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在我们训练思维导图的时候,我故意保留了一部分内容,并告诉你说几天后再来补那一课吗?”John问。
“记得,好像是叫《如何用思维导图快速分析一本书》吧。”
“是的,其实我们今天要训练的结构化速读和那一节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先去参观一下吧。”
来到结构化阅读室,恩发现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是左手一只手在翻书,右手则拿着一支笔在面前的白纸上记着什么。“难道是记笔记吗?”恩想着,凑近了一看,原来他们是在纸上画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为什么要画思维导图?他们是在练习思维导图吗?”
“不,他们是在按结构化速读的方法做快速阅读。”
“为什么叫结构化速读?”
“其实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这种阅读的思路。结构化速读的关键是先从一本书结构开始读起,然后逐步细化,直到全书通读,再逐步精简提炼,形成一本书内容概要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就是结构化速读。”
“逐步细化是什么概念?”
“我们这么来理解吧。如果你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现在还没开始动笔写,一个字也没有。那么你应该怎样写这本书呢?”
“如果是我,我肯定先静下心来想想,这本书应该写些什么样的内容,再开始动笔。”
“很好,但是静下心来想的应该是些什么问题呢?”
“这个没想到,应该是想想这本书应该写哪几个观点或者内容,使用哪些例子,应该写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应该写些什么内容,无非就是想想这些类似的问题吧?”
“很好,这个思路是非常对的。更确切地讲,任何一本书的作者在下笔之前,肯定是要花时间来认真设计一下这本书的目录或者叫大纲。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来设计的话就是张图。但是不管是什么,叫什么,其实都是这本书一个框架式的结构。所以我们管这种速读叫结构化速读。”
“也就是说结构化速读也是从一本书的目录读起?”
“不,其实有比这本书的目录更重要的东西,很多的人在看书的时候都忽略了这几样内容。”
“可是很多人看书,都是翻开书就从第一页正文开始读起,连目录也不看。”
“是的,所以大部分人读书的效率不高。不管他读得快慢,这种阅读的习惯注定了很难准确地掌握整本书内容的精华。特别是知识类、理念类的书,一定要学会这种结构化阅读的方法 。而如果阅读的是文学作品,倒不是特别讲究。特别是近几年大量出现的网络文学,比如穿越类、虚幻类的小说 。”
“为什么这类的书不能用结构化速读呢?”
“因为这类书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根本是随心而作,而不是提前构思好了一个完整的构架以后再来创作。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后面的情节会发展到什么地方, 故事最终结束在哪里。”
“我明白了,所以现在很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连目录也没有。”
“是的,其实经典的、大部头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在里面。你看四大名著,前面都会有一个目录。这就是为什么人家能成为四大名著的原因。”
“为什么没有目录,我们就无法进行结构化速读呢?”
“因为结构化速读的实质,就是我们试图找到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理性的,而不能是感性的。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大部分是感性的,它的整个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往往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激情高涨,这都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留下的自己当时情绪的痕迹。”
“确实是这样,我妈妈看小说的时候就一会儿哭一会笑。”
“而一些知识类、心理类、理念类的书,要讲的是知识、是理念,是和作者本身情绪无关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理性的逻辑占了主导。不管是刚刚开始设计还是已经写到一半,作者的脑子里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哪一个位置,要写什么内容,大约写多少。”
“噢,看来写一本知识类的书很难。”
“其实写一本知识类的书要比写一本文学作品容易得多。”
“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大家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是容易受作家情绪感染的,所以看完后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喜欢与不喜欢。或者说作者自己心里会有一个希望的故事的结局,而作家的结局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去写的时候,读者的情绪就会有一些失落。而知识类的书不一样,因为大家的期望是学到知识 。我们读知识类书的时候,没有太多期望结局是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学到多的知识。所以我们看完一本知识类书,最多的评价是看不懂或者容易懂、有收获或者没有用。”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会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的风格呀?”
