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矿物集合体形态
自然界大多数矿物都是以集合体的形式出现,而同种矿物的许多个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被称为矿物集合体。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取决于组成集合体的单体形态和集合方式。矿物集合体一般可分为:
(一)显晶集合体
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分辨出各个矿物颗粒界限的集合体被称为显晶集合体。按组成单体矿物的结晶习性和集合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粒状集合体。为发育大小颗粒基本一致任意组成的集合体。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粗粒状(粒径>5mm);中粒状(粒径1~5mm);细粒状(粒径<1mm)集合体。
片状集合体。组成集合体的个体呈二维延伸的片状。按片的大小可分为片状(片>1mm);鳞片状(片<1mm)的集合体。按片的厚度可分为厚板状集合体和板状集合体。
柱状集合体。组成集合体的个体呈一维延伸的柱状。按单体排列的规则与否可分为两类:
一类单体排列规则。包括有纤维状集合体,单体矿物呈规则平行排列的集合体;束状集合体,单体矿物呈规则束状排列的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单体矿物围绕某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集合体。
另一类单体排列不规则。按单体的粗细可分为柱状集合体,单体较粗;针状集合体,单体较细;毛发状集合体,单体特细。
块状集合体。矿物颗粒之间界限特别难区分的集合体。
晶簇。一群具有共同基底而发育完好的晶体呈簇状而成的集合体,晶体一端固定在一共同的基底;另一端向空间自由发展,如图8-8所示。在晶簇中,发育最好的晶体其延伸方向与基底呈几乎垂直关系;不垂直的晶体常在发育过程中消失,这个现象被称为“几何淘汰律”。
晶簇常在晶洞中发育,构成矿物晶体的宝库。
图8-8 石英晶簇(引自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教研室,1987)
(二)隐晶集合体和胶态集合体
在高倍的显微镜下能分辨出单体的集合体被称为隐晶集合体。由胶体作用形成的集合体被称为胶态集合体。
隐晶集合体可以由地表溶液直接凝结而成,也可以由胶体老化而成。而胶体由于表面张力原因,使集合体形成球形外貌,内部可呈放射状纤维结构。
隐晶集合体按其成因和外貌可分为:
(1)分泌体。岩石中的球状或不规则状的空洞,被胶体溶液从洞壁开始逐层地向中心渗透沉淀充填而成的集合体,其中心可留有空腔,有时可生长有晶簇。由于溶液沉淀出现有周期性,常发育有颜色和成分不同的环带构造。一般大者被称为晶腺(>1mm),如玛瑙体;小的被称为杏仁体(<1mm),如火山岩中的杏仁体。
(2)结核体。为围绕某一核心从内向外发育而成的球状、凸镜状或瘤状的集合体。与分泌体的生长方式刚好相反。组成结核体的物质可以是细晶质或胶体非晶质。
结核体大小形状差异比较大,一般大小常在1mm以上。内部常呈放射状、同心层状或致密块状,如黄铁矿、白铁矿结核。有的结核中心被其他物质充填。
结核体一般存在于沉积岩或疏松的沉积物中,如我国北方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3)鲕状、豆状及肾状体。由许多形状如鱼卵大小的球粒组成的集合体被称为鲕状集合体;由形状、大小如黄豆状的球粒组成的集合体被称为豆状集合体;由形状、大小如肾状的球粒组成的集合体被称为肾状集合体。它们均为胶体沉淀作用形成的产物,为胶体物质围绕悬浮状态的细砂、有机质碎屑、矿物碎片或气泡生长,当长到一定大小时便沉入水底,由于水体的流动还可以不断长大,如鲕状、豆状及肾状的赤铁矿、硬锰矿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集合体均具有同心层状构造。
(4)钟乳状体。由溶液蒸发或胶体失水凝聚逐层堆积而形成的集合体被称为钟乳状集合体。按形状与常见物体类比而给予不同的名称,如葡萄状、肾状、钟乳状等。按生长形状可分为:
石钟乳。附着洞穴顶部从上往下生长者。
石笋。溶液下滴到洞穴底部自下向上生长者。
石柱。洞穴顶部和底部生长连在一起者。
钟乳状体内部常具有同心层状、放射状、致密状或结晶粒状构造,这些均是凝胶再结晶的产物。如果钟乳状体表面光滑、带漆状或玻璃光泽者被称为玻璃头。
钟乳状体均沿洞顶底垂直方向生长,其形态不仅形成石灰岩溶洞的奇观,而且也是人们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依据。
(5)其他形状集合体。
粉末状集合体。矿物呈粉末状分散附着在其他矿物表面或岩石表面。
土状集合体。矿物呈细粉末状较疏松地聚集成块状的集合体。
被膜状集合体。矿物成薄膜层覆盖在其他矿物表面或岩石表面。
树枝状集合体。单体矿物按平行连生的规律在某些方向迅速生长而成的枝杈状集合体。
盐华状集合体。由可溶性盐类矿物所形成的厚层被膜,如干旱环境下形成的硝石。
皮壳状集合体。矿物成较厚的层覆盖于其他矿物表面或岩石表面。
总之,一种矿物常会呈现某种集合体形态。这些形态均可反映出矿物的形成环境与条件。所以矿物的集合体形态,一方面可作为鉴定矿物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研究矿物成因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