?我认为这比别人的推荐更重要。”

  由此可见,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要想成功,必须注意细节。

  你坐着的时候,要尽量把背挺直,将双脚靠近。当你舒服地坐着时,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当你听你对面或旁边的人谈话时,你可以摆出一种轻松的而不是紧张的坐姿;你在听别人讲述时,可以通过微笑、点头或轻轻移动来表明你的兴趣与欣赏品位。请注意电视上一些访问节目的持人,他们的坐姿和倾听的态度简直是一种艺术。

  轮到你说话时,可以先通过手势来吸引听者注意力,强调说话内容的重要性。你可以将身体前倾,把手肘撑在桌子上,将手指头轻轻并拢;摘下眼镜,然后强调你的论点;用手轻快地掠掠头发。但你绝不要身体后仰,以典型的答辩的姿态把双臂抱在胸前;擦碰鼻子;清理嗓门;用手遮掩嘴巴;将口袋里的钥匙或硬物弄得叮当作响。

  不管你打算用哪种手势,它们的运用都必须有助于听众对你所说的内容的理解。

  看人要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是可以用来打掉对方锐气的最有效的一种技巧。如果他想同你争论,你什么也别说,只是注视着他,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有紧张和不自在的感觉。你连一句话都不用说就证明了自己的论点。

  你自己则要完全放松。并不是说你可以不修边幅、随随便便的,或者不注重自己的外观,放松的关键在于自信。假如你对自己的工作很熟练,工作起来你就没有必要紧张,更不会有什么恐惧心理。你完全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你的工作。

  对一位积极进取的员工来说,有始无终的工作恶习,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危险性。它会啃噬你的进取之心,它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而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坏习惯,他永远不可能出色完成任何任务。这时他也许会运用一些小伎俩来蒙混过关,欺骗老板。可惜,重过程更重结果的老板很少会受其骗。

  保护自己

  中庸之道在争取生命,在于争。我们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当见义勇为的活雷锋,毕竟我们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是,当你自己的尊严、利益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这难道不是一种做人耻辱的表现吗?

  在单位中,有时同事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会互相猜忌,尔虞我诈。身处这种环境,就有如深入敌后孤军作战一样,而孤军作战的最高原则就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许多在工作上力争上游的同事,很注意将对手打倒,却不善于保护自己,这是不足取的。一方面要友好竞争,一方面也要在众人的竞争中保护自己,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要夹紧尾巴作人,千万不要露出有某种野心的样子,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俗话说:“不招人忌是庸人。”但招人忌是蠢材。在积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最好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

  金先生是某公司的财务主管,由于为人厚道,因此人缘极好。

  有一年,组里来了一个新同事,金先生一本做人原则,尽力照顾,谁知这位同事竟因此而嚣张起来,不把其他同事放在眼里,更且煽动一两位较不安分的同事,结成一个小“帮派”,向金先生要求利益。金先生因未事先防范,应变不及,为了维护办公室的安宁,只好向他们低头,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金先生以为如其所愿,他们就鸣金收兵,谁知过了不久,他们竟连同其他单位的人向他发炮,欲逼他下台。由于金先生在工作上曾有一次不小的疏失纪录,加上事起仓促,无从防备,因而“中箭落马”,而接他位子的,正是那位新进的同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这是必然的。所谓的“和谐”,其实只是“均势”罢了!斗争也是一种求生存的方式,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这则故事中的斗争行为很常见,并不特别,不过由此我们对一些人性的特质了解一二,对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还是有帮助的。

  一般来说,给人好处时会引起下列几种效应:感激;不足;得寸进尺、主动要索;强取、霸占。

  这几种效应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连锁化呈现。大部分人的反应是,给一次好处,多少会有感激之情,尤其在他有需要时,这种感激尤其强烈;再给,他慢慢会感到不足;又给,便得寸进尺,主动要索了。最糟糕的是,当你不能满足对方时,对方干脆采用激烈手段,争取这些“好处”——自己拥有,省得等他人“给予”。

  当然,并不是给人好处必定会落到这步田地,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你手上有“好处”,就必须注意到这点。

  另外有一点必须说明。故事中的新同事是“会吵的孩子有糖吃”的一种典型,这也是很多人惯用的手法。这种人充分抓住了环境的脉动和主事者的弱点,甚至自己塑造环境,为自己营造有利条件,然后向资源拥有者叫阵,以求取利益。为了大局的“和谐”,给会吵的孩子一些糖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其他不吵的孩子交代?第二个问题是,有了第一次满足,便会有“不足”,然后便会有第二次行动,到最后演变成“强取”的结果。而要从“给”过渡到“不给”,虽然只是一个决定,但有时情势所逼,也是很难的。

  因此,对于类似故事中金先生碰到的情形,金先生可以有三种做法:

  (1)一开始就拒绝不当的索求,尤其是威胁式的索求。这是“意志实力”的展现,可摧挫对方的勇气和企图。而因为一击未中,对方阵营中有人会意志不坚而动摇决心。

  (2)以各个击破方式收买其中成员以分化对方阵营。但对方既来意不正,“收买”易有口实及养虎遗患之忧,并非良策。

  (3)第一次未能满足对方,在对方重施故技时,必须以雷霆之势,采取非常手段打击对方,让对方知道,“吵得太厉害会挨打”。

  动物之所以能被人类驯服,只因为人类使用了两项法宝:一是使其挨饿,再用食物规范其行为;另一是暴力,以肉体的痛苦来矫正其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