“是的。但是我读一本知识书的时候,其动机主要是对这本书中知识的期待,而不是作者风格的期待,所以我们更看中的是知识的收获。而对一本知识类的书,我们掌握其中知识最好的思维模式,就是从这个知识的框架开始,逐步细化。”
“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不也是这个思维模式吗?”
“是的,我们就在试图找到作者在整本书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在思维导图中经常提到的BOI。我们找到这个以后,再去通过这本书学习知识的时候,自己的思路就清晰得多了。”
“明白了,可你刚才说并不是从目录读起,那怎么去了解这本书的框架呢?”
“了解一本书框架的最好方式肯定是通过目录,但是在之前,我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去做。
“什么工作?”
“不急,我们来看看这些书!”
封面和序
John带着恩来到了一个超级图书馆,图书馆被设计成一个圆筒的样子。书被整齐地摆放在四周。恩抬起头向上看,图书馆有几层楼高,直径有二三十米的样子,站在图书馆的地面上,就像掉进了一个用书堆积起来的巨大陷阱中。
“哇,这么多,这得有多少本书?”恩问道。
“几百万本是有了,具体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是据科学家考证,就算是把这些书的内容全部装进大脑,也只能占据我们大脑空间的1%,甚至都不到。”
“哦,可是谁有可能读完这么多的书呢?”
“是的,就算我们用影像阅读,十分钟读一本,从生到死也不可能读完这么多的书。”
“所以说,我们大脑装得再多,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内容输入我们的大脑。又不能像电脑,找根数据线复印进去。”
“是的,你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随着你读书数量不断增加,你会改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
“再改变也不可能读完几百万本书的。”恩小声嘟嘟了一句。
“哈哈,先不讨论这个,我们今天来这里是要来学习和感受另一个问题。来,你去随便挑一本你喜欢的书。”
这时候地板突然亮起来,并出现了一块圆形、和八卦图很相似的光圈,并且在慢慢地旋转。
“这是悬浮飞行器,你只需要站在上面,就能在这个巨大的图书空间里随意地飞行了。”
恩既惊讶又兴奋地站到了飞行器的中央。这时候飞行器慢慢悬浮起来。飞行器像是一团旋转的光,把恩轻轻地托起。恩伸手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轻轻一指,飞行器就缓缓飘了过去。
恩从书架上挑了四五本从书名上看还算比较有意思的书,然后缓缓地降落到John的面前。
John从恩手中随意拿了一本,然后给恩讲解看一本书应该从何看起。
“如果你现在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在逛书店。最先吸引你的是什么?”
“有时候是书的封面,有时候是书名。”
“对,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书名。比如一本什么词典或者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辅导书,封面设计得再有新意,如果不是必须,也很难提起你主动购买的欲望。”
“是的。”
“其实很多的书看书名很难知道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书。有些书的作者会故意取一个特别另类的名字,其实就是故意吸引我们去关注它。就像某些人在大街上故意穿一件特别另类的衣服或者留个特别另类的发型一样,目的就是希望有人能多看几眼。这时候,想了解一本书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就要关注一本书的副题。当然文学作品除外 ,因为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是和整个内容有关系的,而且很多文学作品我们读完整本书有时候也不明白为什么叫这个题目。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呐喊》,比如一些世界名著像《红与黑》《飘》等 。我们如果对内容理解不到一定的层次,就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书名。”
“是的,很多的小说确实如此。《三国演义》还好理解一些,可《红楼梦》为什么叫《红楼梦》?现在的很多小说更是如此。”
“是的,特别是最近一种叫作标题党的文化盛行以后,一本书单看它的书名已经根本无法猜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近几年出了很多这样的书。书名取得五花八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
“那怎么能快速知道一本书是什么内容呢?”
“一本设计好的书,应该会在封面明显的位置写上一个副题。比如高铭老师有一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就是个很难想象写什么内容的书,但是在这本书封面上写着一个很醒目的副题叫《国内首本精神病采访手记》。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书副题的时候,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书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会有副题,有些书名字取得也很另类,让人不知道啥意思,但是也不写副题。
“那这样的书怎么办?”
“虽然没有副题,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书都会在封面和封底出现一些宣传这本书的广告词和推荐词。这些信息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都是些广告词,虚假的东西,不看也罢!”
“错。虽然是广告,虽然可能有虚假的成分,但是我们还是要看的。”
“为什么?”
“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我们去阅读这本书。提起我们购买的欲望其实就是阅读的欲望,当我们对一本书的期望值特别高的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的心态就会大不一样。”
“真有这么神奇?”
“是的,阅读过程中心态很重要。你是抱着一种特别奢求的心态去读还是带着一种排斥的眼光去读,决定了你读完一本书后的收获。如果期望,就能很好地吸收书中好的知识。如果带着挑剔的眼光去读一本书,那么看到的全是缺点。”
“好像是有些道理!”
“下一步我们该看什么了?”
“内容啊,或者如果想了解的话就先看一下目录。”
“是的,看目录很重要,但是还不急。我们还需要在看目录之前花一点时间把这个东西看一下。”
“什么东西?”
John翻开一本书,在最前面出现的不是目录,而是前言。
“现在几乎每本书都会有一个前言,有的叫序,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而且一般都会印刷装订到目录的前面,这就说明这个东西比目录还重要。”
“这东西有什么可看的?”
“这个东西太重要了,特别是作者自己写的序一定要认真读一下。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这里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学到什么内容,他希望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态、怎样的阅读方式来阅读这本书等。”
“是的,我在有些作者的序中见过类似于阅读说明书一样的东西。还有的作者会在里面写上哪些人可以跳过哪些章节不读,哪些人必须要读哪些章节。”
“是的。所以我们如果能花两三分钟的时间认真读一下作者的序,可能会在我们实际阅读正文的时候能够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
“我明白了,以前看书确实很少注意这个东西,只是偶尔可能会看一看。看来以后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读一下序了。”
关于目录
“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我觉得应该读目录了吧?”
“对,读目录也是有原则的,你觉得目录应该怎么来读?”
“目录还能怎么读,肯定一条一条地读啊!”
“错,所谓结构化阅读,就是一切都要遵循结构,对于一本书来说,目录就是它的结构,但是对于目录来说,它也是有级别的。我们就按照从高到低逐级阅读的方式去看目录。”
“为什么非要这样去读?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作者,要写一本书,你肯定是先在大脑里构思这本书最高一级的轮廓,比如准备写三个部分。然后再每一部分每一部分地去构思应该具体写哪些内容。”
“这和我们作文中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有点相似。”
“是的,写一本书,其实就是写一篇作文,只是字数多了一些而已。所以我们在看目录的一定要按照逐级阅读的顺序,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作者达到同频的状态,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
“没想到看目录也有这么多的讲究。”
“这不是讲究,而是快速阅读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就是结构化速读。它不需要提前做任何基本功的训练,只需要我们改变以前的阅读习惯,很快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仅仅靠看一个目录,我们还是无法理解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啊?”
“是的,仅仅靠目录肯定不行。但是目录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模糊的、感性的逻辑框架。我们看完目录以后,如果有时间,最好自己先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看到的目录画一画,这个过程也很重要,因为是在我们自己的脑海中构造思维模式的一个过程。”
“画思维导图,那不是需要很长时间吗?”
“这个过程不是画,而是在大脑中构架的过程,如果长时间训练,这个画的过程完全可以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完成,而不需要真的拿笔和纸画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有,才能有助于我们后面的阅读。”
“我明白了,那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开始一页页地阅读书的正文了?”
“是的,但是不是像我们以前阅读一样,我们需要用‘三遍阅读法’。”
“什么叫‘三遍阅读法’?”
“不着急,你跟我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